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复习案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故都的秋》复习案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故都的秋》复习案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故都的秋》复习案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故都的秋》复习案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复习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复习案

(编写者:尹瑞文)

【课文概要】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着力描写______的“秋味”。郁达夫抓住了北平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没有细写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烈。

【课文中心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主旨】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秋声秋味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表达了眷恋之情,也流露出淡淡的孤独忧郁、悲凉伤感之情。

【主要手法】

1. 情景交融: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衬托、对比: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直抒胸臆:

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情景交融:北平秋景的背后,有喜爱眷恋,也有悲凉伤感。

2衬托、对比:

(1)以江南之秋半开半醉的状态衬托北国之秋的纯粹。江南之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突出后者的色浓味重。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直抒胸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配套练习】

1.注音

潭柘寺()一椽()点缀()

落蕊()露出脸()平平仄仄()

譬如()廿四桥()着着()

1.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点缀(zhuì)

落蕊(ruǐ)露出脸(lòu)平平仄仄(zè)

譬如(pì)廿四桥(niàn)着着(zhuó)

2.解释词语的意思

息列索落:平平仄仄: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3.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找出全文的文眼,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1)特点:清静悲凉(2)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3)作用:这句点明中心,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文章第二部分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答: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

5.请以“清晨静观图”为例,分析“清”“静”“悲凉”的具体表现。(6分)

答:(1)环境安静,如“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心态宁静,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3)心境悲凉,如“一椽破屋”、“破壁腰”。

其他画面里的“清静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6.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答: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他有心事,所以笔下的秋天才呈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这就是情景交融。

7.鉴赏文章最后两段的表达技巧。(4分)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答:(1)前一段通过对比写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秋浓烈。(2)后一段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3)结构上与首段呼应。

8.鉴赏下面语段的描写技巧(4分)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视听结合。(1)“日光”“牵牛花”为视觉形象,“驯鸽的飞声”为听觉形象。(2)这段通过视听结合写出了北平之秋的清静,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9.从语言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4分)”

答:反复修辞,连用三个“来得”,既有音韵美,又强化了喜爱之情。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4分)

答:(1)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2)语言节奏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强化了感情。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4分)

答:连用五个有画面感的名词性短语,引发读者想象,表达作者神往之情。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1)反复,连用三个“下得”,既有音韵美,又强化了对北方秋雨的喜爱。

(2)口语化,流畅自然。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4分)

答:比喻结合对比,指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别,强调后者秋色之浓、秋味之烈,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充满趣味。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浓、回味更永。)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答案】A

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

11.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答案】A

B项,“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错误,从语句来看,“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是“有些批评家”的观点,而非作者的观点。C项,“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D项,“另一方面说明秋蝉嘶叫不被人们喜爱”错误,从句中的“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来看,作者以“家虫”称呼“秋蝉”,这“秋蝉”好似宠物,暗含了作者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

1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答案】B

A项,“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没有比喻,“譬如”意思是“比如”,是举出例子;“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是排比,“色彩不浓”和“回味不永”构成对偶。C、D两项均无对比,“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排比,“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是名花,不是美酒”是比喻,“半醉”是拟人。B项,“(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是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排比和比喻。

13.《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耐人寻味,引发读者联想。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答案】DA生机勃勃错,B虚写错,C秋天景色的多样性错。

14.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B.作者将故都的秋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不仅写出了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也写出了对人生之秋的体味。

C.作者用悲凉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D.《故都的秋》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答案】C,“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错误。作者是用轻松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