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钱伟长:从偏科生到科学巨擘——探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成才“秘诀”①上海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块醒目的石刻,篆刻着钱伟长题写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②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由于战乱连年,11年的小学和初中,他真正念书的时间还不到5年。考入苏州高中时,钱伟长是全班最后一名。高中三年,他努力学习,补上不少。但到考大学时,只有文史尚过得去,数理化、英文还是弱项。③19岁那年,钱伟长以历史100分、中文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还不到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他在《八十自述》中说,正在考虑读历史系还是中文系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他决定弃文从理,“改学飞机大炮”。④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同意,为啥?他知道钱伟长物理只考了5分。可钱伟长铁了心要学物理,经过1周的执着请求,吴有训被打动了,给了钱伟长一年的试读机会:如果数理化三门课有一门低于70分,就得转回文学院。⑤这名偏科生开始走进物理学的殿堂,并摸索出用思考的方法学习的“门道”。果然,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⑥许多认识钱伟长的人,无不赞叹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天才。但他从未承认过这一点,相反他说:“‘天才’是不存在的。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因此,晚年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⑦钱老的学生、如今已是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周哲玮还记得,第一学期,他和同学把选课表递给钱伟长看,没想到这位导师拿起橡皮擦去了许多课程,只留下一些经典课。“其余的时间,导师就要我们去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周哲玮回忆说,“钱先生还教导我们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经是一年前的成果,教科书上的,起码是5年前的成果,所以,读研究生要紧的不是看书,而是看文献。”周哲玮还记得,钱先生非常希望学生自己通过调研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不落伍。⑧周哲玮本科读水工建筑,硕士攻读固体力学,博士研究流体力学。在拿到博士学位时,他请教钱伟长:我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谁知就因这一平常问题,却挨了批评:“什么发展方向?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朝哪个方向发展!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钱伟长常以自己为例,“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真理只有一条,国家需要你干,你就学。”⑨钱老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他弃文从理,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他在美国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后,却放弃美国的一切,以探亲名义悄然回国,成为一名园丁。1948年,当他有机会重返美国加州理工时,因为签证申请表上填写“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一栏中,决然填上“No”,放弃赴美。58岁学电池知识,也是缘于我国当时的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迷上了计算机,他甚至提出一种新颖的宏观字形编码方案,又称“钱码”……⑩直至八旬高龄,他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孜孜不倦地钻研“不作Kirchhoff假设的弹性板壳理论”,但这还不是他的“关门之作”,2000年10月,他又写出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从数学原理出发得到魔方结构及原理的普遍结论,令人叹服。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伟长因为战乱影响了读书,在高中时严重偏科,但他在上大学时却毅然选择了自己基础薄弱的物理专业,最终成为了成绩最好的学生。B.钱伟长从不相信有天才,只相信要想学得好,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C.钱伟长在指导学生时,鼓励学生选修经典课,其余时间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他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很有用。D.钱伟长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以国家需要选择专业。在他的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钱伟长考上大学后弃文从理是受“九·一八”事变影响,他认为只有学理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B.钱伟长被称为科学巨擘,不仅因为他取得的科研成果,还因为他的奉献精神。C.钱伟长认为杂志和教科书上的文章过时,所以他指导学生不看书,只看文献。D.学生周哲玮受钱伟长影响,在选择发展方向时以国家需要为发展方向。3.科学家钱伟长的成长“秘诀”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孙震(《中国青年报》记者):“网红”为什么受欢迎?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化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需要学习知识、技能及社会规范等,他们去学习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是正常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继承机制。道理上讲,我们的确是应该通过非常杰出的社会精英,给年轻人一个很好的示范。网络时代,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化社会,为制造网络红人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网络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更催生了网络泡沫化的文化现象。所以相对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引导力的文化典型,但是我认为大众文化本身不能淹没或者否定精英文化。孙震: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示范?朱红文:网络红人是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现象,之所以会觉得不是特别好,觉得他们的“范儿”不是我们文化里所提倡的,主要是因为没有文化内涵。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都应该去思考,怎么面向青少年,传播有思想深度、有知识的一种精英式的人格特征,怎么将这种思想渗入青少年的教育体系里。知识界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怎么能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确立他们可以学习的人格或榜样。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确应该反思:你追求的东西是真的“范儿”吗?值得吗?因此,应该培养青少年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性意识,反思意识。反思你所人云亦云的、追逐的,那些跟你的个人生活、未来成长及人格特征,到底是不是吻合?青少年有反叛意识时,也会主动去学习,但如何借之引导到健康的成长路径上,就是教育的问题了。现在类似网络红人这样的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否定它,在某种环境里,它是以主流文化的面貌出现的。你既有告诉年轻人如何成长的责任,也应有不能粗暴棒杀[注]的意识。另外一种情况是,很多网络红人的范儿,来源于商业操作。相关的文化公司和媒体,都应该有职业操守和良心。制造出这些文化垃圾去污染青少年的心灵、扭曲他们的人格,这是非常不道德的,甚至是在犯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商业文化与其它文化间如何达成和谐,是值得我们社会大众或知识界去思考的问题。孙震:偶像文化中的审美在堕落吗?过去是什么样的?朱红文:我们不能说以往都比较好,现在就差,每一代人个性成长中都会有一些特征。青少年需要标榜自己的个性,就在于把自我和非我割裂开来作标识,这是人的成长现象,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对象。以往的时代可能存在过分的标签化,这可能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尤其在比较左的时代,就过于脸谱化。但现在的大众文化也有比较可怕的地方。一上地铁,所有人都捧着手机,青少年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越来越依赖手机这种媒介,越来越琐碎和浅薄,这种现象值得反思。令我们学者更担心的是,在数字文化、大众文化之外,印刷文化这样有深度的阅读,怎么才能吸引到青少年?我们能给青少年提供什么样的文化?青少年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他们逆反。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征,但现在的青少年碎片化的学习是造成他们不会深度思考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们才会追逐那些比较虚化的、停留在感官上的东西。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真正涉及对人格和人生的反思和认知,没有对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接受,这才是令人担心的。孙震:应该把不好的示范拎出来吗?朱红文: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网络化的时代,我认为网络红人的塑造机制并没有太大差别。比如国外的LadyGaga,也是标新立异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这种炒作在网络时代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相比棒杀,我们更需要一个大众文化批评的机制。去滤掉虛伪和过度炒作的成分,帮助有些人找到一种正确表达自己的路子。(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棒杀:比喻凭借强权制止或扼杀某种现象或事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通过非常杰出的社会精英,给年轻人一个很好的示范。B.相较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引导力的文化类型,但它不可能淹没或者否定精英文化。C.现在类似网络红人这样的文化在某种环境里以主流文化的面貌出现,但网络红人的范儿都来源于商业操作。D.青少年会追逐那些比较虚化的、停留在感官上的东西,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深度思考,这不得不让人担心。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界应该认真地去思考:怎么能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确立他们可以学习的人格或榜样。B.追捧网络红人是青少年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精神需要,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无可非议的。C.青少年应该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性意识、反思意识,去追求杰出的社会精英这样的真“范儿”。D.炒作是客观存在的,相比于棒杀,更需要一个大众文化批评机制去过滤掉虛伪和过度炒作的成分。3.文中的记者是怎样围绕“网红”展开提问的?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名著阅读(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供应链(Supplychain)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需求链状网”。农产品供应链则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定对象的特殊供应链。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呈现出信息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供应链流程冗杂,运作周期较长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创造了更为丰富的交易场景,增加了交易手段,提升了交易效率,从而提升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由于农产品消费特性及可替代性,掌握了末端消费者的需求特性并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就可以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也即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零售商消费者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企业实现多方共赢,对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互联网十”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末端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其次,客户对农产品及其服务的要求高;再次,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为此,要突破上述问题,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唯有紧密依托供应链,从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供给、加强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自身管理平台建设,稳步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需求末端等三个方面着手,才能不断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逐步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模式,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摘编自周宁武《“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路径探析》)材料二:基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绿色农业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成畅通乡村振兴的“大动脉”,有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的现实意义。以下几个方面,可为我国绿色农业充分发挥参与全国产业链价值链的主动性,提供参照解。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提升绿色农业供应链,打通乡村振兴“大动脉”的前提。中央提出“两山”的发展理念以来,历经多年实践,奠定了我国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发展基调。既要追寻生存之道,也要念及山水之情,一条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底色,以农村经济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为远景目标的和谐之路就此展开。“两山”理念的贯彻落实为绿色农业供应链的落地开花,注入思想和灵魂。围绕“两山”理念架构绿色农业供应链上下游畅通,关系着数万个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夙愿,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出路。健全自主可控的现代绿色农业供应链生产体系是重点。健全升级绿色农业供应链生产体系就是要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将先进科学技术与绿色有机生产过程相结合,通过提高自主可控的良种育种能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升级“大动脉”的运行能力,提高现代绿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绿色农业供应链源头供给稳定、良性发展,能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受市场影响波动大,稳定性差的被动发展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主可控绿色农业供应链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牵引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上下游补偿机制是核心。我国绿色农业供应链发展的最大风险并非绿色约束,而是不能深度参与全球和全国供应链或者价值链体系。因此,优化我国绿色农业供应链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治理结构,完善上下游补偿机制,是打造乡村振兴“大动脉”的核心。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不同参与主体纳入到产权清晰、资源配置有效、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上下游补偿机制中,让农业产业末端的从业者能够充分分享产业链升级带来的红利,才能够真正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有付出、有获得、有机会、有发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此外,夯实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绿色供应链、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畅通城乡循环的基础支撑。我国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改造升级是个系统工程,既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搭上新基建、智慧农业的快车道,实现跨越式升级改造,也要兼顾不同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差异化布局。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构建支撑乡村振兴“大动脉”的内生新动力。运用绿色高科技,大数据监测分析,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等,从源头控制绿色化和品质化,并将之真实有效呈现给消费者。用新技术支撑起以信息畅通为主的供应链信任机制,保障绿色投入可靠,价值产出稳定的绿色农业供应链畅通。(摘编自李果《发展绿色农业供应链畅通乡村振兴“大动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交易场景更为丰富、交易手段有所增加、交易效率获得提升。B.掌握末端消费者需求特性的核心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C.“两山”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为绿色农业供应链的落地开花注入了思想和灵魂,是打通乡村振兴“大动脉”的前提。D.我国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兼顾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是限制地方性农产品核心企业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的核心因素。B.绿色农业供应链源头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消费体系的被动发展状态,充分发挥绿色农业供应链的主动性。C.我国绿色农业供应链要想深度参与到全国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中,离不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上下游补偿机制的完善。D.将先进科学技术与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相结合,就能控制农业供应链源头的绿色化和品质化,保障绿色投入可靠。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自身管理平台建设的一项是()A.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电商平台B.建设智慧化农产品配送中心C.搭建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平台D.开发多形式农产品生产基地2、材料一: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家群体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近日,记者对本书作者冯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记者:您认为,艺术家与时代是怎样的关系?冯骥才: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在我看来,艺术家在社会上是一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他们身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都不同。每个艺术家都心怀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记者:作家、艺术家应该怎样表现和书写时代?冯骥才: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潜入生活深处,才能找到生活真谛,获得艺术激情。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只有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作品才能更具思想价值,才能深刻地表现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记者: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艺术家们》里就有不少妙语,如“风是天上的罗丹,天天雕刻着天上的云彩”。在您看来,怎样活化一部小说的语言?冯骥才:在从事文学工作之前,我的专业一直是绘画。我天生热爱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民间艺术等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让我往往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这里边有一个与我们文化传统相关的问题值得探讨,就是中国人所讲求的“琴棋书画”和“触类旁通”。一个好的画家必然有很深的诗文修养。唯有如此,他们笔下的层峦叠嶂、林海丛莽、仕女高士、草木生灵才会具有灵魂。技艺只是浅层问题,背后更深的其实是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问题。这个传统有助于全面提升人的修养和审美能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今天应该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中。记者:您曾表示契诃夫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您受契诃夫的影响较大,在《艺术家们》中,您是怎样体现作家的悲悯之心的?冯骥才:悲悯是一种人性关怀,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常常能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作家、艺术家尤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契诃夫有悲悯情怀并因此伟大。鲁迅也有这种情怀,这在《伤逝》里表现得十分充分和感人。在《艺术家们》中,我尽量让主人公心中富有这种“柔软的力量”。例如,楚云天善解人意,从不强加于人。他卖了几幅自己的得意之作,默默买下好友洛夫将要拍卖而不应卖掉的代表作,打算将来有一天再送还给他。我给不同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同时我也给全篇定下了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基调,因为我相信追求美和善是发自人心灵的自觉。我的读者一半是我的同代人,一半比我年轻。对于书中的故事,我的同代人一定感同身受。至于比我年轻的读者,我更希望他们通过读懂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与艺术家们成为知己。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文化艺术?冯骥才:我们所认识、研究和总结的传统艺术与舶来艺术,一直是两张皮,中间缺少融合点。我们没有把创造性发展自己的艺术作为主体,结果误以为“传统落后于时代”,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但如何真正让我们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美学传统引以为豪,非常值得讨论。(摘编自韩寒《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与冯骥才对谈新作〈艺术家们)》,《光明日报》2021年1月13日)材料二∶《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2020年2月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自己,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去表现和书写时代。B.关于怎样活化写作语言,冯骥才未深谈技艺问题,而是从个人经历出发阐明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C.科研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D.《花冠病毒》描写了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但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应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活化小说语言技艺,涉及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等问题。B.一些艺术家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传统,所以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C.冯骥才认为艺术家身上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他给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对善和美的追求体现了纯正的价值观。D.材料二采用了叙议评结合的方式:一段是对小说主题的评析,二段是对小说内容的叙述,三、四段叙议评有机结合。3.下列说法中,可以直接体现《花冠病毒》写作目的(主旨)的一项是()A.《花冠病毒》封面上说:读这本小说,有一个小小用处——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许你有可能活下来。B.作者认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招致了它们的攻击,才造成了这场灾难,这告诫人类一定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C.病毒也是地球的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势必加速繁殖并提高自身的攻击性。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D.那些没有勇气和责任,对病毒和困难抱有悲观、恐惧心理的弱者,终将因自身意志、抵抗力的下降被病毒和困难打倒。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谈到了“悲悯”:“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有人认为,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研究综述》)材料二:年长、年轻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年长一辈年轻一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肝脏开始排毒,认为要在于时前入眠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由年轻化族群构成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以主动熬夜为主他们的熬夜是出于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越夜越美,享受夜时光习惯夜晚,享受夜晚在夜间发光发热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多样化夜间生活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摘编自《2020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材料三:《2020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了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后”和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出现天天熬夜的现象。(摘编自《“萤火由族”照亮夜空,4.5亿国人睡得好吗?——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1.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睡前拖延”,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推迟自己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B.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即使睡前拖延也会补足睡眠。C.睡前拖延可能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D.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一天结束时,而这时自我控制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往往导致调节失败,引发种种睡前拖延现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年长一辈信奉中医“子时前入眠,肝脏排毒”的说法,而年轻一辈则认为这并没有科学道理,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B.受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萤火虫族”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年轻妈妈是“萤火虫族”中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C.“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D.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20%的人甚至天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3.根据材料,概括人们习惯性熬夜的原因。============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1.A2.B3.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②勤奋刻苦,自强不息;③立足经典,钻研创新;④担当责任,为国献身。【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最终成为了成绩最好的学生”不准确,原文是“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他认为只有学理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无中生有,第三段只说他弃文从理“改学飞机大炮”,不能证明他认为学理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C.“他指导学生不看书,只看文献”表述不准确,他只是告诉学生“要紧的不是看书,而是看文献”,不表示完全不看书。D.“以国家需要为发展方向”无中生有,周哲玮请教钱伟长如何选择发展方向,最终他怎么选择的,文中并没有说。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三段说,19岁那年,钱伟长以历史100分、中文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还不到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他决定弃文从理,‘改学飞机大炮’”。正是在这个坚定目标的激励之下,物理只考了五分的他“铁了心要学物理”,并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约定“如果数理化三门课有一门低于70分,就得转回文学院”。结果“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可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为国奋斗的目标激励下,他刻苦学习,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他说“‘天才’是不存在的。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并且他一直在学习,“晚年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可见勤奋刻苦,自强不息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钱老的学生、如今已是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周哲玮说,“第一学期,他和同学把选课表递给钱伟长看,没想到这位导师拿起橡皮擦去了许多课程,只留下一些经典课”“其余的时间,导师就要我们去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文章结尾说,“直至八旬高龄,他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孜孜不倦地钻研‘不作Kirchhoff假设的弹性板壳理论’,但这还不是他的‘关门之作’,2000年10月,他又写出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从数学原理出发得到魔方结构及原理的普遍结论,令人叹服”。可见立足经典,钻研创新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钱老当年改行学物理,是因为国家需要;周哲玮回忆说,“在拿到博士学位时,他请教钱伟长:我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结果钱老批评他“什么发展方向?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朝哪个方向发展!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钱老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可见担当责任,为国献身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2、1.C2.B3.记者围绕“网红”分三层展开提问。①第一、二问是第一层,就现实中“网红”问题提问,第一问从“为什么”的角度提问,第二问从“怎么办”的角度提问,提问逐步深入。②第三问是第二层,由“网红”问题上升到偶像文化中的审美问题,这是从具体问题上升到普遍性问题,是前一层次的上升,增加了提问的厚度与深度。③第四问是第三层,再回到怎样对待“不好的示范”问题上来,照应第一层,形成由“具体”到“普遍”,再到“具体”的严谨思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网络红人的范儿都来源于商业操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很多网络红人的范儿,来源于商业炒作”,可知只是“很多”。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无可非议的”错误,“无可非议”分析不准确,应是“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构思作用的基本能力。记者围绕“网红”分三层展开提问。第一、二问是第一层,“‘网红’为什么受欢迎”,就现实中“网红”问题提问,第一问从“为什么”的角度提问,第二问从“怎么办”的角度提问,“如何纠正这种错误示范”,提问逐步深入。第三问是第二层,“偶像文化中的审美在堕落吗?过去是什么样的”,由“网红”问题上升到偶像文化中的审美问题,这是从具体问题上升到普遍性问题,是前一层次的上升,增加了提问的厚度与深度。第四问是第三层,“应该把不好的示范拎出来吗”,再回到怎样对待“不好的示范”问题上来,照应第一层,形成由“具体”到“普遍”,再到“具体”的严谨思路。二、名著阅读1、1.B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掌握末端消费者需求特性的核心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错误。原文为“掌握了末端消费者的需求特性并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就可以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是……核心因素”错,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提到哪项因素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B.“我国农业消费体系的被动发展状态”错,偷换概念,“农业消费体系”应为“农业生产体系”。D.“将先进科学技术与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相结合,就能……”错,说法绝对,结合文意分析“将先进科学技术与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相结合”,并不是“控制农业供应链源头的绿色化和品质化,保障绿色投入可靠”的唯一因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分析运用材料中信息进行的能力。D.开发多形式农产品生产基地,属于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供给措施,不属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自身管理平台建设。故选D。2、1.B2.B3.D4.①冯骥才曾受到契诃夫、鲁迅悲悯情怀的影响,他认为作家、艺术家创作应体现悲悯的人性关怀,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②毕淑敏在《花冠病毒》中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描写了人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悲悯。③悲悯情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古老命题,是作家、艺术家应具有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自己”错误,由原文“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可知,真正的艺术家热爱的没有艺术中的自己。C.“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D.“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错误,由原文“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病毒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对人类构成了威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所以……”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的“因而”可知,“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是“果”,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是“因”之一。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花冠病毒》的写作目的体现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A.是毕淑敏写在小说《花冠病毒》封面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