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1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2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3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4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新教法设计一、这一单元学习任务群名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二、单元学习主题:迷人的乡村风景三、单元真实学习情境春水潺潺,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嬉戏……迷人的乡村生活对孩子们来说既新奇又陌生。走进作家笔下的乡村世界,想象作者眼中的画面,诵读、品味字里行间的情趣。学会向他人转述介绍美丽乡村风光,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四、单元教学要求1.认识本单元2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卜”“和”,会写40个字,会写26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生动形象的句段、诗文,想象和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与情趣。3.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理清要点,根据要求转述一些事情。5.有条理地写清乐园的样子和乐园中的活动,表达自己快乐的感受。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五、单元教学法大单元变序教学“先写后教”学习任务群教学六、教材分析与两年教学思考与总结第一课时先写作第十二、十三课时修改形成佳作四下第一单元习作一“我的乐园”这样写请同学们用上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习作初稿。这一次习作,学生写下的初稿,通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吗?1.用“我的乐园”作为作文题。从网上、有关名师编写的作文指导书上,已经看到的一些范文、学生文章,已经出现无数篇这样的文章了,但老师没有提出。2.对“乐”的写作感受不到特别之乐,每个人的乐园应该是特别的,但很多学生写不出特别。3.“我的乐园”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大多数的作品只出现了自己,人物太少了。4.教材提供的表格,即根据三个问题,填写表格,然后照着表格写。其实限制了孩子,是不认为学生会写的表现。而这样指导,千篇一律的文章,同样会挺多的。5.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乐园,也就是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乐园在哪里,文章是编造的。6.语言大多数很平淡,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乐园写得更美一点。……课堂上,让学生仔细阅读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存在以上问题。有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修改。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就是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中的写作智慧来修改。1.这一单元,不管是诗,还是其他课文,其实都是写“我的乐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不是写的乐园?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肯定是乐园。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当然也是乐园,一首词里写了一家五口人,各有其乐。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聚焦了乐园中的报春梅,太有创造性了!陈醉云的《乡下人家》,一看便知,写的是乐园。茅盾的《天窗》,可是相当独特的乐园。刘湛秋的《三月桃花水》,把乐园写得美到了极点。如果这么看“这一组课文”,你所写的乐园,怎么可能只用《我的乐园》做题目呢?怎么可以只按照教材的一种方式来写作呢?2.看这一组课文,哪一篇是假呢?哪一篇是编造出来的?全都写的是真的。看看自己的文章,如果不真,那就要重新写了。好文章,一定要做到真。而文章假不假,读者一读便知道了。写真文章很重要!3.《乡下人家》所写的乐园,作者写了好几个季节,许许多多学生所写的乐园,有可能只是某一时,某一刻,而真正的乐园,有可能要多年在里面呢!以此看自己的文章,想不想让自己的文章有一种时间被拉长的感觉?如果愿意改,你的文章就会厚重许多。4.我在《天窗》中谈到了一种写作智慧,那就是“这篇文章对儿童写作的帮助:作者发现了乡下人的某种创造发明,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思考远远超过发明人的本身。什么是哲学,就是对身边万事万物的深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文章更有味道?对人类已有的发明创造,进行新的思考,这就是新的发明。学会深入思考身边的事物,是写出好文章该有的智慧。”你的乐园里有没有创造性的东西,能否像《天窗》一样来详细地写一写呢?5.很多学生的文章语言很平淡,看不出来多少美。自己的乐园,无论如何得写的美一点。如何做到美?《三月桃花水》告诉我们,只要换一种说法,把平常的话,加上一些修辞,美不就立即出现了吗?6.《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三篇文章的结构也值得学习。《乡下人家》是分总结构写的;《天窗》的文章结构先写为什么开天窗,再写儿童在夏季雨天、月光晚上透过天窗看到的、想到的(看天窗,想到的世界),最后写赞美天窗;《三月桃花水》,连问开头写春水,全文写了春水两个特点,文中两次用“啊——”抒情。结构,很重要!相信这六种写作智慧的价值,赶紧使用这六种写作智慧修改文章。不信也不用,你的文章有可能很一般很一般。第二-五课时四首古诗词学习四首古诗词分别是:宋朝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朝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宋朝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四首古诗词怎么学?一、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默写这是教材的第一题,这也是古诗词学习,这也是一批老专家们认为的古诗词必须有的学习法。所以,读、背、默,那是不能少的。不过,这有些苦了宝宝们。死记硬背有多少好处,真的说不清楚。不过,四首只有第二首要求默写。请不要相信教材,要默写都默写,因为只默写这一首,无法应对期末考试。怎么读背默?同学们已经四年级了,已经读背默N次了,不需要教了。二、14个生字词这14个生字分别是“杂、稀、蜻蜓、蝶、宿、徐、疏、茅、檐、翁、笼、赖、剥”,这14个字最容易写错的是“宿”(有学生在单人旁右边小竖)、“疏”(倒数第二笔的“竖”,容易丢)、“茅”(最后那一撇,多少同学始终忘记)、“檐”(里面的“八”忘记写)、“赖”(左边“束”少一“横”)、“剥”(第三笔写短了),这6个字,写时要注意。三、四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文章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1)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是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1154年中进士。晚年隐居故乡石湖。看到60首这个数据,相信同学们会停下来想一想。“杂兴”,就是随兴而写。同学们,你们的“兴”在哪里?你随兴而写,其实也可以写几十篇!(2)译文: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注:篱落:篱笆】(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其实是《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虽“菜花”已“稀”而“杏”正肥,且“麦花雪白”而“梅子金黄”。以民歌风格写成对偶句,调子清圆,景色优美,很有吸引力。第三句写夏日初“长”,但农事正忙,白天篱边很少过往的行人。因为江南阴历四月,是割麦分秧的忙碌月份,农民整天在田地上劳动,早出晚归,故白天少见行人。第四句又写景,入篱边“长日”,只见蜻蜓、蛱蝶在飞动。这首诗,三句写景,句句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也很有意味。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把自陶渊明以来直到唐代的王维、储光羲、孟浩然、韦应物等描写农村自然景物的诗歌传统,以及自《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直到唐代“新乐府”诗派的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了。不过,范成大没有用古体诗来写,改用了七言绝句,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创造性,这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很值得重视的。2.《宿新市徐公店》(1)从2021年春天起这一首诗的教材注释变了,因为我在2020年的时候,经过考证明确指出了教材的错误,教材原来注释说“新市”在今天湖南攸县北,我查到的资料不是这样的。网上有一段资料这样说: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即公元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一个湖南,一个浙江,相差很远,哪个是对的?杨万里出生在江西吉水县,从吉水至攸县近300公里呢!查一查1192年南宋及杨万里的事,你会发现朝廷在这一年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几段资料,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新市”可能在浙江,但绝对不再湖南攸县。后来,我把有关杨万里的书全买来了,在《杨万里集笺校》找到了,新市在安徽当涂县北。因为这一考证,2021年的教材变了,取消了这个注释。如果学生问新市在哪里?答案肯定是安徽当涂县北。这首诗中的“径”是小路的意思,“急走”是“奔跑”的意思。(2)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荫。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3)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3.《清平乐·村居》(1)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教材提到了“带湖”,这里补充一下带湖。带湖是湖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为宋代文学家辛弃疾长期落职闲居之所。带湖一泓是因辛弃疾而著名的湖水。原为一狭长的无名湖泊,著名的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辛弃疾曾隐居于此,因其"枕澄湖如宝带"而命之曰"带湖"。教材上介绍的不详细,其实既然注释了,最好详细一点。建议教材修订,注释略微改一改“带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明确一点更好。(2)译文: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的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3)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4)思考: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富有的朝代,整整富了一百年!当时的宋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当大。为何?因为宋朝人最爱读书,最爱写诗。写诗写词的总量远远超过唐朝,超过后面任何一个时代。辛弃疾是个剑客。请看: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见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译文: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如同抓住一只狡兔一般。命令部下束住马嘴,口中含箭,取道关西越过淮水,一天一夜没有吃一颗米,他的雄壮声势和英雄气概,使那些怯懦的人也因此振奋。圣明的天子召见他之后,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深深欣赏,受到重用,进入朝廷登上九卿的位置,曾到两道担任提刑使和按察使,四次率军开府。】辛弃疾一生中留下626首词,宋朝词人留下的词最多的,无人能比,因此他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他写的这首词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结合他的身世,我觉得他用这首词告诉世人,这一家五口人都有自己的事做,都有着某种自由,自己呢?却在这里看世界,不能驰骋于疆场。看似是写一家人的那种生活情态美,其实也看出了作者心中的那种压抑、愤怒……4.《卜算子咏梅》译文、赏析略。四、请继续思考——四首诗给予我们的写作帮助知道上面的内容,足以解答课后的问题,只要会背会默,几乎能应付多种题目。但这是不够的。这四首诗词对我们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前三首诗所写的地方,都是农村,不是城里。这一单元后面的课文,也都是农村的生活。后面除了口语交际外,习作《我的乐园》的指导,部分内容也涉及“农村生活”,即使语文园地里也涉及到了。如何才能写好《我的乐园》,学习这四首诗词,不妨以诗词的方式写写自己的乐园。虽然考试不让大家写诗,但平时的习作训练,还是可以写诗的。另外,这四首古诗词的语言也是相当朴实的,没有什么花哨的词语,可以说字字都是普通的。写作,并非优美词汇越多越好,就是用平实语句,真实的记录就好。四川江油县,有李白的墓碑,墓碑上刻着四个字——真诗不死!什么意思?就是写真的诗是不死的,真写诗的人是不死的。同学们可以一句一句地看这四首古诗词,看看哪一句是假的?是不是句句是真?四年级了,不少学生写作已经开始套了,开始写假了。这是不该有的。另外,四首诗词其实都用了白描之法,值得学习。第六--八课时《乡下人家》教学与文章修改《乡下人家》,以前的人教版中有,现在统编版教材保留下来,不容易,这也许是一种纪念。乡下人家,在我们中国,谁会歌颂他们呢?诗人、作家、画家也!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很贫困,有很多的不方便。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是浙江一带的,此乡下人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乡下人家。富庶的江浙,乡下同样是富庶的,从这篇文章还是可以看到真的富庶。现在的农村怎样?浙江一带,如陈醉云笔下的乡下还有多少?不多不多不多也!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如今只能借这类文章回忆回忆了。所以,这篇文章课后的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编者出这题什么意思?全国四年级的学生画了,寄给你们,明年的教材你们能用吗?假设,不如真实。到不如,以此征集学生的配图,让明年的教材有点特别的味道。所以,这个题目可以改一改。【我2021年写过建议,2022、2023年拿到新版的四年级下册教材,图还是那图,没有变。是不是这一题很多学生没做?是不是这一题,真的没有什么像样的答案?至今没有答案。】这篇课文学会15个生字,其中:“觅”下面的“见”,有的学生会写成“贝”;“序”,总有人会加上一撇,表达对这个字特别的爱“谐”字中的“白”,有人偏偏写成“日”。其余的字,只要记住了,听写几遍,错误较少。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读一读,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不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居然让人感受到了更加的真切,这一篇课文作者是用“第二、三人称”来写的(综合人称),第三、第二人称,巧妙转换,挺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人称的文章,人写的最多。其次是第三人称,最难的是第二人称。但两个人称如此使用,也说明作家写作水平很高很高。亲爱的读者,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当你写作时,想用第一人称时,大脑要突然转动起来,假如我从第二或第三人称怎么写,有了这一想法,行动起来,文章有可能会有另外的味道。《乡下人家》,作者重点写了春季、夏季的乡下人家,秋天的写了一小段,冬天的虽然没有出现什么文字(其实从某一段文字中还是可以找到的,就是家里竹子还没有发新芽那一段中),但最后一段给予了高度概括,那就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秋天、冬天乡下人家难道不能写成春夏的样子吗?能!这就是作家留给我们的。只要你愿意,乡下人家的秋天、冬天都可以写成文,写成书。【注:《乡下人家》没有修改过的文章,没有查到。因为选作课文有修改。不知道作者的原文章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秋天写的比这篇课文多,会不会写了冬天?】读读课文,思考每一段所写,理一理,让自己的阅读脉络更清楚。第一自然段:“或”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肯定会说是“有的”,换成“有的”读读看,行吗?【这是写作风格的学习。马克·吐温说:“正确的词和差不多正确的词的区别是,闪电和萤火虫的关系。”四年级写作,文章中的有些词语,用的一定要精准,学用闪电式的词汇,不要用萤火虫一样的词汇。】这一段写的是:“可爱的、别有风趣的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这道风景,怎么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共三句话,每句话都是一幅画。第一句是门前那既朴素又华丽的花画;第二句是屋后竹图;第三句是春雨过后春笋图。三句话三幅画,最终汇聚成“朴素中带着华丽的、独特的门前屋后春天的农家风光。”第三自然段:两句话写了“鸡”。公鸡、母鸡,各司其职,屋前屋后走来走去。无鸡不成家,鸡生蛋,蛋生鸡,闻鸡起舞,吉祥一家。农村人,家家有鸡。城里人,只能吃鸡,没有地方养那些鸡。第四自然段:两句话,两幅图:一幅是鸭戏屋后小河图,一幅是劳动妇女捣衣图。这样的景观,城里人怎么可能有?城里人吃鸭图,城里人是洗衣机图。第五自然段:是最有农村味的图,是过去最有农村味的图。乡下人家,家家吃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是夏天。所以这一段是过去农村独有的“夏天门前吃饭与红霞、微风、归鸟共同绘成田园风景画”,真的画好了,能够获得大奖。第六自然段:秋天纺织娘用歌声让人们进入梦乡的图。挺独特的。作家不选择秋天的丰收来写,选择这一点写,独特,有味。因为甜蜜地进入梦乡,肯定收成很好。第七自然段:是本文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关键句。如上理一理,清楚了,这篇文章也就了解个大概了。要想更深刻的理解,还要多读N遍课文。如果可能,再找找陈醉云所写的书看一看。比如《人鱼公主》《鹅大娘》《玫瑰仙子》《打火盒》《两个月亮》等。读一篇文章,还能因此愿意去读这位作者的若干本书,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第八--十课时《天窗》教学与写作修改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谁读了都会说第三课的《天窗》是本单元最棒的文章。我是苏北人,童年时期的农村房子是没有天窗的(现在都是楼、砖瓦的,更没有天窗),土墙草顶,没有办法也不需要开天窗。我国哪些地方的房子开了天窗,我不知道,至今都没有看过,也没有品过。而从课文插图上看,那是条件不错的家庭,因为从房顶可以看出。作者茅盾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乌镇中市观前街十七号,是乌镇茅盾故居,坐北朝南,前临观前街,后靠雁飞阁商场,西沿新华路,东临立志书院。是茅盾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茅盾进行早期创作的地方。我去过桐乡,但没有去茅盾故居参观。下次去桐乡,一定去他的故居看一看,看看那天窗。茅盾,是要给学生好好讲的。他的名,他的字,他的笔名,他的作品,的确需要给学生说。当然,还要给他们说茅盾做过的一件大事,那就是1981年把25万元稿费捐赠出来,从此中国有了茅盾文学奖,这比许多作家都棒!现在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我说:“但愿大家能好好写起来,长大之后先把这个奖领回家。”一个普通的天窗,给予了作家哲学般的思考。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真切、阔达、复杂、确实,这都是属于哲学范畴,有点道家之领悟。乡下人为什么要为房子开天窗?原因就是屋子不再黑得像地洞似的。人类想到这一点,是了不起的创造。如果没有玻璃的发明创造,这个天窗也开不得。玻璃,虽然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我们中国大面积的使用玻璃,时间不长。因为玻璃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也就是说,给房屋开天窗,装上玻璃,没有多长时间。这篇文章的段落非常清楚。三个部分发: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什么要开天窗。第二部分(4-7自然段),夏日雨天,月下晚上,小孩子被大人逼进屋,透过天窗看世界的若干想象。第三部分(8自然段):赞美天窗。这篇文章最难懂的是第4、6自然段中的“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怎么讲通透呢?1.查词典,知道什么是慰藉?——安慰、抚慰的意思。2.作家为什么用“慰藉”,不用“安慰、抚慰”呢?这是用词的精准与差不多的问题,是写作风格的问题。高水平的作家肯定会用更准确的来表达。3.为什么第4自然段的“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后面用“句号”,第6自然段用的是“感叹号”?都用句号行吗?都用感叹号行吗?这仍然是写作风格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4.如何理解这两句看似一样的话?——理解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第4自然段的“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理解一定要读明白第4自然段前面的两句话,这是唯一慰藉的“因”,然后再读第5自然段,这是唯一慰藉的“果”。第6自然段“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的理解同上面一样,“因”在第6自然段中的前面两句,“果”在第7自然段。另外,作家茅盾的一大发现,也是难点。“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威力怎么会有十倍百倍的感觉?这可以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现在家庭条件好,有私家车的家太多了。父母开着车,坐在车里,肯定会到过下大雨。我让大家想一想,一样的雨,你坐在车里,左右玻璃看雨与前面雨刮器那块玻璃看到的雨一样吗?很多车本身有天窗,看天窗那雨与左右窗户,看雨一样吗?我用这种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了这一难点。读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发明这天窗的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知道怎么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为什么难理解?一是“无”与“有”分别在课文里指的什么?“虚”与“实”分别在课文里又指的什么?一一精准理清,才能理解透彻。为什么作家要使用四个“更”呢?有更无更一样吗?这需要阅读体会,需要对比中发现。通过读4-7节,我们都能看到,夏季的雨天、有月光的晚上,透过天窗,只看到了“雨、闪电、一粒星、一朵云、一条黑影”,但他们想到的东西真多。看到的,想到的,哪是有,哪是无,哪是虚,哪是实。一个虚虚的影子,想到的都是实实的事物……这一课还要学会写11个生字。分别是:“慰藉、卜、锐、滩、帐、烁、蝙蝠、霸、鹰”,这11个,“慰藉”肯定要重点讲述,这也是最容易写错的词,肯定会考来考去的词语。其余字,记住就很难写错了。那这篇文章对儿童写作有哪些帮助?作者发现了乡下人的某种创造发明,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思考远远超过发明人的本身。什么是哲学,就是对身边万事万物的深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文章更有味道?对人类已有的发明创造,进行新的思考,这就是新的发明。学会深入思考身边的事物,是写出好文章该有的智慧。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乌镇那个地方,当时开天窗的家庭肯定很多很多,透过这个天窗看世界,想世界,肯定不只是茅盾一人,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写而茅盾写了呢?我们班这个学期换了数学老师,我们天天写日记,没有想到只有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了新的数学老师。所以,我说,同学们都看到了新的数学老师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没写,只要一个同学写呢?请大家思考,在思考之中,我们认识到,看到了,想到了,立即写下来了,人才会有大成就。看到了,想到了,没有写下来,想有什么大成就,太难了!第十、十一课时《三月桃花水》教学四下第4课《三月桃花水》这样教学更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美,是散文诗。用一节课来学,学什么?教材对学的要求:一是知道作者把春水叫作“桃花水”;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体会优美的语言;四是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做到这四点,结束了。作者刘湛秋,写过很多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