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1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2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3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4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病虫害23456拔节至抽穗返青至起身月份起身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播种、秋苗期:纹枯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拔

期:

纹枯病、麦蜘蛛、白粉病、蚜虫等;抽穗、扬花期:吸浆虫、蚜虫、粘虫、灰飞虱;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条锈、

叶锈病、叶枯病等;

灌浆乳熟期:

蚜虫、叶锈、灰飞虱等;10/中、下播种期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

主要病虫发生情况示意图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

1、麦纹枯病

2、麦赤霉病

3、麦白粉病

4、麦蚜虫

5、麦蜘蛛

6、小麦孢囊线虫病

7、麦吸浆虫

8、小麦病虫总体防治小麦纹枯病苗期症状(未侵茎)拔节后症状(侵茎)白穗(成熟期)(一)、发病规律

麦苗(幼芽、根)冬前形成零星发病,其中播期早发病重。

菌核或菌丝体(土壤或病残体或未腐熟的有机肥等)秋季侵染扩展、蔓延,田间病害普遍率增加拔节-抽穗、越冬<5℃病害扩展停止返青后>15℃20--25℃病害普遍率、严重度急剧增长,形成田间发病高峰,同时,病菌由表层侵入茎杆,是造成病害危害的关键时期茎组织老化,温度又高,病害扩展趋于缓慢

(二)规律特点:

1、有两个发病高峰。分蘖末期—拔节初期,普遍率扩展期;拔节中后期—孕穗期,严重度扩展期。抽穗后,病情稳定。

2、栽培条件是影响发病重要因素。农业栽培措施中,播期、拔节期追氮量、密度对后期病情程度影响作用较大,连作也有一定影响。

(三)观测调查(基层站、农户)

于分蘖末期—拔节初期(3月10-15日前后)调查二次,前后间隔5天。

每田5点,每点20株,当病株率达15%的田块定为防治对象田。

农业防治是基础控制播量控制施肥量选用抗性相对较好品种适期迟播淮北:10月20日左右江淮:25日左右亩基本苗半冬性:12-15万株春性:15-18万株;全生育期:亩纯N、P、K分别为10-13、5、6-8公斤;控制追肥,拔节期:4kg以内;豫麦18、皖麦35、23、新麦18;防治技术药剂防治种子处理:用戊唑醇或三唑酮,100公斤种子用有效成分分别为3克、20克拌种;

春季防治:于小麦拔节初期(3/10-15左右)施药。亩用10%井蜡芽悬浮剂20-26克;或烯唑醇有效成分6克于上午有露水时喷施;重病田一周后再喷施一次;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子囊壳(稻桩)赤霉病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决定当年病害发生轻重;扬花期为病菌主要侵染时期湿度:子囊壳形成;孢子释放:RH≥90%(才能释放);萌发侵入:(RH=100%,25℃气温,

8小时可萌发97%)温度:最适为20-25℃,此条件下若遇高湿条件36小时,病害潜育期2天小麦扬花期遇三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极易受赤霉病菌侵染而发病。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萌发高峰期常年主要集中在4月下-5月上旬,这一时期的气候条件(即4月下旬-5月中旬)就成了当年小麦赤霉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2010年)小麦扬花期最感病(主要侵染花药)、抽穗期次之、乳熟期基本不染病。再侵染对病害流行作用不大。

4月下旬-5月中旬赤霉病发生与降雨日数的关系

大发生中发生轻发生4月下-5月上≧0.1mm11.4天10.7天6.0天4月下-5月中≧0.1mm16.6天14.6天10.3天

观测调查

基层站:于小麦拔节后期(4/10左右)开始调查病菌子囊壳发生情况。稻作地区主要查稻桩;其次油菜花、草田,旱作地区主要调查玉米茬或残体;

每5天1次,每田查50丛,至小麦抽穗结束,计算带菌率。

带菌率与发病程度的关系。若4月上、中旬雨日6天以上,4月中旬初玉米秆带菌率大于15%,为偏重发生程度菌量指标(参考)

农户调查:观察小麦生育期。沿淮地区是赤霉病常发区,每年都要于适期内(扬花初期)打保险药进行病害预防。抗病品种是基础,药剂预防是关键;皖麦43、扬麦19、12,镇麦8号;(扬麦15、18,皖麦32感)适时药剂预防;田管:清沟沥水等;防治技术时间:扬花初期(10%)首次喷药预防;若抽穗扬花期遇高温天气,齐穗期施药;

次数:首次施药后遇高温高湿天气;

偏重以上发生年份;品种严重感病;生育期不整齐;第一次药后7天再第二次施药预防。

药剂:亩用:80%多菌灵WP80克、或40%多菌灵悬浮剂45-50克(保护剂);或70%甲基硫菌灵WP100克;或30%戊福WP100克;或80%多菌灵WP40克+15%三唑酮WP75克;36%多·酮悬浮剂140克。(报道:烯唑醇+咪鲜胺防效好)

不同施药时期、次数防治赤霉病效果

2010庐江施药时期调查株数病穗率(%)严重度穗率防效(%)差异显著性病指防效(%)差异显著性齐穗期2009.252.5674.83Bc77.22Cc扬花初2004.881.3486.73Ab88.06Bb盛花初期2009.132.4771.17Bc78.06Cc齐穗、7天后各一2004.251.1388.44Ab90.00Bb扬花初、7天后2001.880.4794.90Aa95.83Aa盛花初、7天后2004.001.0689.12Ab90.56ABb对照20036.7511.25////齐穗:80%抽穗;扬花初:10%扬花;盛花初:30%扬花;

不同药剂赤霉病防治效果

2010

庐江药剂品种调查株数病穗率(%)病指穗率防效(%)差异显著性病指防效(%)差异显著性多菌灵wp2001.380.3496.10Aa96.85Aa戊唑醇sc2005.751.5683.69Bb85.67Bb甲基硫菌灵wg2002.250.6693.62Aa93.98Aa咪鲜胺ec2007.382.0379.08Bb81.38Bb三唑酮wg2006.131.6982.62Bb84.53Bb戊.福wg2001.880.4794.68Aa95.70Aa多菌灵+三唑酮2002.000.5094.33Aa95.42Aa对照20035.2510.91////亩有效成分依次为:64g;5.2ml;70g;12.5ml;15g;30g;45g;小麦白粉病

(一)发病规律

病菌分生孢子侵染春苗,春季引起发病

病菌分生孢子侵染秋苗,秋苗发病病菌越冬植株体内春季发病植株分生孢子

不断再侵染引起小麦白粉病流行越夏:自生苗—分生孢子;闭囊壳—子囊孢子;侵染秋苗白粉病气候条件综合影响发病小麦品种抗性差异大不同苗情状况影响发病程度温度:适宜15-20℃;0℃或28-32℃不发病;

湿度:RH≥70%有利发病;但在低湿情况下,仍可侵染发病;降雨过多,则不利发病;

光照:分生孢子对直射光非常敏感。阴雨日多、播种量大,杂草多、发病加重。

白粉病菌对不同小麦品种致病力差异明显。

旺长:组织幼嫩,易受侵染发病。研究证明,小麦亩施31公斤以上的尿素有利发病;亩施20公斤有控病效果;苗弱:肥水条件差,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抗性下降,发病也重。

(三)、观测调查(基层站、农户)

于小麦孕穗末期调查一次,每田查5点,每点查20株,当病叶率达20%的田块、或剑叶零星发病定为防治对象田。(四)、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我省目前对白粉病菌抗性表现较好的有: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皖麦38、44、豫麦70、扬麦158等。

2、秋播期药剂拌种:感病品种种植地区秋播期用粉锈宁按种子重量万分之二(有效成分)拌种,控制苗期发病。

3、适时药治孕穗末期—抽穗初期为最佳施药时期。亩用药剂有效成分三唑酮15克;或烯唑醇8克喷雾防治。一般年份防治一次即可。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

越冬幼虫春季上升土表化蛹抽穗期成虫羽化穗部产卵,幼虫于颍壳内吸食麦粒汁液老熟幼虫入土越夏、越冬,来年再发生为害幼虫吸食麦粒汁液,麦粒成瘪粒或空壳;“千斤重的长势,百十斤的产量”。

(二)、观测调查

查虫口基数定防治对象田(基层站)

春季调查。于3月下旬淘土一次,每田5点,每点淘一方。

查虫口基数,当每方虫量大于5头的田块定为对象田;大于15头时,为中蛹盛期、成虫期各防治一次对象田。

穗期调查(基层站、农户)。

于幼虫发生盛期(小麦扬花后15天左右)剥查麦穗幼虫量一次。计查10块田、每田5点,每点取10穗,计取500穗,置于纸袋内室内剥查。查百穗虫量达500头的田块,列为防治对象田,大于800头的田块,列为两次防治对象田。

(三)、防治技术

1、技术策略低密度虫品基数,主治成虫;高密度虫口基数,实施主治中蛹、补治成虫。

2、药治时间中蛹盛期,一般年份为小麦抽穗前3-5天;成虫盛期,一般年份为小麦扬花期。

3、防治指标:中蛹:每小方有幼虫5头以上的田块。成虫:一拔目成虫3-5头。化防技术:

1、中蛹期防治:选用DDV亩用有效成分80克、或选用辛硫磷亩用有效成分75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用绳子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

2、成虫期防治:选用高效氯氰菊酯亩有效成分2.2克,或毒死蜱亩用有效成分20克,兑水30公斤于成虫盛期喷雾。或DDV亩有效成分80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施;其它措施重病田提倡麦-稻轮作;麦田浅耕曝晒,可增加幼虫死亡率.

小麦蚜虫

吸食小麦茎、叶、嫩穗的汁液,前期,抑制生长;穗期,千粒重降低;中等年、重发年为害;

小麦蚜虫

(一)、发生规律

秋苗等越冬返青后,苗蚜在春苗上取食繁殖为害穗期18–22℃

穗蚜在小麦穗部取食、繁殖多代(20、7),急剧增长,乳熟期达数量高峰,小麦成熟前产生有翅蚜飞离麦田至其它作物(玉、高、杂等)(苗、穗蚜;繁殖;天敌)(二)、观测调查(基层站、农户):时间:于小麦抽穗初期(基层站)、齐穗期(预测未来)各调查一次;第一次药治后10—15天再调查一次;方法:每田查5点,每点查20株。计算百穗(杆)蚜量;当百穗(杆)蚜量大于800头时,需要进行药剂防治。小麦蚜虫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药剂防治抗药性

保益控害,适时化防小麦后期,蚜虫天敌数量多,蚜茧蜂寄生率达20%、高50%;在多数年份下天敌可控制蚜虫发生为害,不要药治。天敌应用指标:益:蚜在1:322以下;时间?齐穗期:<100头/百穗,后15-20天;>100头/百穗,后8-12天;苗蚜:>500头;单防或混防?齐穗期>100头/百穗,结合防治赤霉病于小麦扬花率10%时,同时兼防;若<100头/百穗,单防。复治:>800头/百穗时及时防治;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啶虫脒2克、吡虫啉4克;09年全国抗药性监测结果:抗蚜威、吡虫啉、啶虫脒均处于敏感状态。麦蜘蛛麦蜘蛛吸食叶片汁液,受害处呈现黄白色小斑点,后合并成斑块状,叶片枯黄。受害严重麦苗,整株死亡。麦蜘蛛大田初期为害麦苗出现黄叶中心,后扩散。我省发生的麦蜘蛛种类为麦圆蜘蛛、麦长腿蜘蛛,以麦圆蜘蛛为主。麦蜘蛛主要为害小麦,还为害大麦、燕麦、豌豆等作物和杂草。(一)发生规律:成螨、卵冬季若温度偏高,仍为害田间发生盛期气温升高,数量减退(圆:4/中、下;长:黄熟前)卵越夏10月,越夏卵孵化,为害秋苗,11月形成秋冬季田间数量高峰。越冬小麦、杂草春:>5℃(圆);>8℃(长)卵孵化;成螨产卵圆:拨节中期(3/下-4/上)长:始穗期前后(二)、主要发生特点:1、群集性、假死性、怕强光。主要活动时间:圆:6-8时、18-22时;长:8-18时,以15-16时最盛;2、气候适应性圆:8-15℃最适,>20℃大量死亡;RH>70%适宜;长:15-20℃最适,>20℃不适;RH<50%最适;3、主发类型田圆:水浇地、低湿麦田量多,干旱田量少;长:岗地、坡地量多,干旱田量多。

(三)、田间调查(基层站、农户)

1、调查时间秋冬季气温偏高的年份,11月份普查1-2次;春季小麦拨节后开始至始穗前后每旬普查一次;春季气温偏高、少雨的年份,春季调查应增加普查次数。田间调查要于麦蜘蛛活动盛期进行。上午7-9时,下午4-6时,阴天可全天进行。

2、调查方法选择当地上午发生重的麦田、旱茬麦田、长热偏差的麦田开展调查。

目测调查(苗期、返青期):目测每市尺单行长小麦全株(叶背面为主)麦蜘蛛数量,每亩不少于5个点。

拍麦调查(拨节后):使其坠落在下垫的白塑料布(或白瓷盘等)上进行计数。每田5点,每点调查1-2市尺单行长麦苗。

(四)、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旱作改种水稻,可根本控制麦蜘蛛为害。增施速效肥,促进麦株生长,提高小麦对蜘蛛的耐害性。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重发地区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0.2%拌种。将拌种药剂加种子重量10%的水稀释后喷洒麦种上拌匀,堆闷12小时后播种。可兼治地下害虫、苗蚜。

2、药剂喷雾防治指标:拨节前每市尺单行长麦苗有螨200头以上,拨节后为500头以上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亩有效成分0.8-1.0克、或哒螨灵亩有效成分7-9克、或乐果亩有效成分40克,兑水喷雾

小麦胞囊线虫病

小麦胞囊线虫病是由禾谷胞囊线虫(简称CCN)引起。我省1991年发现并报道发生该病害。目前淮北地区麦产区多县已有发生报道。此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高梁、玉米等作物、牧草。小麦受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地块40%以上。

苗期小麦矮化,叶片发,类似营养不良或缺肥症。发病初期麦苗中下部叶片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发黄,最后枯死。受害轻的植株在拔节期症状明显,受害重的在小麦4叶期即出现黄叶。远望麦田为成团、成片稀疏状,严重田块见枯死状。

根部:根尖生长受抑制,次生根多而短,严重时纠结成团,根生长得浅并显著减少,分孽明显减少;后期被寄生处根侧可见先白色发亮后变褐发暗的胞囊,为识别此病主要特征。仅雌成虫期可见胞囊。胞囊老熟,即易脱落,往往调查不见胞囊,发生误诊,错作别病。返青拔节期根部有大量根结;灌浆期小麦群体常现高矮相间的山丘状,成穗少、穗小粒少。根部可见大量线虫白色胞囊。

发生规律(资料报道)

孢囊内卵孵化的最适条件为土壤湿润、地温10℃左右;如果中间不被干旱打断,孵化可继续到秋天。通常每一整季作物只完成一代。长江中下游麦区11-12月平均气温9度以上,播种后25-35天2龄幼虫侵入麦根,第二年2-3月份再次侵入寄主,播后130-150天根外可见白色雌虫一般禾谷作物连作发病重,轻沙质土比粘土发病重。胞囊(越夏、越冬)遇适宜条件(10℃以上、土壤湿润),卵孵的幼虫→侵入根部→胞囊(孕卵的雌成虫)→发育成熟(5/底、6月初)脱落土中;带有胞囊的土壤通过农事操作活动而传播是主要途径。流水、农机具沾附;播种出苗后仅有少量2龄幼虫侵入2/下旬~3/上旬(返青期)2龄幼虫侵入高峰期4/上旬在麦根内发育至3龄幼虫4/下旬发育至4龄幼虫5/上、中旬根表可见白色雌虫5/底~6/初褐色胞囊发育成熟华北麦区发育进度白色胞囊

安徽农大植保学院与肖县植保站自2005年开始对我省小麦孢囊线虫病联合开展相关研究。试验研究表明:

1、小麦孢囊线虫在田间呈聚集(块状)分布。

2、在小麦播后63天内,没发现线虫侵染。

3、不同小麦品种受害程度存在差异:用15%涕灭克(4.3g/m2)

颗粒剂防治2次与不防治区相比较;孕穗期调查,新麦12、皖麦50两个小麦品种鲜重分别损失23.3%、22.5%;孕穗数分别减少25.9%、11.1%;而徐州856品种受害不明显;

产量损失:实产减产率。皖麦50,18.1%;徐州856,11.7%;新麦12,1.4%;

4、筛选药剂:用15%涕灭威颗粒4.3g/m2播前土壤处理对小麦产量的防效88.24%。63天后等量增施1次,实测产量损失率3.80%,效果最好。阿维菌素防效差,产量损失率7.80%。

目前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相关研究较少。

防治上主要是加强检疫;种植抗面病品种,田间表现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矮抗58、温麦4号、新麦11。周麦18、19、温麦19、6号等发病重;肥力好抗逆性强发病相对较轻;实行小麦与豆科作物轮作,与棉花、油菜、胡萝卜轮作;

据报道,油菜、谷子连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