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基础夯实年,苏联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2.导学号52340083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C.放弃部门管理体制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解析: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农民的愿望,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答案:D3.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从材料中“苏联”“垦荒”等信息可推断,这一措施应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C项。答案:C4.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要辩证地看待,要承认其改革取得的成效。而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关。答案:B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苏联在1953年到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与赫鲁晓夫改革有关。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D项正确。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故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答案:D6.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表明他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答案:C7.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C.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解析: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故A项体现了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之处。答案:A8.导学号523400841964年到1982年期间,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的现象得到纠正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注意“1964年到1982年”的时间限制,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B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C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D项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故A项正确。答案:A9.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对市场机制的排斥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D.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解析:联系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可知,此题中的B、C、D三项所述都是错误的,只有A项是正确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其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10.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A.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B.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C.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析: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确定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由“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可知其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故C项正确。答案:C年秋天……苏联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苏联国民经济下滑2%,1991年又下滑11%。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当年苏联社会出现大动荡等政治狂热现象B.工人的罢工、游行示威、选举等活动的影响C.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指导思想的失误D.“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答案:C1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1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2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解析:图1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直接的关系。答案:C能力提升1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D.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通过对材料解读可知,由于历史的原因使赫鲁晓夫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这里的历史原因还要归结为“斯大林模式”。故答案:为D项。答案:D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为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意为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以上两点可知D项正确。答案:D15.导学号5234008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解析:材料旨在说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偏激性,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比前五年下降%,其后五年又下降%。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材料三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印证。(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寻找。第(2)问趋势从材料二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因从其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3)问“首要目的”据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参考答案:(1)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粮食产量。(2)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首要目的是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由于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再加上仍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导致改革失败。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1953年上台:1964年下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