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_第1页
2023年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_第2页
2023年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_第3页
2023年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_第4页
2023年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第一册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ﻫ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2023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初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发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性。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ﻫ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ﻫ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重要的文化成就。ﻫ三、《汉穆拉比法典》(B)ﻫ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主线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处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ﻫ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ﻫ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2023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ﻫ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ﻫ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导致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少爱好,缺少发明性,缺少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悲观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仍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ﻫ二、佛教的创建和发展:佛教创建的时间、创始人、地点和经典(A)

1、佛教创建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ﻫ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建的地点:北印度ﻫ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重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ﻫ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ﻫ二、玛雅文化:(A)ﻫ玛雅人长于农耕,哺育了涉及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ﻫ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ﻫ单元核心概念:ﻫ(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哺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ﻫ(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建了基督教。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性。ﻫ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ﻫ二、雅典民主政治:(C)ﻫ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ﻫ2、形成因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2023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特别是通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ﻫ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发明性,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并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ﻫ一、史诗与戏剧:(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ﻫ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通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ﻫ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ﻫ公元前52023,罗马共和国建立。ﻫ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成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ﻫ第9课罗马法体系。ﻫ“十二铜表法”(A)ﻫ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ﻫ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ﻫ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限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绪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ﻫ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ﻫ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ﻫ3、伊斯兰教的创建者:穆罕默德ﻫ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ﻫ第11课奥斯曼帝国。ﻫ一、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ﻫ二、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本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之一)ﻫ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ﻫ(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重要特性。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ﻫ(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称影响。ﻫ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A)ﻫ1、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叶ﻫ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派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ﻫ(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ﻫ(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ﻫ2、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产生:6世纪下半夜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ﻫ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ﻫ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2023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ﻫ3、特性: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限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性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重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规定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初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性(A)ﻫ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城市的特性: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称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碰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ﻫ2、中世纪城市的自治:ﻫ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ﻫ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通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在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HYPERLINK""\t"_blank"

第二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毕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ﻫ一.原始农耕(A)ﻫ⒈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ﻫ⒉

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ﻫ⒋

意义:ﻫ⑴

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为人类提供了连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初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派的血缘共同体,表白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

炎黄传说ﻫ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重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性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白,最迟至距今502023—402023,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ﻫ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ﻫ⒈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ﻫ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ﻫ⒉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性ﻫ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有了国家的基本特性。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区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ﻫ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ﻫ三.用文献与考古互相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ﻫ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互相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互相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互相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ﻫ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ﻫ

公元前162023,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毕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ﻫ二.青铜时代

⒈司母戊鼎(A)ﻫ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白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性(A)ﻫ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ﻫ3.甲骨文ﻫ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ﻫ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单元核心概念:ﻫ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提倡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发明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ﻫ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ﻫ一.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制(A)ﻫ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第5课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ﻫ一.东周的建立(A)ﻫ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ﻫ二.社会大变革: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B)

1.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ﻫ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

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ﻫ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ﻫ三.百家争鸣(C)ﻫ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ﻫ2.诸子百家ﻫ⑴

儒家ﻫ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发明出“仁”这一核心观念,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抱负人格为最高目的,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ﻫ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ﻫ⑵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ﻫ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提倡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悲观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认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ﻫ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ﻫ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A)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ﻫ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ﻫ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ﻫ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ﻫ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BC2202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ﻫ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ﻫ⑴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ﻫ⑶

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ﻫ⑸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建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HYPERLINK""\t"_blank"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A)

表现

(1)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

(2)赋税繁重。ﻫ(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ﻫ(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二.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A)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ﻫ三.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2023至公元前22023),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ﻫ

第三单元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核心概念:ﻫ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动,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t"_blank"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B)ﻫ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ﻫ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ﻫ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成“清静无为”的境界。ﻫ2、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思想的因素

(1)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ﻫ(2)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ﻫ(3)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用“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发明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ﻫHYPERLINK""\t"_blank"第9课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ﻫ⒈

政治上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ﻫ⑴

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影响: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HYPERLINK""\t"_blank"第10课东汉的兴衰ﻫ一.东汉的建立(A)ﻫ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1.表现:ﻫ①

政治上: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使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连栋数百、膏田满野”③

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ﻫ④

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5\*GB3⑤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多支力量角逐,导致中央政权混乱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和分立ﻫ一.三国鼎立(A)ﻫ1.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力之势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ﻫ22023,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023,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ﻫ二.区域经济的发展(A)ﻫ⒈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至南宋完毕)⑴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区域经济的发展ﻫ⑴

曹魏:农业:推行军屯、民屯⑵

蜀汉: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屯田。手工业:煮盐、织锦,开发少数民族:南中八郡。

孙吴:农业:水稻种植、手工业: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造船技术日益进步;开发少数民族:使“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

(4)共同点:运用政治手段发展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扩展疆域【课堂练习】1、探索与争鸣:书本45页2、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不同形象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A)ﻫ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ﻫ⑴

因素:1)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及生产技术的继续南迁;2)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融合,共同开发南方;3)统治者的推动、自然条件优越等多方面因素。ﻫ⑵

表现:1)先进农业区的形成:江浙、湘赣、巴蜀;2)农业技术进步、北方作物的引入;3)手工业发达:丝织、冶炼、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4)商业: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和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二.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背景:1)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在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2)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3)不少胡族君主支持,。ﻫ⒉

内容:

(1)政治:1)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冯太后)。2)以遏制贪污腐化。3)迁都洛阳。ﻫ(2)经济:推行“均田制”,(冯太后)(3)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风俗习惯:严禁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促进胡汉通婚。ﻫ3.影响:ﻫ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奉献。【课堂练习】书本49页小结:1、历史上曾经有几次民族融合?(书本49页)HYPERLINK""\t"_blank"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ﻫ单元核心概念:ﻫ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发明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建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楷模。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HYPERLINK""\t"_blank"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朝的建立(A)ﻫ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ﻫ2.唐朝的建立(A)ﻫ62023,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ﻫ3.三省六部制(B)ﻫ(1)内容: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ﻫ(2)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严格执行该制度,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三.科举制(A)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ﻫ⒉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度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科举制,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克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ﻫHYPERLINK""\t"_blank"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ﻫ一.贞观之治

概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号贞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ﻫ⒉

内容:ﻫ(1)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广招贤才,知人善用。ﻫ(3)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敢于改过。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土蕃君主松赞干布)

二.开元盛世

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ﻫ政治上,革除弊端,克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并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ﻫ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开元年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ﻫ一、丝绸之路的全盛(A)ﻫ1、开通:西汉张骞,汉代设立河西四郡

2、全盛: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因素: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ﻫ3、范围: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ﻫ4、文明交流:

(1)中国输往西方:丝绸、纸张、瓷器、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ﻫ(2)西方输往中国: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

5、人员往来:大食、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贾、僧侣、使节,特别是粟特人。

6、安全保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ﻫ7、意义: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丝绸之路东段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取、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二、东亚文化圈(A)ﻫ1.与朝鲜(新罗)的和谐往来:

互遣使节,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广泛吸取唐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科举制度等ﻫ2.与日本的和谐往来:ﻫ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涉及留学生和学问僧,吸取融合唐文化,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和渗透了儒家思想的社会风俗、伦理规范等。ﻫ3.东亚文化圈:唐朝至19世纪上半叶,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其中以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中国化的佛教等重要介质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从而形成的文化圈,称为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HYPERLINK""\t"_blank"

第三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ﻫ单元核心概念: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北方民族的兴起和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毕。活字、火药等发明发明,表白宋朝的科技水平处在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ﻫ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ﻫ一.宋朝的建立(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ﻫ二.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B)ﻫ1、因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王位的历史教训2.内容:1)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进军高级将领的兵权2)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3)实行外重内轻的方针,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边防留老弱充任地方、边防。采用更戍法。4)官员选拔: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ﻫ2.评价: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少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ﻫ三、科举制的完善:1、考试制度的改革: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2、考试规则的改革:设立了“弥封”“誊录”3、内容改革:宋代中期以后,以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社会事务分析能力为内容的“策论”取代唐代的诗歌考试4意义:为选拔人才、普及教育和繁荣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ﻫ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A)ﻫ1、辽的建立

92023,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ﻫ2、澶渊之盟

102023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结束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ﻫ3、西夏的建立ﻫ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43年形成了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ﻫ二、金与南宋的对峙(A)

1、金的建立ﻫ112023,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ﻫ2、靖康之变ﻫ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ﻫ3、南宋的建立

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ﻫ4、榷场ﻫ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立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宋朝重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重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虽然榷场的设立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5、小结:辽/北宋辽、西夏/北宋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元/南宋元思考: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各民族关有哪些表现形式?试举例说明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1、大蒙古国的建立ﻫ122023,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ﻫ2、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小结:1、蒙古西征对欧洲文明的影响2探索与争鸣:从公元前22023到公元1279年,中国出现过哪几个大一统王朝?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因素、思想因素和经济因素分别是什么?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毕(C)ﻫ1、因素ﻫ(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发明了稳定的环境;ﻫ(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长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4)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ﻫ(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ﻫ2、时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毕。ﻫ3、表现:

(1)农业:水田农具的改善、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大量开垦耕地(圩田、沙田、梯田),水田面积迅速增长,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2)手工业: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丝织业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海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ﻫ二、海上丝绸之路(A)ﻫ1、兴起的因素:

(1)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ﻫ(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ﻫ(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ﻫ2、表现:

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名称的由来:ﻫ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路线:

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

5、影响: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ﻫ课堂练习:叙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及过程。①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改变了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局面,并且使先进生产力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4分)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断各地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新的高度。(2分)③南北朝时期,由北向南的又一次人口流动,使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水利的兴修、犁耕的推广和北方作物的引入,使江浙、巴蜀等地区成为先进农业区。与此同时,丝织、造船、制瓷业迅速发展,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民族融合也为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4分)④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在唐、五代基础上,又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国内外贸易与城乡商业活跃,超过唐代。至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毕。(4分)(强调4个历史阶段)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ﻫ一、活字印刷术(A)ﻫ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ﻫ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活得成功。毕昇的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4个世纪。ﻫ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ﻫ二、火药武器(A)

1、火药武器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2、火药武器的使用

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有管型火器的基本特性。ﻫ3、火药武器的影响ﻫ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ﻫ三、沈括与《梦溪笔谈》(A)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发明,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ﻫ第22课元朝的统一ﻫ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A)

1、行省制度:ﻫ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ﻫ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ﻫ3、对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将涉及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ﻫ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ﻫ

单元核心概念:ﻫ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崩溃。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ﻫ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A)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B)

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1)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2023的宰相制度,涉及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ﻫ(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解决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ﻫ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征询顾问、密疏进言。ﻫ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ﻫ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A)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162023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A)ﻫ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入关。ﻫ第25课康乾盛世(上)

一、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B)

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ﻫ2、过程:ﻫ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ﻫ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章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4、影响: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ﻫ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本地的军务与民政。ﻫ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ﻫ第25课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A)ﻫ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并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的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A)

1、《四库全书》:ﻫ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ﻫ2、文字狱:ﻫ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ﻫ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ﻫ1、朝贡贸易ﻫ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品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即薄来厚往)。附带的货品,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目,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ﻫ2、朝贡贸易的特点ﻫ

由官方控制和垄断,薄来厚往;重政治、轻经济;有限制的贸易。ﻫ二、从海禁到闭关(B)ﻫ1、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ﻫ(3)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行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ﻫ2、闭关政策的因素ﻫ(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2)专制皇权下唯我独尊的心态使统治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的发展。

(3)清朝统治者防范自卫的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ﻫ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期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积极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导致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ﻫ第28课初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

1、利玛窦(A)ﻫ(1)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2)利玛窦对西学传入的奉献: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笔算法。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ﻫ2、徐光启(A)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向西方学习。徐光启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完毕《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ﻫ3、西学东渐的意义(B)

初期的“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一些明智之士结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HYPERLINK""\t"_blank"

第四册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ﻫ(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助于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ﻫ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ﻫ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ﻫ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ﻫ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初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重要货币需求增长。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因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ﻫ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通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ﻫ

时间

国家

人物

线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

葡萄牙王室资助

迪亚士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

西班牙政府支持

哥伦布

横渡大西洋,初次到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麦哲伦

初次环球航行

ﻫ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ﻫ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区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ﻫb、悲观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导致长期的贫困与落后。ﻫ(对影响的评价,要注意: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会产生不同见解的因素。问题。所以评价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ﻫ二、初期殖民扩张与掠夺(A)

1、殖民者: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英、荷、法等国也先后加入ﻫ2、评价:西欧初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A)ﻫa、发源地:意大利ﻫb、内容: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ﻫc、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ﻫ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ﻫa、背景:16世纪,西欧正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b、性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

c、地位: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ﻫd、影响: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ﻫ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单元核心概念:

(1)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剧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它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在欧美重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发明了条件ﻫ第5课

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因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产品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b、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促进农牧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ﻫc、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ﻫ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ﻫ1、光荣革命(A)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ﻫ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2023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发明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ﻫ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ﻫ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ﻫ2、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ﻫ(a)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建立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被称为“理性自由法典”。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认为人类的法不服从于神,而是遵从理性。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是启蒙运动的泰斗

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实行政教分离。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提倡实行言论、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ﻫ(c)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ﻫ系统阐述了人类的平等和自由问题,认为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提出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了社会契约说,形成人民主权说,建立民主共和国。

(d)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赞同社会契约论,认为自由是天赋的,人民有权反对违反契约,践踏人民权利的君主。

二、批判君主专制(B)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认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在构建抱负的社会制度问题上,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ﻫ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ﻫ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提倡平等,认为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利。

四、影响(B)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剧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主线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ﻫ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ﻫ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A)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ﻫ2、《独立宣言》(A)ﻫ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ﻫ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ﻫ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派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一、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三级会议的召开(A)ﻫ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二、革命进程

1、革命爆发的标志(A)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ﻫ2、《人权宣言》(B)ﻫ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大纲性文献。ﻫ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称帝(A)

182023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ﻫ2、《法国民法典》(B)

182023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ﻫ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单元核心:ﻫ(1)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铁路和汽船代替了马车与木帆船,煤炭和钢铁等新能源、新材料被广泛应用。

(2)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适应,工厂制、股份制、社会立法等新制度和新法规应运而生。

(3)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并且引起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等的深刻嬗变。ﻫ(4)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5)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ﻫ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工业革命的背景(B)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ﻫ2、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ﻫa、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行《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的私人公司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ﻫb、国外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运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ﻫc、国内市场:圈地运动。ﻫd、劳动力:“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e、资本: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f、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g、能源和原料: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ﻫ二、机器的发明与改善:工业革命的过程(A)

ﻫ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4、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开始了运送技术的重大改革,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ﻫ三、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C)

a、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b、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ﻫ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阶级结构:贵族、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下降,农民人数减少,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ﻫc、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如现代工厂制)和新法规(如社会立法)的产生。ﻫd、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血汗工厂)

e、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ﻫ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B)

ﻫa、现代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的生产。

b、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ﻫc、工厂制有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遭受残酷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造就了一支有组织纪律性的工人阶级队伍。)ﻫ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ﻫ一、“血汗工厂”(A)

a、工业时代初期,初期工厂制度被称为“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受到残酷剥削,女工和童工的处境更加悲惨。

二、社会立法(B)ﻫa、因素: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连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ﻫb、社会立法一方面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ﻫc、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限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主线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ﻫ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单元核心概念:ﻫ(1)工业革命启动了财富新源泉,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的社会矛盾,也因此趋向锋利。

(2)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冲突迭起,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抱负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

(3)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A)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ﻫ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A)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单元核心概念:

(1)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迅速崛起;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ﻫ(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ﻫ(3)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ﻫ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ﻫ美国南北战争(B)

1、背景ﻫ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锋利。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解决、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ﻫ2、过程:ﻫ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一方面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ﻫ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ﻫ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的统一(A)

1、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ﻫ2、过程ﻫ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所有取得胜利。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意义: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德国资本主义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悲观影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A)

1、时间:17世纪下半叶(1689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影响: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摆脱落后(如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强化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B)

1、背景:19世纪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发展缓慢。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