2023年中级经济师农业实务预习笔记_第1页
2023年中级经济师农业实务预习笔记_第2页
2023年中级经济师农业实务预习笔记_第3页
2023年中级经济师农业实务预习笔记_第4页
2023年中级经济师农业实务预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级经济师_农业实务_预习笔记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农业可连续发展第一节现代农业一、现代农业的内涵ﻫ所谓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应、增长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重要目的,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公司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选择:第一类,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发展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如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要目的;第二类,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如精耕细作和作物品种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要目的;第三类,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重要目的。ﻫ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经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性有:

第一,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科学技术ﻫ第二,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ﻫ第三,农业功能的多元性:食品供应、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ﻫ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

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

第六,农业发展的可连续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和谐ﻫ三、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ﻫ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特性是商品化(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商品化);方向是连续化(追求农业可连续发展);目的是产业化(产供销和贸工农的一体化产业体系)。重要内容涉及:第一,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第三,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化。第四,流通与消费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期货交易。第五,农业发展的可连续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和谐。第六,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协作、专业分工、商品化经营。

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与重要类型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摸索和起步阶段(1949-1978年)。1957年,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被初次提出。第二阶段,基础和展开阶段(1978-2023年)。第三阶段,攻坚与实质阶段(2023-今)。ﻫ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涉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种源农业和能源农业。

生态农业是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农业中的一种新农业,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连续发展目的。ﻫ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精确农业是指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社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按需实行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数字农业是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农作物发育生长、病虫害发生、水肥状况变化以及相应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获取信息,建立动态空间多维系统,模拟农业生产过程中种种现象。ﻫ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运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合。ﻫ观光农业是指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ﻫ种源农业,是以种养殖业的良种建设工程为核心,通过良种产业化和生产规模化的新兴农业。ﻫ能源农业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运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将其转化为可供直接运用的能源。ﻫ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ﻫ重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第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局限性,资金分散。第二,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第三,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第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局限性。

六、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与任务

第二节科技进步与农业科技推广

考试内容: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特点与内容,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和职能,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了解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ﻫ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与特点ﻫ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明、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既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涉及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按技术进化限度的不同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技术进化是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例如新品种的育成和使用、施肥方法的改善、灌溉技术改善等;技术革命是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其结果往往是原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杂交水稻技术、转基因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

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第一,综合性:涉及多方面领域。第二,渐进性:研究周期长,渐进式的技术进步。第三,区域适应性:农业科技应用因区域自然条件而不同。第四,应用的不拟定性:农业科技应用存在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ﻫ二、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ﻫ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涉及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科技进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品种改良、作物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第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农业基础设施、农用能源;第三,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第四,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管理技能。

三、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内部动力:产量目的、质量目的、利润目的、产品竞争力目的

外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化发展、农业外贸、农业现代化ﻫ四、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其作用表现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资源运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ﻫ五、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与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使用实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ﻫ基本职能:第一,催化职能。涉及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前者是简朴地把新技术信息简朴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的使用者那里;后者不仅涉及信息传达,还涉及帮助推广对象掌握怎么样使用新技术。第二,反馈职能。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信息,利于更好的研究。

六、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

五个阶段:

第一,选定推广项目:推广项目重要涉及以下来源:科研成果、引进技术、农民生产经验、推广部门技术改造。ﻫ第二,推广实验:社区实验、不同地区推广实验。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节。ﻫ第三,示范: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直接向农民传授操作方法。

第四,推广:通过示范证明该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价值后,进行大面积推广。

第五,反馈和改善研究:将实验、示范及推广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

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体(推广组织和技术潜在使用者)、内容(农业新技术的供应和需求)、客体(农业科技成果)。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公共部门支持、全国统一化组织、专业化推广人员、推广体系与研究体系的密切联系。ﻫ八、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情况ﻫ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省级到绝大部分乡镇都设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专业类型涉及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五大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的重要是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重要表现形式就是项目推广模式。项目推广是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作用,部分农业技术成果开始进入了市场,出现了技术承包型、技术转让型、技术征询型等多种技术推广模式。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由国家、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节农业产业化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ﻫ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ﻫ二、农业产业化的特性ﻫ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性是:第一,农业专业化:农业公司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经营一体化:“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第三,服务社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由社会化组织来提供。第四,利益分派机制合理化:农户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平均利润。ﻫ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重要有:第一,有助于农民增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第二,有助于适应大市场需求:龙头公司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第三,有助于保障农民权益:龙头公司、专业协会等提高了农民组织化限度。第四,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龙头公司对市场,产品质量提高。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营机制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重要有:第一种,协议制模式(公司+农户):市场型协议、生产管理型协议、资源提供型协议。第二种,公司制模式:农工商综合体,亦即拥有相对独立生产基地的公司公司。第三种,合作社模式:分散农户自己组织的组织,代表农民进行市场交易。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机制涉及利益分派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其中,利益分派机制是核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主线问题;运转约束机制是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联合经营。利益分派机制的实现是通过具体的利益分派方式,涉及:实行按股分红、红利均等;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反租倒包。这种利益分派机制重要有龙头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机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运转约束体制有市场约束体制、协议(契约)约束机制、股份合作约束机制、专业承包约束机制。五、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第一,龙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增强。第二,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中西分工协作,出口型、大宗农产品型和特色型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第三,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重要涉及“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模式。第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处在初级阶段,是产业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第四节农业可连续发展

一、农业可连续发展的提出

可连续农业观念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连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大纲”,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连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ﻫ可连续农业从构想到具体实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连续发展作为可连续发展的主线保证和优先领域。1996年,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连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突出了“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涉及新品种、化肥、灌溉和农药技术在可连续农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可连续农业的发展源于1981年“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

ﻫ二、农业可连续发展的内涵ﻫ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连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这个定义有四个要点:第一,“不导致环境退化”,即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非对抗关系。第二,“技术上适当”,生态经济系统得合理化,以最为合用合理的技术为主导。第三,“经济上可行”,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财力和农户财力不支。第四,“可以被社会接受”,生态环境变化和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应当控制在社会承受范围之内。ﻫ总之,农业可连续发展的内涵很丰富,虽然迄今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有三点是获得共识的:第一,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第二,均认为可连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第三,涉及“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软件”是指可连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ﻫ三、农业可连续发展的基本特性ﻫ生态可连续性(基础):自然过程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ﻫ社会可连续性(目的):发展机会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

经济可连续性(主导):产量的连续性四、农业可连续发展面临的挑战ﻫ我国农业和农业可连续发展中存在严重问题,如下:农业资源锐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发展后劲局限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

五、农业可连续发展的目的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连续农业发展提出了三个基本目的:第一,积极增长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粮食连续增产安全目的)。第二,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消除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目的)。第三,合理运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发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目的)。

六、农业可连续发展的重要模式ﻫ发达国家的重要模式:美国的“低外部投入的可连续农业”模式、“高效率可连续农业”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可连续农业”发展模式;法国的“环境保护型可连续农业”发展模式ﻫ我国的重要模式及现状: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10数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23多个。第二章农业公司经营与管理体制第一节农业公司概述一、农业公司的界定

狭义的农业公司是指实行独立核算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广义的农业公司是指与农业有关的产前、产中、产后相融合的综合(一体化)经营公司。总之,农业公司是指在一定地点,集合劳力、土地、设备、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涉及食物与天然纤维)和相关服务,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农业公司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单位和国民经济的细胞。农业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称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

二、农业公司生产要素的特点和作用ﻫ农业公司对生产要素有着特别规定:

(1)土地,涉及土地自身及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涉及农户务农人员和公司中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农业公司的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经济管理学知识和相应的职业操作技能。ﻫ(3)资本。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货币形式的流动资金,都是资本。

(4)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是指各种知识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现代农业公司中,技术是生产要素的首位,其它三个生产要素都要受到这个要素的影响。ﻫ(5)制度,是指农业公司所选择的体制、机制和行为规范。ﻫ(6)生态资源存量。对于农业公司来说,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连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现代农业公司生产要素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达:

现代农业公司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

三、农业公司的特性

农业公司具有一般公司的特性:

(1)农业公司的经营目的是获得利润。

(2)农业公司必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ﻫ(3)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保护和约束。ﻫ(4)农业公司拥有经营自主权,行使公司应有的职能。ﻫ此外,农业公司具有本部门公司的特性:ﻫ(1)地处广大农村,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分散性特点。ﻫ(2)重要从事第一产业,提供动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ﻫ(3)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ﻫ(4)生产活动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生产条件较差,工作比较艰苦。第二节农业公司的分类与公司组织形式一、农业公司分类

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划分,农业公司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农业公司、集体所有制农业公司、私营、联营及中外合资经营公司等类型。国有公司或国家控股公司,涉及国有农垦公司、国有畜牧公司、国有水产公司、国有农产品加工贸易公司、国有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国有购销公司、国有实验农场。集体公司涉及乡办、村办农业公司,集体养殖加工贸易公司,农村社区农业服务性公司。私营公司是指其资产属于个人或家族所有的公司。联合公司是指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济组织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联合公司。ﻫ按产出形态划分,有产品生产型农业公司、劳务型和服务型农业公司。

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划分,有以生产农产品为重要业务的各种专业化公司和综合性公司;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的农工联合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结合在一起的农工商联合公司;为农业服务的服务性公司。

按生产要素的结合形态划分,有劳动密集型公司、资金密集型公司和技术密集型公司。

按地区空间划分,有地区型农业公司和跨地区型农业公司。ﻫ按经营形式划分,有承包经营农业公司、租赁经营农业公司和股份制经营农业公司。ﻫ按公司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有独资公司、合作制公司、合作公司和公司制公司,此外尚有股份合作制公司。

二、公司组织形式ﻫ农业公司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独资公司、合作公司、合作公司、公司制公司、股份合作制公司。ﻫ(1)独资公司是由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经营的公司,通常也称为个体公司。独资公司一般规模小、资金少、是公司的一种法律形式,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一般称之为自然人公司。ﻫ(2)合作公司是由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的公司,它是由合作人经协商一致并订立书面协议而成立起来的公司。每个合作人参与公司管理的权责,按照协议规定来执行。合作公司的合作人对公司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

(3)合作公司是劳动者为减少中间剥削,保护自身利益,发展生产而共同出资兴办和经营的公司。它的组织原则是自愿参与、民主管理、按章程规定经营和解决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合作公司实行一人一票制,不同于股份制公司一股一票制。

(4)公司制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赚钱为目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出资,组成的法人公司。农业中的公司制,是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从事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的现代公司组织形式。ﻫ公司制公司的特性是:一方面,股东投入的股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立生命的法人财产,公司是在独立法人财产基础上营运的。另一方面,公司是由一个公司治理结构来统治和管理的,是由所有者(股东会)、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高级经理人员)三方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公司管理结构的内容涉及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

按财产组织形式划分,公司制公司重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所有资本不划分为等额的股份,不发行股票,一般规模相对较小,股东通常是一人一票。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资本要划分为等额股份,可以发行股票,股票可以上市,实行一股一票,规模通常较大。

公司制公司的作用(优点):有助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助于科学决策;有助于资本聚散;有助于发展资本市场;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ﻫ(5)股份合作制公司,是既具有合作制属性,又具有股份制属性的混合制公司。ﻫ目前,股份合作制的具体形式很多,大体上有:ﻫ第一,在原集体所有的乡镇公司产权改革时,把集体资产折价作为集体股,再吸取职工个人股金,建成股份合作制公司。ﻫ第二,在原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组建。也是将原有集体财产折价入股,重要构成集体股,同时再吸取村民个人股,成为股份合作制公司。

第三,在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中增长股份成分。ﻫ第四,土地股份合作制,由农户将家庭承包户的土地使用权作价折股加入,土地由合作组织经营,其收益部分按土地股分派。ﻫ第五,在供销合作社改革中,掺入股份制。第三节农业公司组织管理体制ﻫ一、建立与健全农业公司管理体制的意义与原则

农业公司管理体制是指公司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它涉及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的划分、组织机构、责、权、利关系,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等。

建立与完善农业公司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公司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ﻫ二、农村双层组织管理体制ﻫ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指,在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由统一管理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管理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用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统一经营层次的重要职能:(1)管理协调。行使土地公有权,组织农业基本建设、抗灾;对合作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社的重要活动规定统一的行动准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统一决策等;(2)生产服务。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组织一家一户办不到或虽能办到但不经济的事情;(3)资产积累。管好用好现有的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统一组织,筹划兴办公司。ﻫ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的特性:(1)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过去是集体占有,集体统一使用;而现在,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但承包给农户使用,但农民没有处置权,不能买卖、出租。一些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仍归集体左右,由集体统一筹建和管理。一些中小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归农户所有和农户使用。(2)在经营方面,过去是集体统一经营,现在是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3)分派方面,过去是集体统一核算,按共分进行分派;现在是家庭核算,包干分派。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把家庭经营纳入合作经济体系,既坚持了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措施:实行“双田制”;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三、国有农场的管理体制ﻫ(一)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沿革ﻫ农垦系统的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体从属于三种类型的垦区:(1)中央直属垦区;(2)中央直供垦区;(3)地方垦区。目前,政府对国有农场管理,大体上还是这三类,只是管理的权限和内容有所变化。通过简政放权,国有农场拥有大部分经营自主权,同时推行了场长负责制或场长任期目的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等。ﻫ国有大中型农场内部一般实行农场——分场(专业公司)——生产队(厂)三级管理或四级管理。农场是领导和经营中心,统一领导全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干预下属场办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农场内部各管理层次大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内部各种形式的小农场原则上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场主管部门已经从“农垦局”或“农场管理局”改为各种形式的农垦农工商公司,但其运营机制和管理方式还没有实质性变化,这些公司基本上仍属于行政型公司,因此总体上还不能说已经从主线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体制。

(二)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

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概括为:以农场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农场内部各式小农场分散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简朴地说,大农场套小农场,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双层经营的体制中,联系统与分的纽带是经济承包协议。

双层经营体制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重要有:(1)农业职工素质偏低,不适应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2)基层分散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慢,不适应统一经营规范化的需要;(3)分派关系没有理顺;(4)农场整体效益和经济实力提高较慢。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的解决统分关系;对的解决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体系。

(三)国有农场的公司制改组ﻫ国有农场公司制试点的内容重要有:(1)拟定国有农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制度。(2)拟定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对试点农场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组。(3)建立与完善内部组织机构。(4)建立新的财会制度和人事劳动制度。(5)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6)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ﻫ(四)国有农场公司集团ﻫ公司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公司为主体,以资金、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联合、合并、兼并、协作等形式,由多个具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公司和单位组成的公司联合体。公司集团具有规模大、结构层次多、经营范围广、功能多的特点。

公司集团有主导产品型、经营服务型、同一部门联合型、多元复合型这几种类型。

集团公司管理集团公司的体制,有控股形式、集团与分权形式、经济协作形式等形式。

国有农场公司集团的重要形式有:(1)有条件的垦区(农场群)改组为大型公司集团;(2)以实力强大的大中型农场、工商公司为核心组建公司集团;(3)有条件的国有农场建制改组为综合经营型公司集团。ﻫ国有农场组建公司集团的配套政策涉及:(1)将国有产权明确授权给公司集团中的母公司;(2)清理调整公司资产负责结构;(3)赋予公司集团对外经营权;(4)赋予公司集团筹资、融资权,允许试办财务公司,通过市场直接融资。第四节公司经营管理机制一、公司的经营机制ﻫ公司经营机制是指公司这个有机体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围绕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内在结构功能状况及运转方式、运转过程的原理和各种要素互相联系的总和。

公司经营机制与公司经营方式的区别:(1)公司经营方式是指公司由谁来经营,以及如何经营,亦即公司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方法与形式的总和。(2)公司经营方式的选择是公司经营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独立经营公司的经营机制至少有四大功能:(1)完毕或实现公司经营目的的功能。(2)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3)行为与利益的整合功能。(4)具有一种公司经营模式维持的功能。

以上公司经营机制四大功能的运营特点是:(1)客观性。经营机制受一定经济规律支配,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某种作用,从而导致一定结果。(2)内生性。公司经营机制发挥作用的动力源于内生因素及其联系方式,而非外部力量的作用。(3)系统性。公司内部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映,并规定其他机制配合。(4)动态性。公司经营机制是在公司运营的每个流程中发挥作用的。ﻫ从生产要素互相作用看,公司经营机制一般由公司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产出机制、调控机制及信息反馈机制构成。

从责、权、利三方面关系看,公司经营机制是由公司动力机制(涉及收入机制、分派机制、激励机制)、运营机制(市场导向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构成。ﻫ市场导向机制的表现形式:(1)按市场供求规律来组织经营活动。(2)从市场上获取生产要素。(3)产品通过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4)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供求机制的含义:公司的供、产、销、运、储等诸经营要素的运营必须符合供求规律的规定,进行有机组合和发挥作用。

价格机制的内涵:价格是调节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产品的科学定价,引导公司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ﻫ竞争机制的意义:优胜劣汰规律,促进经营要素的科学有机组合,促进以市场为基础有效配置资源。

风险机制的意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能减少经营风险和损失。ﻫ二、公司的管理机制

公司管理机制是指公司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公司管理活动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诸要素是管理的重要对象,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因素。此外,还存在共同劳动中所形成的责、权、利等三种生产关系要素,其中“责”处在中心的首要地位,权是第二位,利是第三位。

公司管理机制的内容:(1)约束机制。(2)激励机制。(3)流动机制。(4)效率与公平机制。(5)资本扩张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公司管理的内在要素中,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比如,约束公司资源的适度使用。ﻫ激励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公司管理内在要素中,发挥激发、鼓励、支持、关怀等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通常,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涉及抱负激励、目的激励、物质激励、制度激励、精神激励等。其中,制度激励的内容涉及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信息沟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荣誉制度、人才开发制度等。

流动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公司管理内在要素中,通过市场流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比如建立公司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

效率与公平机制是指公司管理活动从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

资本扩张机制是指公司在短期内大量集聚资本,发挥跳跃式发展公司经营规模的作用和过程。公司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干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第五节农业公司的经营形式一、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当前农业公司的一种重要经营形式,无论国有农场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普遍采用。ﻫ(一)国有农场的承包经营ﻫ国有农场的承包经营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经济责任制形式。国有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承包责任制,这种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是根据农场的特点来进行的。具体办法分两个层次承包:ﻫ第一,农场向国家(主管部门)的承包。国家是农场投资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承包经营中是发包方。农场是经营者,是承包方。农场向国家承包,实行财务包干上缴。具体做法有:一般国有农场采用赚钱不缴、亏损不补、自负盈亏的办法,少数赚钱较多的农场采用定额上缴利润;一些国有橡胶农场、农工商联合公司、农垦部门直属公司,实行定额上缴利润,微利公司则采用赚钱不缴、亏损不补、自负盈亏、独立自主经营;一些条件差的农场,如边区农场尚有亏损,在一定期期内给予一定补贴,限期扭亏,超过期限则自负盈亏。ﻫ实行财务包干后,事业费仍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定额包干,一年一定,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使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

国有农场承包经营的具体内容涉及:(1)发包方与承包方的责、权、利关系;(2)承包指标;(3)承包基数;(4)承包应注意的问题,如承包协议规范化、承包期限延长等。ﻫ第二,国有农场内部的承包经营。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除农场统一经营的部分外,具体生产都分包到农场下属各个承包单位,实行独立的分散经营。具体做法是:(1)农业生产承包经营。重要形式有:承包到户、联产计酬;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职工家庭农场;机务承包经营责任制。(2)工业生产承包经营,重要形式有:利润包干上缴,超收提成,减收扣罚;定额利润,比例提成;亏损包干,减亏留用,超亏不补;定额上缴,盈亏包干。(3)干部岗位责任制,具体形式有:三挂钩责任制;百分考核制;目的责任制。干部岗位责任制,一般是通过贯彻责任指标、签订协议、组织实行、考核兑现等四个环节。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公司)的承包经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公司)的承包经营。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形式:ﻫ(1)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公有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土地承包到户,实行自主经营,包干分派。重要表现在土地和重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分派上坚持按劳分派原则,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管理,对承包单位提供各种服务或经营管理指导。

(2)合作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这一层次从事一些不易经营的大项目,如修建水利设施、农机具修理、植保、兽医、储运、销售和信息服务等。ﻫ二、股份制经营ﻫ股份制经营是采用入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成立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独立的自主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形式。

股份制经营的优点:(1)有助于筹集资金。(2)实现公司内部产权多元化。(3)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横向经济联合。(4)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公司的经营机制。ﻫ重要操作方法:(1)把原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进行清理折价,扣除债务部分,将余下资产折股,并划分为公股、集体股和个人股,同时还可吸取农民入股,重新组成股份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2)农户集体通过集资入股兴办股份制公司,共同经营,按股分红。股份合作公司一般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免厂长。三、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指将公司出租给承租者(集体或个人),以取得租金收入的经营形式,是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承租者以付出租金为代价(有时还要以财产作抵押),向出租者取得经营权的经营方式。ﻫ租赁经营一般采用个人租赁和集体租赁两种形式。

租赁经营与承包经营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租赁经营以有偿转让资产经营权为目的,承租人必须按期缴纳租金。ﻫ(2)承租者与出租者之间是平等的商品互换关系。

(3)租赁经营一般要以承租者的财产作抵押;经营亏损时,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4)承租者除缴纳租金,在保证不损坏生产资料的原则下可以完全自主地运用所租的资产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有权处置自己的产品和收入。

租赁的程序通常通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实行公开招标、组织招标和签订协议等四个环节。ﻫ租赁经营是否获得成功,关键是承租人的能力。签订好承租协议和认真执行协议是搞好承租经营的重要条件。第三章农村财政与金融第一节财政支农与支农政策ﻫ一、农业与财政支农的涵义

财政支农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运用国家财政收入,为了达成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的连续、稳定、健康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措施。它自身不带有歧视性,并不排斥外来的竞争,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可连续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遵循的三个原则

财政支农政策需要按照“明确目的、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的思绪稳步推动。ﻫ财政支农有三个原则:ﻫ第一,统筹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城乡的财政资源合理配置,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考虑政策的着力点和政策力度。ﻫ第二,市场化原则。充足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ﻫ第三,公共财政原则。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拟定每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三、财政支农政策的种类和重要内容ﻫ(一)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种类

依据农业与财政支农的内涵,财政支农可以分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中的支持是重点,重要是加大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ﻫ依据政策内容,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支出政策,重要方式是投资、补贴、补贴等,中央财政直接支持三农的资金涉及15类,涉及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等;ﻫ二是税收政策,重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免税等。2023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减免试点,2023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ﻫ(二)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一,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涉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出、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

第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涉及农业科研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科技推广支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民科技培训资金等。ﻫ第三,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

第四,支持生态建设。ﻫ第五,支持抗灾救灾。ﻫ第六,支持扶贫开发。这方面的资金涉及财政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以工代赈)等。

第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方面的财政资金涉及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支出等。

第八,支持农村改革。财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涉及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补贴等。ﻫ(三)几项重点财政支农政策,涉及支持粮食生产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支持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除了免征农业税以外,还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对一部分粮食主产区实行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土地出让金集中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与财政有关的粮食政策,尚有优质粮产业振兴工程、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四、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经验和基本发展趋势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ﻫ第一阶段(1949-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生产,从农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要远远大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ﻫ第二阶段(1958-197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制度的确立。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国家从农业中积累了相称数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化。此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非常小。ﻫ第三阶段(1978-1994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等改革时期。实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是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

第四阶段(1994-202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的并付诸实行的重要历史阶段。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长,在继续已有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ﻫ第五阶段(2023-),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中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确立了“公共财政阳光要逐步照耀农村”的指导思想,财政支持三农的支出结构的调整、支出方式的转变、财政支持范围的拓宽体现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规定。传统的运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的政策开始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

2023年开始,中国农业财政政策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重要涉及取消农业税、增长转移支付、为农民减负。

新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的特性,重要表现为:投入领域由过去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现在的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不断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彻底取消农业税,加大“三农”投入,国家与农民的分派关系已由“多予、少取、放活”转变为“基本不取、多予与放活并重”;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各项投入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ﻫ(二)财政支农政策运用的基本经验ﻫ农业财政政策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四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切实有效地完善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第二,必须坚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规定,调整和改变国家与农民的国民收入分派格局;第三,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第四,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ﻫ(三)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重要用于农村。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

第二,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凸现。财政支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支持重点重要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等体现公共财政性质方面。

第三,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2023年开始,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统筹发展”倾向逐步显现。第二节农村金融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及农村金融体系ﻫ(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因ﻫ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初动因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产生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主体多元化的规定,并由此演绎了一场以金融机构多样化为重要内容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ﻫ(二)改革过程的简要回顾

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中国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并由此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机构、政策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事实上由三类金融组织机构构成:(1)国家金融机构,涉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2)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3)民间融资组织、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在中国,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的三大正规金融组织,也是中国农村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ﻫ1.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是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但是自商业化改革以来,中国农业银行正努力改变这种市场定位,力求向综合化、城市化方向发展。并撤并了一些乡镇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同时也上收了部分原本属于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发放权限。ﻫ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1)办理由国务院拟定、中国人民银行安排资金并由财政予以贴息的粮食、棉花、油料、猪肉、食糖重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

(2)办理粮、棉、油、肉等农副产品的收购贷款及粮油调购、批发贷款;ﻫ(3)办理承担国家粮、油等产品政策性加工任务的公司的贷款和棉麻系统棉花初加工公司的贷款;ﻫ(4)办理国家拟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5)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代理拨付;

(6)为各级政府设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开立专户并代理拨付;ﻫ(7)办理业务范围内的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和结算;ﻫ(8)发行金融债券,在境内外筹资;

(9)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其他财政贴息的农业方面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特点:是国有粮棉公司的“法定、唯一的”资金供应者,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银行,将资金投向了那些周期长、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还款能力差的“软资产”,结果是不良资产承担沉重,难以实现自求资金平衡。

3.农村信用社ﻫ农村信用社是在农村居民和公司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重要业务在于吸取农村储蓄存款,办理集体农业公司、乡镇公司、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有三个特点: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

农村信用社是唯一的一家拥有完整乡村网络的金融机构,事实上由政府严格监管。21世纪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领域进行了三种模式的试点:(1)原有农村信用社框架内的重组模式,即2023-2023年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为标志的江苏模式;(2)股份制模式,即2023年在信用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农村商业银行模式;(3)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即2023年4月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组的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试点模式。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四项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细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机制;四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充足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贯彻对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

深化信用社改革,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拟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构建新的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四)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和放宽

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调整和放宽的具体内容:

(1)放开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ﻫ(2)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新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四是适当减少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行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3)调整投资人资格,放宽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村镇银行应采用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其中,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公司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先经监管机构批准。ﻫ(4)放宽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各类银行业务,提供标准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鼓励并扶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符合本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ﻫ(5)调整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

(6)调整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筹建申请,由银监分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受理、审查并决定。在省会城市所辖农村地区设立银行业法人机构的,由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ﻫ(7)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新设立或重组的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信用合作组织可不设立理事会。ﻫ重要监管措施:(1)坚持“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实行审慎监管。(2)根据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及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用差别监管措施。(3)引导和监督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资金投向;(4)建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五)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1.村镇银行ﻫ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公司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重要为本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ﻫ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所有用于本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充足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本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本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ﻫ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公司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村镇银行要保证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ﻫ银监会应根据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用下列监管措施:ﻫ(1)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的,监管机构可适当减少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或范围,支持其稳健发展。ﻫ(2)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的,要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适时采用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派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以及规定其减少风险资产规模等措施,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

(3)对限期达不到整改规定、资本充足率下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可适时采用责令其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ﻫ(4)在限期内仍不能有效实现减负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消或破产。

2.农村资金互助社ﻫ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公司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ﻫ农民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应满足以下条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本地有固定住所且居住满3年)在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达成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点;诚实守信,声誉良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ﻫ农村小公司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应符合以下条件:注册地或重要营业场合在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上一年度赚钱;年终分派后净资产达成所有资产的10%以上;入股资金为自由资金且来源合法,达成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公司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资金互助社股金总额的10%,超过5%的应经银监会批准。社员入股必须以货币出资,不得以实物、贷款或其他方式入股。

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向入股社员颁发记名股金证,作为社员的入股凭证。ﻫ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取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应重要用于发放社员贷款,满足社员贷款需求后确有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

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审慎经营,严格进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对单一农村小公司社员及其关联公司社员、单一农民社员及其在同一户口薄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100%。ﻫ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差别监管措施:ﻫ(1)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的,可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属地银监机构提出限制性措施,适当减少对其现场检查频率;ﻫ(2)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2%的,银监机构应严禁其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限制其发放贷款,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的力度;ﻫ(3)资本充足率低于2%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增扩股金、清收不良贷款、减少资产规模、限期内未达成规定的,规定其自行解散或予以撤消;ﻫ(4)农村资金互助社违反本规定其他审慎性规定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采用相应监管措施。

(六)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

1.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

贷款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贷款公司可经营下列业务:办理各项贷款、办理票据贴现、办理资产转让、办理贷款项下的结算,经批准的其他资产业务。贷款公司贷款的投向重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贷款公司不得吸取存款、信贷额度较高,贷款方式灵活。ﻫ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对单一集团公司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5%。ﻫ2.小额贷款公司ﻫ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公司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取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应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是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所有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单一自然人、公司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

小额贷款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面向农户和微型公司提供贷款服务。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在此标准内,可制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ﻫ资金来源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负债。中国农业银行的最重要资金来源渠道是农村工商公司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是发行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借款,而农村居民存款是农村信用社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ﻫ资金运用形成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国农业银行的最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是农村工商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是粮食收购与加工公司贷款,而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方式。

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事实上体现着三个方面的信用关系: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的信用关系;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信用关系;三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同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一、各项存款一、各项贷款二、自有资金二、库存钞票三、发行金融债券三、同业拆放四、同业拆借四、同业存款五、中央银行借款五、联行占用资金六、占用联行资金六、持有的有价证券七、当年结益七、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八、其他资金来源八、其他资金运用三、小额信贷

(一)小额信贷的含义ﻫ小额信贷是指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经营原则,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

按照经营目的不同,小额信贷机构分为商业性和福利性两大类。商业性机构信贷业务遵循商业原则,以营利为目的;福利性机构多以扶贫为重要目的,但其利息收入必须能覆盖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涉及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一是为大量中低收入(涉及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ﻫ假如没有相对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其因素有三:第一,小额信贷机构资产组合的稳定性较传统银行差,短期内资产质量也许出现明显恶化。第二,小额信贷机构单位贷款成本较传统银行高,如出现同样金额的贷款损失,小额信贷机构的资本水平下降得更快。第三,小额信贷的发展历史较短,经营者和监管当局缺少控制小额信贷风险的经验。ﻫ小额信贷和传统金融的比较(见教材第84页表3-2)。在借贷方法上,小额信贷是给予个人品行发放贷款,较少的书面证明,较多的劳动集中;传统金融是给予抵押发放贷款,更多的书面证明,较少的劳动集中。在贷款构成上,小额信贷的贷款笔数多,每笔金额很小,无抵押,期限相对短,逾期贷款数额不稳定;传统金融的贷款笔数少,每笔数额巨大,有抵押,期限相对长,逾期贷款数量较稳定。机构管理上,小额信贷重要由非赢利性的机构作持股人,很多由非政府组织出资建立,分散成小单元,多设立在基础设施薄弱的边沿地区;传统金融采用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方法和个人持股者,由已有的受到监管的机构的外围组织建立,组织集中,分支机构设在城市中。ﻫ(二)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的普通商业贷款的区别ﻫ普通商业贷款更多地是强调贷款的回收安全,因而对发放贷款时的信用保障规定较为严格,贫困农户、一般农户和农村小型公司由于难以提供银行规定的信用保障,而难以取得贷款。发放小额贷款时,放贷者虽然也强调贷款的偿还,但重要不是通过规定提供信用保障形式实现的,而是通过采用措施激励偿还的方式实现的。

(三)小额信贷的提供者

小额信贷的提供者,除了所有正规金融机构以外,还涉及NGO、以成员为基础的合作组织、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行为。各种小额信贷的提供者,在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优劣势,见教材第85页表3-3。ﻫ(四)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GB)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被认为是国际标准化的小额信贷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的代表,强调项目的社会功能,即帮助贫困者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并建立连续发展的能力。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代表的是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强调机构自身在财务上的可连续性。

两种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1)性质上,GB基本上是社会服务组织,BRI是纯粹的金融机构。(2)管理系统,GB依靠专家进行管理,工作队伍以技术人员为主,BRI是以金融系统的运营方式来管理,工作人员是银行雇员。(3)利差,GB的利率比较适合贫困者需求,BRI更多考虑金融机构在财务上的可连续性。(4)吸取储蓄。GB不吸取存款,但是规定贷款者每周缴纳小组基金,BRI把吸取储蓄作为重要的本金来源,是银行借以生存的条件。(5)组织机构约束,GB是依靠贫困者的自己组织,运用贫困者自己管理自己,BRI是外部组织,是独立的金融系统。(6)还贷率。两种小额信贷都保持着高还贷率的记录,但是,GB重要建立在贫困者项目成功的基础上,BRI的高还贷率重要依靠金融制度的强制。(7)可连续性,BRI把机构的可连续性放在第一位,但它在一定限度上远离了小儿信贷的第一个目的即帮助贫困者,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村中的次贫阶层。GB模式运作成本高,至今没有解决收益覆盖成本的问题。

(五)中国小额信贷模式ﻫ中国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根据项目资金来源及其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第一,国际组织独立援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涉及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小额信贷项目。

第二,运用国内扶贫资金开展的扶贫小额信贷,涉及政府主导推动模式(以陕西商洛地区为代表)、政府推动、部门充足参与模式(以云南省为代表)、政府推动、社团指导经营模式(以四川省为代表)、政府推动、扶贫社经营模式(以河北省为代表)。

第三,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相结合的小额信贷项目,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特基金会、孟加拉GB银行共同组织的河南虞城项目,均属于这一类型。ﻫ第四,正规金融机构开展的小额信贷,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小额贷款扶贫到户贷款、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ﻫ(六)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做法:(1)在对农户经济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户的贷款档案。(2)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估,授予信用贷款额度,并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发放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证。(3)取得贷款证的农户,在需要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时,可持贷款证和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的营业网点办理贷款证限额以内的贷款。ﻫ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除具有一般小额贷款具有的贷款额度小、手续简便、以信用形式发放等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贷款机构是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于依法吸取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贷款用途重要是支持农户小规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贷款方式是以农户信誉为保证,贷款对象是农户,贷款目的是促进农户种养殖业的发展,以此增长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ﻫ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进行评估后,根据评估标准划定信用等级,信用等级通常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优秀”等级的标准是:①三年内在信用社贷款并准时偿还本息,无不良记录;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023元以上;③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50%以上。“较好”等级的标准是:①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基本不欠贷款;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一般”等级的标准是:①家庭有基本劳动力;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500元以上。ﻫ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需要具有的一些条件:(1)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之内;(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3)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4)具有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ﻫ(七)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及其成功的基本要素

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1)小组联保,也称小组贷款,即由贷款者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向小组发放贷款,小组中成员要对其他成员的违约承担一定的担保责任。这是一种对抵押的替代形式。(2)检查性贷款和后续放款承诺。检查性贷款是指在放款过程中,从提供小额度贷款开始,在及时归还小规模贷款的前提下,才开始发放数额较大的贷款。在通过“检查”后,可以进一步建立更大规模的信用关系,才会有后续放款。

小额信贷运作的重要创新:(1)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不需要抵押或采用组成联保小组等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方式。(2)简化贷款申请程序和形式,无须提交各种书面材料,但要了解文化限度低的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3)贷款和还款方法。贷款周期和还款频率都有固定和灵活的两种情况。(4)储蓄服务。强制性储蓄出现在小组联保模式中,自愿性储蓄是小额信贷机构最有潜力、最大和最直接可得的资金来源。但要注意,吸取自愿储蓄是有条件的,机构必须获得金融管理部门的许可。

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在微观层面上,要构建可以在竞争的基础上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公司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体系;在中观层次上,要构建保障小额信贷机构竞争性运转的制度基础;从宏观层次分析,要有健全的小额信贷法律框架、规章制度。这三方面,是小额信贷成功的体制和组织基础。

小额信贷成功尚有八个方面的商业金融市场的业务运作机制:ﻫ(1)建立一种客户积极还款的激励机制。ﻫ(2)设计一种有助于减轻客户还款压力的机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实行分期还款制度。ﻫ(3)小额、短期、分期多次偿还的高时间成本,自动淘汰了非中低收入群体和大中型公司客户群体,保证其基本客户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公司。ﻫ(4)发明一种有助于接近客户、利于信息对称的业务拓展机制。ﻫ(5)参与式,是小额信贷业务拓展的重要支点。

(6)采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运作原则,商业利率,使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公司服务的金融组织在财务上可连续。

(7)吸取民间互助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特点,外在化操作成本,运用社会压力替代抵押担保。

(8)促进小额信贷信用文化建设。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

(一)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政策框架ﻫ2023年2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ﻫ(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以其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优势明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运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离农村金融需求最近,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小额、分散所规定的近距离服务提供方式的特点,可以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克服的信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