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_第1页
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_第2页
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_第3页
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_第4页
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一、(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心境。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二、(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4.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2022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6.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四、(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春二首·其一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9.下列对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里馆》中的“幽篁”“深林”“明月”以幽静的松林,明月的光影,勾勒出一幅空明澄净,清幽寂静的画面。B.《竹里馆》“人不知”与“来相照”相互对照,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如知己朋友般时时照耀自己”的意思。C.《晚春》中“知”“斗”“解”等词将花树拟人,表现出它们各逞姿色,争芳斗艳的情境。D.《晚春》中花树知“不久归”而“斗芳菲”,因“无才思”而“作雪飞”糅人与花于一体,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10.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隐者宁静、淡泊的心情以及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B.《竹里馆》塑造了一个独处者的形象,他内心充满孤寂与愤恨,只能以“长啸”来宣泄。C.《晚春》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诗人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D.《晚春》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②情。【注】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类容多叙离别之情。②故园:故乡,家乡。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C.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句诗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D.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1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逢入京使岑参①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①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作于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籍一职的途中。13.下列句中的“望”与“故园东望路漫漫”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14.《逢入京使》中诗人的感情是流动变化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乙】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5.这两首诗的作者都借“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甲】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_____的姿态,从花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春天的热爱和不舍;而【乙】诗中诗人以“落红”和“_____”自喻,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却_____的情怀。16.《己亥杂诗(其五)》立意高远,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富有积极意义。以下诗句同样体现诗人胸中豪情壮志的一项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九、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7.下列对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C.选文第三句写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能够让人联想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在接连受挫之时,登上此楼写了本诗。1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主题角度看,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的失意境遇以及寂寞苦闷情绪。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主要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广阔。D.全诗语言苍劲奔放,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20.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B.【乙】诗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且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极写登临之高险。C.【甲】诗写山,突出其连绵不绝、高大巍峨,为抒情做铺垫;【乙】诗写山,突出其神话色彩,为议论做铺垫。D.【甲】【乙】两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而且都表达了发人深省的道理。22.这两首诗中都写到了“云”,请说说【甲】诗中的“曾云”与【乙】诗中的“浮云”有何区别。23.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从【甲】【乙】两诗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解释它在原诗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4.本诗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体裁)。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B.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C.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衣冠/简朴/古风/存。D.尾联的意思是:从今而后,即便没有时间拄杖叩门,如果还能乘月闲游,也是不亦乐乎。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2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7.诗的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8.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十四、阅读《泊秦淮》,完成下面小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9.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从写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31.赏析“可怜”一词的妙处。32.诗人借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十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乙】吴兴杂诗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33.甲诗和乙诗在写景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做赏析。34.甲诗和乙诗后两句都富含哲理,请任选一首加以分析。十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约

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35.诗歌一、二两句从季节和天气写起,写出了_________(地区)_________(季节)雨季的特别景致。36.品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闲敲”的妙处。参考答案1.孤独落寞(淡泊闲适)2.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概括。《鹿柴》: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结合关键词“空山”“深林”“复照”可知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竹里馆》: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独坐”“人不知”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辛夷坞》: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短短四句诗,“发红萼”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寂无人”“开且落”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故横线上可填“孤独落寞”或“淡泊闲适”。2.此题考查诗歌画面。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如置身画图之中;画中有诗,指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里富有诗趣。此题只需结合诗作,分析诗中体现的画面感即可。示例: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出了辛夷花在春天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又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仿佛得见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诗歌的画卷感十足。3.C4.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解析】3.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故选C。4.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5.D6.D【解析】5.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故选D。6.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故选D。7.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8.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解析】7.此题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的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诗句中精彩的字词,由于山高,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描绘了泰山山南山北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8.此题考查结合重点诗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仔细品读诗歌内容,抓住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并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凌绝顶”表露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9.A10.B【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幽篁”的意思是“幽深的竹林”,“篁”的意思是“竹林”,并非“松林”;故选A。10.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B.有误,“他内心充满孤寂与愤恨,只能以‘长啸’来宣泄”表述不正确。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诗人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诗人在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故选B。11.C1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C.有误,第二句运用了比拟和夸张的修辞,借闻笛声,把思乡之情细致,委婉的表达出来,并非运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选项错误。故选C。1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故园指的是“故乡”,“折柳”是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类容多叙离别之情,综上所述,表达的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13.A14.①《逢入京使》前两句写出诗人因思乡而生的浓浓悲伤,东望故园,其路漫漫,泪流不止。②后两句写诗人显得欣慰、高兴了一些,因为路上巧遇熟人去往长安,手边虽然没带纸笔,但也能相托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思乡之情得以寄托,心里稍得安心。【解析】13.考查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其中的“望”写的是遥望家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望”,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情感;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望”,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望”,表达的是诗人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的爱国情怀;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叙写的是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表达了诗人眺望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故选A。14.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写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写诗人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寄寓了诗人对亲人的一片深情。从其情感来看,初是对家乡、对亲人无限思念辛酸和凄凉,但遇“入京使者”,让使都捎口信给亲人,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思乡之情得以寄托,心里又是感到欣慰和愉悦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15.

风中飞舞

春泥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6.D【解析】1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第一空,“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该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随风飞舞的姿态;第二、三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该句中诗人以“落红”和“春泥”自喻,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16.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出自王维的《竹里馆》,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表达了作者豁然开朗,对前途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故选D。17.A18.C【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错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为: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故选A。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C.“主要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广阔”错误。“独怆然而涕下”意为: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独”意为独自、孤独,诗人把自己放到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中,使自己想的越发渺小,使孤独感被无限放大,产生一种苍茫凄凉之感。结合诗人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怀才不遇,遇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故选C。19.B20.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意思对即可)【解析】19.B.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理解为“写出泰山的苍凉”“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有误。故选B。2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意思来理解表达诗人的情感即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1.C22.“曾云”即“层云”,指山腰间层出不穷的团团云气,(借此表达诗人心胸震荡);“浮云”喻指奸邪小人,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3.【甲】诗画线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乙】诗画线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解析】21.C.【甲】诗“齐鲁青未了”是对“岱宗夫如何?”的回答,是说泰山的苍翠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得到,以此来展现泰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并非体现山的连绵不绝。“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闻说”有“听说”之意,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并未体现其神话色彩;故选C。22.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甲】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意思是: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了山林。“曾”同“层”;“曾云”即层云,指山腰间层出不穷的团团云气。形容作者被眼前泰山雄伟壮阔的景致所震撼,心胸震荡。【乙】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为: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浮云”喻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挫折;而诗人王安石欲推行新法,遇到阻碍,“浮云”还指奸邪小人。23.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道理。【甲】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启发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乙】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本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可见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也有很多“遮望眼”的“浮云”。启发人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才能使认识达到一定高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24.七言律诗25.D26.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解析】24.此题考查诗歌体裁。诗歌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古体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律诗(每首有首、颌、颈、尾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超过八句为排律)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每首四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本诗是八句,每句七个字,故是七言律诗。25.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尾联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故题干解释有误。故选D。26.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扩展延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故可以用在遇到困境时,告诉人们不放弃希望,总会有转机出现。也可以用于描绘山水景物时,写出景物的曲折回环、惊喜不断。可据此作答。27.

白日斜

吟鞭东指28.《春晓》中,诗人通过联想,用“花落知多少”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己亥杂诗》中,“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体现出作者的奉献精神。【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画面。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句中的两幅实景是“白日斜”和“吟鞭东指”。“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此句抒写作者退出官场纷争后的洒脱豪放。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2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阅读。龚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孟诗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故表达了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29.秦淮河上,如烟的水汽、轻纱般的月光笼罩清冷的秋水和江边的沙岸,构成一幅柔和幽静又迷蒙冷寂夜景图。30.这两句借用了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借古讽今/使用曲笔,表面上批评商女,实则批评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解析】29.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洲之上。示例: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和两岸沉寂的沙洲。3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犹”是“还”的意思;《后庭花》指歌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诗人运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表面是斥责歌女不知国势危亡,实际上是批判不知亡国恨的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甚至还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31.“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冷峻地讽刺了国君的浅薄,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君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悲哀。32.诗中的贾生,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或“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句意是“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可怜”意思是可惜。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可怜”一词隐含着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的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之疾苦的讽刺,对贾谊不得施展治国安民的抱负深为惋惜。据此概括作答即可。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来分析。本诗首句写汉文帝为求治国贤才而追访曾经放逐的罪臣,求贤若渴。次句隐含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赞美这位“逐臣”是满腹经纶、饱含学识的贾谊,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