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1页
2023年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2页
2023年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3页
2023年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4页
2023年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P1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P1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P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1925年他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808天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该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同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典范。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重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在对自己孩子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普莱尔被尊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L.Hollingworth)提出要研究人的一生心理发展。193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P11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P11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P13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P13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4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4(一)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成对其真理性的结识。(二)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析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三)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规定,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五)伦理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P117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测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优点是:①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毕实验研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理活动开展研究。②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③在同一时间对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可以避免研究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①比较系统地、具体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②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③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干通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2.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211.什么是观测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学生在平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测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观测法的种类:(1)长期观测法与定期观测法;(2)全面观测法与重点观测法3.观测法实行的规定第一步,先采用自由地观测。第二步,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地、有组织地观测。第三步,控制某些变量进行观测。(二)实验法: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2.实验法的种类:(1)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实验法实行的规定①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②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涉及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即要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要使研究的自变量可以进行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环节等。③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④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⑤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记录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三)调查法: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规定,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四)问卷法: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它是调查法的一种。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五)测验法1.什么是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通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29第一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P29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P30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很少数的简朴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映,即怕、怒和爱。(四)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规定;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对的的性教育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P33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P33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越三者互相斗争、互相协调的结果。(1)原我类似于“无意识”的含义。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并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3)超我涉及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抱负。(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即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重要是由其“性”的发展所导致的。(2)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第二阶段:肛门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第四阶段:潜伏期;第五阶段:生殖器期焦急重要有三种:第一,客观性焦急。这种焦急是由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这是一种最容易减少的焦急,由于只要采用必要的行为就能排除这种焦急。第二,神经性焦急。这种焦急是由于紧张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也许战胜自我引起的。第三,道德上的焦急。这种焦急是由于紧张违反超我,使原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2)儿童焦急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信纸P381.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重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限度分阶段地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3.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重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重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第三阶段:积极与内疚阶段(3—6岁),重要矛盾是积极性对内疚感。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重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重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五个阶段是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来的。第六阶段:密切与孤独阶段(20—40岁),重要矛盾是密切感对孤独感。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重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重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P43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P44(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重要有以下四个:第一是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第三是社会经验第四是平衡。皮亚杰认为,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他属于毁讲内外因互相作用又讲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1)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2)顺应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亦即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就要调整和改变主体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顺应是图式的质变。(3)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互相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皮亚杰认为,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阶段的具体含义是: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过程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明显的阶段性。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重要心理特性;由于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顺序不会改变。第三,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质的奔腾。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四)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岁—7岁):第一,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测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谓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第一,守恒性。所谓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五)心理结构的特性皮亚杰提出,心理结构有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所谓结构的整体性,就是说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方法是临床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立一定的任务规定儿童完毕,研究者边观测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P51维果斯基(L.S.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P51(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维果斯基提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档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档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三)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档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重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成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假如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导致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54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P55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①认可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管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也许性;②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也许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③认可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规定,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①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重要方向;②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③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④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人格。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P58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P58一、遗传及其作用P58(一)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笥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二)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1.孟德尔法:孟德尔法重要通过选育来观测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作的作用。(1)染色体异常疾病2.高尔顿法:高尔顿法主张用记录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对双生子的研究二、成熟及其作用P63(一)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工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二)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坚持成熟制约心理发展,反对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1880—1961)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②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③心理发展重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成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成熟和遗传因素同样,虽然在一定限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但它们不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惟一条件,更不是决定性条件。三、环境及其作用P65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并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和平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重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布鲁芬布卢纳将社会环境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①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家庭是个体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父母为个体提供了生存和生长的条件。②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③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④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遗传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也许性,而社会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由于研究发现,贫乏环境可使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丰富环境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①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②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展(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①教育主导个体心理发展②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P69(一)遗传决定论: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二)环境决定论:该理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映”公式表白,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调和论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两者的合并。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当作是两个等同的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也许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P70一、心理发展的实质P170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即发展参数。其发展过程的进行可以用几个一般特点来描述。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认为,这些一般特点涉及:①发展速度,指随时间而变化的速度;②时间,指某种心理特性从产生到成熟的时间;③顶点,指一个特定功能发展到顶点时的特性;④发展的分化和阶段,指行为的质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重要涉及:①发展的时间。②发展的速度。③发展的稳定限度。④发展的协调。⑤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P71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自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即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才干实现它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略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第三,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三、知识的领略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P72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这个过程涉及以下5个阶段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P73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P73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第一种,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第二种,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德国心理学家彪勒。第三种,只讲内因外因互相作用而不讲发展的。格式塔学派。第四种,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第五种,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心理学家桑代克。第六种,既讲内外因互相作用又讲发展的。皮亚杰。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P74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对内因或内部矛盾的结识,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第四,新的需要和原须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五,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重要矛盾。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性P76一、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实质P7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性。(二)心理发展年龄特性是指个体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性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P77对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78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即印刻不是由被印刻的客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而使小鸡跟着它的;学习则是如此。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第三,印刻也许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初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四、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互相制约、互相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同时,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稳定性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是:第一,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第二,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第三,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要有一个由低档到高级、从简朴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不断通过量变质变的过程。第四,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期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二)心理发展年龄特性的可变性的具体表现儿童心理年龄特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儿童心理年龄特性之所以是可变的,其重要因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性的发展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P83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P83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P83:1.身高;2.体重;(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结构(1)脑的重量(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映。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映。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映。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映。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P89(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边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游戏了解周边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貌,同时体验着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系。(二)游戏的种类单人游戏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集体游戏是指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发明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发明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教学游戏是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其运动能力。(三)游戏的发展: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心身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出现,其游戏的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1.发明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长3.计划性逐渐加强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P91一、感知觉的发展P91二、记忆的发展P95幼儿初期重要以无意识为主。凡是他们感爱好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容易被记住。在教育的影响下,故意识记能力初步发展起来。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98婴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四、言语的发展P104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2.言语形成期婴儿在言语形成期内,通过短短的2—3年的时间,便初步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3.语法的发展随着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简朴句逐渐发展为复合句。第二,陈述句逐渐被多种形式的句子所取代。第三,修饰句逐渐取代无修饰句。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09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114一、个性的发展P114(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结识、态度和行为调节。自我意识涉及三种形式:自我结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二)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稳定的个性特性。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下9个维度(①活动水平;②生理节律;③注意分散度;④接近—退缩;⑤适应性;⑥注意广度和持久性;⑦反映阈;⑧反映强度;⑨心境)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型1,容易型。类型2,困难型。类型3,延缓型。2、婴幼儿的气质的特点:一方面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有很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二、社会性的发展P119(一)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婴儿社会化要经历一系列阶段逐渐进行的。具体为:1.初期单纯社会化反映阶段(0—6个月)。2.社会性情感联结建立阶段(7—24个月)。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6个月)。(三)性别角色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拟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P122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P122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P122(一)身体的发展:1.身高2.体重(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脑的重量: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脑重已经发展到成人脑重的90%。大脑皮层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神经系统的机能(1)神经兴奋——克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2)克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展;(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互相关系的转变(5)左右脑机能不断分化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25(一)学校学习的特点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的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品体表现为:1.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行的3.学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具有如下趋势: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学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二,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三,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2.学习爱好学习爱好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作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1)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2)小学生对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P131一、感知觉的发展P131(一)感觉1.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而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觉感受的发展(2)颜色偏好(二)知觉1.知觉发展的特点:(1)知觉的故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2.空间知觉有人(朱智贤等,1964)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左右关系的结识,通过三个阶段:阶段1(5-7岁)。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阶段2(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阶段3(9-11岁)。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3.时间知觉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就不久地发展起来。(1)时间估计能力的发展;(2)时间标尺的运用;(3)时间单位的结识(三)观测1.观测发展的过程:阶段1,结识“个别对象”阶段。被试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互相关系。阶段2,结识“空间联系”阶段。被试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结识图画的内容。阶段3,结识“因果联系”阶段。被试结识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阶段4,结识“对象总体”阶段。被试从意义上完整地结识整个图画的内容。2.观测品质的发展观测品质指在观测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第一,在观测的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个别颜色。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第二,在观测的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弱;集中注意使观测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规定的时间较短;观测的错误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第三,在观测的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通过训练,观测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测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并且在观测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第四,在观测的判断力方面,一年级学生对所观测的事物作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表述事物特性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性而忽略了故意义的特性;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观测的分辩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二、记忆的发展P138(一)记忆发展特点1.故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结识,元记忆重要涉及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和元记忆监控三个方面。元记忆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70)提出。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1411.思维发展的特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并表现出如下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奔腾”或“质变”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2.概念的发展(1)概括性发展的阶段: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阶段2,形象——抽象概括水平(8-10岁);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2)数概念小学生概念的发展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①7-8岁阶段。小学生一般已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②9-10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正处在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已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整数,其中个别项目(数位、相邻数)的掌握较好;分数概念正在开始形成中。③11-12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步趋向统一。(3)字词概念①小学生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水平1,错误的定义;水平2,概念的反复;水平3,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4,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的解释;水平5,本质的定义。②小学生的字词概念发展,经历了从直观特性到具体形象特性,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性,并接近本质的特性,最后到揭示本质特性,对字词概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③小学生对不同的字词概念的反映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1)判断:是指肯定或否认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2)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二)想象P145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想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1)故意性迅速增长;(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3)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发明性成分日益增多2.幻想的发展:幻想是发明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直观性和虚构性向抽象性和现实性发展;(2)由笼统性和肤浅性向分化性和深刻性发展(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四、言语的发展P147(一)口头言语入学前的儿童,已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汇。一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以话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小学生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四、五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他们可以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小学生掌握阅读,大体要通过三个阶段:阶段1,分析阶段。阶段2,综合阶段。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3.写作的发展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大体上通过如下三个阶段:阶段1,口述的阶段。阶段2,过渡阶段。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4.内部言语的发展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通过三个阶段:阶段一,出声思维阶段。阶段二,过渡阶段。阶段三,无声思维阶段。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49(一)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二)情感发展的内容1.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小学生的道德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②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③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如义务感,良心等情感体验发展较早较好。④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结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性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六、意志的发展P152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毕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意志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153一、个性的发展P153(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视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互相作用下形成的。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1.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三)性格小学生性格发展的速度和侧面不同,通过大规模研究(朱智贤,1990),发现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①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②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直接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有:①家庭教育方式;②学校教育;③社会传统主义;④父母和教师和盼望。二、社会性的发展P154(一)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小学生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1)班集体的发展(2)自发团队的发展小学生自发团队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亲社会团队。即被社会肯定的团队,如学雷锋小组;第二,排社会团队。即有各种共同爱好的团队,如课外爱好小组;第三,以社会团队。即被社会所反对的团队,如盗窃集团等。2.同伴团队的发展过程有人(广田君美,1988)对小学生的同伴团队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有五个发展时期:第一,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处在该时期的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队,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第二,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处在该时期的小学生,因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同路等因素而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第三,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处在该时期的小学生,因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学生。第四,部分团队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处在该时期的小学生,开始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的领袖人物,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加强,出现了制约团队成员的行为规范。第五,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结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结识。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是:第一,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性的注意发展到对更深刻的品质特性的注意。第二,从简朴到复杂,即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发展到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来看问题。第三,从呆板的思维发展到灵活的思维。第四,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发展到关心别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第五,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第六,从弥漫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发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想。所谓角色采择,是指个体采用别人的观点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有人发现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经历如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阶段3,互相性角色采择(10-12岁)。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以上)。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158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P158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P158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性,即第二特性。具体为:初中男生重要是喉头突起、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初中女生重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臂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的发展(2)肺的功能(3)肌肉力量的发展(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脑的重量2.脑的机能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P158初中生生理发展,对他们心理发展产生明显的、特殊的影响,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动需要显著增强。第三,出现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协调性。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初中生生理发展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剧烈变化,使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过渡性。指初中阶段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第二,闭锁性。指初中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不大容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第三,社会性。指初中生的心理与小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大的社会性。第四,动荡性。指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高中生更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58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是与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①在学习内容上。初中生学习的科目比小学生显著增长。②在学习方法上。随着初中生所学科目的增长,学习内容的改变,学习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③在学习动机上。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他们开始独立钻研教材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④在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积极、独立地完毕作业,并且注重作业的质量。⑤在学习爱好上。初中生的学习爱好表现出来以下特点:第一,爱好的范围扩大。第二,爱好现出了选择性。第三,学习爱好的深刻性增长。第四,学习爱好的自觉性增强。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P165一、感知觉的发展P165(一)感觉在初中阶段,学生感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初中生知觉的故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②初中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③初中生知觉的逻辑性增强。(三)注意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故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在优势地位。1.注意的目的性;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选择性;4.注意的转移;5.注意的分派二、记忆的发展P167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记忆发展表现出与小学阶段明显不同样的新特点:1.意义识记已成为重要的记忆手段2.故意识记已在记忆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3.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169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思维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在优势地位。②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是说,从初二到高二这一段时间,是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成性和表面性的缺陷。(二)思维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徘瑞(Perry)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进行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才干逐渐成熟。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多元论阶段。第三阶段:相对论阶段。第四阶段:约定论阶段。(三)思维发展的内容1.概念(1)理解字词概念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初中生理解字词概念的发展趋势为:第一,初一学生大多处在从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第二,初二和初三学生大多处在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或者由这类水平向本质定义水平转化。第三,从初二以后,学生可以很好掌握自己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能逐步分清主次特性,但对高难度的概念,如高度抽象、概括的概念,假如缺少经验的支持,理解就也许犯错误。(2)概念分类能力的发展概念分类的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不能对的分类,也不能说明分类根据;二级水平,可以对的分类,但不能确切地说明根据;三级水平,可以对的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四级水平,可以对的分类,并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根据。结果发现,初中生对所理解的概念分类处在从第三级水平向第四级水平过渡的状态中,他们可以对各类概念进行分类,也能说明理由,但在说明理由时掺杂着感性经验,即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2.推理结果发现,初中生推理能力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初一学生虽然已具有各种推理的能力,但只达成了初步水平。第二,初中生运用逻辑法则能力逐渐提高。逻辑法则是进行逻辑思维时必须遵守的规则。4.发明性思维(五)想象1.故意想象占主导地位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存在明显的年龄特性,其中初中二年级和初中二三年级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2.再造想象高度发展,发明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内容更加现实化四、言语的发展P173影响初中生识字量增长的因素重要是:第一,方言的影响。小学生也受方言的影响,但其限度要比初中生小。第二,错误别字太多。测试了初中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初中生掌握实词要比掌握虚词好,虚词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对虚词中的介词和副词的掌握最为困难。第二,初中生对段落中词的含义的辨析成绩最佳,另一方面是句子中词的含义,对单个词含义的辨析成绩最差。第三,初二学生词的发展在整个初中阶段最差,即比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差,这一现象被称为初中生词的发展的“低潮期”。(四)阅读能力到了初中阶段,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是否形成默读习惯。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75(一)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强烈与湿和;2.外露和含蓄;3.波动与稳定;4.自尊与自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和教师忽视初中生的自尊心,则很也许引起他们的反抗,这种反抗表现最突出的年龄是在12.5岁—13.5岁。(二)情感发展的内容1.表情认知:初中生对表情的认知能力已接近成人的水平。2.道德感3.理智感随着初中生学习内容的扩大,促进了他们结识活动的深刻性,并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追求。初中生的理智感重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理智感发展明显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成功、快乐的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第二,自觉地确立了学习的目的。4.美感初中生的美感已有很大发展。重要表现在:第一,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外表,力求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第二,开始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第三,开始注意并提高自己对美的修养。六、意志的发展P178(一)意志发展的特点随着初中生年级的升高,其意志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第二,意志对行为开始进行调节,但行为还常表现出冲动性。第三,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坚持性,但连续时间尚有限。第四,意志行动机中动机的社会性的成分增多。第五,采用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和社会必珠发展P179一、个性的发展P179(一)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第一,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品质发生了爱好,开始规定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别人的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第二,可以更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第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的能力与高中生相比较,水平还不高,并且也不稳定。2.自我批评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批判能力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发现,初中生自我批评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三种水平;水平一,处在该水平的初中生,自我批评的精神很差,或者很少进行自我批判。水平二,处在该水平的初中生,自我批评的精神正在发展,但还不稳定,对自己的缺陷还缺少坚决改正的决心,存在言行脱节的现象。水平三,处在该水平的初中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高规定,自我批评已成为其稳定的个性特点。3.自我体验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体验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重要表现在:(1)出现成人感。(2)自尊感增强了。(3)出现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认态度的一种自我体验。(二)气质有人(刘明等人,1987)对24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气质类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多血质和胆汁质占总人数的40%。这一结果也许与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有关。四种典型二、社会性的发展P183(一)社会化发展的任务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斯特(Havinhurst,1952)提出。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当达成的成就。假如个体完毕了其所在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则他们适应社会就比较容易,心理发展正常。相反,假如个体没有完毕其所在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则他们适应社会就比较困难,且会使心理发展出现异常。关于初中生社会化发展任务,朱智贤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出重要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谋求独立:所谓谋求独立,指初中生从他们的父母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2.拟定自我:所谡拟定自我,指初中生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3.获得性别角色:所谓性别角色,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盼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二)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是一种互相平等的关系,不像与父母的关系那样是一种依赖和服从的关系。所以,到了初中阶段,知心朋友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比父母、师长的要大。发展心理学家赫洛克(H.Hurlock)提出,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展有以下积极作用:第一,给他们以稳定感和归属感;第二,给他们以健康的娱乐场合;第三,使他们获得社交经验;第四,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五,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术的机会;第六,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第七,给他们提供发展集体的忠诚心;第八,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3.同伴关系形成的因素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了对友谊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定的同伴关系。哪些因素容易使初中生形成同伴关系呢?(1)互相接近;(2)同情挚爱;(3)尊敬共鸣;(4)集体合作;(5)年龄;(6)性别4.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1)选择性;(2)密切性;(3)易变性(三)父(母)子关系微妙的变化,重要表现在: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2.行为的独立性增长;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4.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四)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类型一是在课堂上,一是在课外。(1)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主线关系是教与学有关系。这种关系重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教师与全体同学单向交往,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第二,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双向交往,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又规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三,教师作为个体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往。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提高。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P190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P190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P190(一)身体的发展1.身体:身高增长的速度已经变得缓慢下来了。2.体重3.身体形态在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高中男生的第二特性已经充足显示出来。(二)神经系统的发展2.脑的机能:进入高中阶段,大脑皮层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的结构在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重要表现在大脑皮层上的沟回增多和加深。神经的联系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长。一般来说,神经的联系纤维越多,表白一个人越聪明。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P194高中生生理的发展,特别是他们性机能逐渐成熟,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重要表现在性意识的发展上。(一)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H.Hurlock)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性反感期。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生犊恋”期。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从赫洛克所描述的阶段特性来看,大部分高中生处在阶段一和阶段三,少部分高中生处在阶段四。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2.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3.对异性产生了爱好:高中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对异性产生了爱好,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接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是互相显示,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希望得到他(或她)的认可和肯定。第二是感情隐蔽,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交流情感时,常以非常隐晦的、含蓄的、试探的方式来进行。女生常以目光、眼神来交流情感或借口让男生提供帮助来获得对方对自己情感的反映。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96高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与初中生相比,其学习活动已有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在学习内容上,高中生以系统掌握间接的理性经验为主。②在学习性质上,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主,为毕业后的升高或就业打好基础。③在学习积极性上,高中生的学心积极性明显增强,重要表现在:学习目的性更明确;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独立性提高,依赖性减少;学习的选择性加强,盲目性减少;学习更加有计划性。④在学习策略和技巧上,高中生更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分类等总结。⑤在学习动机上,高中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间接学习动机和长远学习动机占优势,外在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和近期学习动机的作用逐渐减少。⑥在自学能力发展上,高中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并且重点学校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于一般学校的学生。第二节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P197一、感知觉的发展P197高中生观测力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为:①观测的自觉性提高。②观测的时间延长。③观测的概括性高度发展。④观测的精确性显著发展。(二)注意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二、记忆的发展P199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中生记忆发展表现出以下新特点。(一)记忆力增强;(二)以理解记忆为主;(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发展(四)抽象记忆占优势;(五)短时记忆稳定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201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3.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处在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二)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运算思维发展的比较高中生的形式运算思维已经占优势了。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运算思维相比,有哪些不同呢?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以下3点:①现实性与也许性。②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③命题的和命题间的思维。1.概念高中生概念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初中生。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字词概念过行理解时,初中生一般处在从功用性定义向接近本质定义转化的阶段,而高中生则达成接受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水平的阶段。第二,在对概念进行认知操作方面,大部分初三学生可以运用恰当的言语符号,来描述某一几何概念的有关性质。第三,在概念分类能力方面,高中生不仅可以做到对概念进行对的分类,并且还能对的地说出分类的理由。第四,高中生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性和片断性,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2.推理(1)推理发展的特点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复杂和抽象,推理发展出现以下特点:第一,高中生的推理能力趋于成熟。第二,高中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同步发展。第三,高中生各种推理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3.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辩证思维有三种形式,即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2)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分别这四种道德评价能力的具体发展情况:第一,透过现象揭露本质能力。第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第三,分清问题主次的能力。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4.发明性思维(1)发明性思维发展的特点高中生发明性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中阶段处在发明性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第二,高中生发明性思维中现实性的特点突出。第三,高中生阶段性思维的积极性和故意性增强。第四,高中生发明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展。发明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散思维,它涉及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四)想象随着高中生知识增多,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想象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想象的故意性充足发展。第二,想象的发明性水平显著提高,发明性想象日益占优势。第三,想象的现实性明显增强。第四,高中生发明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展。发明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散思维,它涉及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四)想象随着高中生知识增多,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想象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想象的故意性充足发展。第二,想象的发明性水平显著提高,发明性思维日益占优势。第三,想象的现实性明显增强。四、言语的发展P209研究发现,高中生在默读时,基本上没有唇动发生,并能概括地复述默读的内容,不还能概括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210(一)情绪发展的特点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重要表现在他们对情绪的体验上。所谓情绪体验,是指人在主观上感受和意识到的情绪状态。他们对情绪的体验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情绪体验的连续性延长。第二,情绪体验丰富。第三,情绪体验深刻。2.情绪发展逐渐成熟高中生情绪发展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即他们的情绪逐渐成熟了。一个人情绪是否成熟,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了以下四条标准来衡量。它们是:第一,能保持身体健康。对于因身体疲劳、睡眠局限性、头痛、消化不良、疾病等引起的不稳定情绪,能自己进行控制。第二,对于行动的控制。即不再出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为。能做到在行动之前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第三,消除紧张情绪,使其向无害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不是压抑情绪不让其表现出来,而是要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转化。一旦产生了紧张情绪就希望可以消除。第四,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使之稳定。高中生美感发展的特点是:第一,对美的追求表现出广泛性。第二,不仅关注外在美,并且更注重心灵美、思想美;第三,美感的产生与对美的结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对美的欣赏也更加注重思想性。六、意志的发展P212(一)意志行为:意志行为重要涉及两个方面:采用决定和执行决定。采用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它决定着行为发生的方向。执行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完毕阶段,它是意志行为的中心环节。1.采用决定高中生采用决定的积极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2.执行决定高中性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决定的执行需要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更大的自制性和坚持性。(二)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韧性第三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214一、个性的发展P214(一)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5)自尊心强2.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随着自我结识能力的提高而明显发展。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第二,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第三,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第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第五,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抱负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争,并且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①自我肯定型。②自我否认型。③自我矛盾型。④自我扩张型。⑤自我萎缩型。(二)爱好1.爱好发展的特点:①高中生爱好的发展经历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②高中生爱好由肤浅向深刻发展。③高中生的中心爱好逐步形成。④高中生的爱好从广到窄。(三)人生观: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主线见解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从主线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价值。人生观的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②观测阶段。③探索阶段。④定向阶段。⑤确立阶段。(四)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见解,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主观性,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尺度来把握的,它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②选择性,个体开始主观地、故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③稳定性,指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具有相称的稳定性,常不易改变,并在个人的个人的爱好、抱负、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④社会历史性,指处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高中生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爱好,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在高中生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第三,高中生的价值观缺少稳定性,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第四,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的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个人价值观分为六种,即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六)性格1.性格形成的三个阶段有人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性格萌芽阶段。学龄前儿童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段。阶段二,性格形成的阶段。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段。阶段三,性格基本定型阶段。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段。2.性格发展的特点①高中生进入性格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②高中生性格的类型逐步形成。③高中生性格发展与其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及行为之间的互相影响更加明显。④高中生对性格的自我意误解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⑤高中生性格特性的外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复杂。二、社会性的发展P219(一)社会化发展任务1.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斯特的观点由于高中生正处在青年初期,他们社会化发展任务与青年初期有一致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斯提出了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共有10项:①学习与同年龄男女之间新的交际方式;②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③结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身体;④在情绪情感上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独立;⑤具有经济独立的信念;⑥准备选择职业;⑦作结婚和家庭生活的准备;⑧发展自己作为公民所必要的知识和态度;⑨培养自己负有社会责任的行为;⑩获得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2。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观点朱智贤提出,由于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缓慢的发展过程,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基本上是少年期社会化发展任务的延续。当然,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已包含了新的内容:①高中生继续谋求获得独立,希望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指导;②随着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熟,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发展与形成,他们拟定自我的过程有了进一步发展;③高中生性格角色概念的发展,是他们在初中后期获得性格角色的继续和巩固;④高中生必须进一步适应性的成熟;⑤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高中生来说更为迫切和需要了。1.同伴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学习进步;(2)促进情绪稳定,达成互相支持;(3)促进性格发展;(4)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2.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①对友谊的渴望强烈,喜欢与同性别同伴交朋友。②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③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的心理品质,如爱好相似、同忧同乐、互相关心、性格好等。④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三)父(母)子关系1.与父母关系中存在着“代际羞异”所谓代际差异,是指两代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第八章个别差异第一节个别差异的概述一、什么是个别差异P224差异心理学分为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等。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结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P225差异的意义不仅随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化,并且在同一文化中,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个别差异的意义可以作出下述概括:假如那些负责指导个体发展的人(从事儿童教养、教育和辅导的人),能结识到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和在个体年龄阶段上哪些差异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涉及积极的或悲观的影响),那么他们就具有了做好工作的较好的条件。(二)测评差异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有三个重要目的:①拟定人们在某种特性方面,比如在智力、气质或听觉方面的差异限度。②拟定各种差异之间的关系,比如手指动作灵敏限度与视觉速度之间的关系;③估计人们的某种特性产生差异的因素,比如什么因素引起算术能力或跑步速度方面的差异。3.测评结果的用途P229运用测评结果来分析发展或学习困难的因素,以便克服困难。此外三种重要用途是:①确立标准;②对人进行选择和编组;③测量在达成目的方面取得的进步。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P231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2.智力结构的个别差异(1)智力类型差异①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根据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分析型的人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楚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综合型的人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而对事物的细节不大注意;分析综合型的人集分析型和综合型的优点于一身。②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③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以高级神经活动中哪种信号系统占优势而划分的。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而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2)特殊才干:是指个体在其特殊领域中表现出较高能力。例如,音乐才干、机械才干、绘画才干等。(二)人格的个别差异P2331.人格类型差异(1)性向说荣格(C.G.Jung)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为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假如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趋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2)独立—顺从说阿德勒(A.Adler)根据个体独立或顺从限度划分人格类型。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干扰,处事果断,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顺从型的人缺少独立性,容易受暗示,办事踌躇,没有主见。(3)机能类型说培因(A.Bain)根据理智、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将人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4)场独立—场次依存类型说场独立型的人的结识以其本人头脑中已有的信念为参照体系,较少受当时知觉情境的影响;场依存型的人的结识以结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系,较多的受知觉情境的影响。(5)文化—社会类型说斯普兰格(E.Spranger)依据个体在六个基本社会领域的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2.人格的特质差异(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人格特质可分为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一般特质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概括的倾向,它没有具体性,是性格的共同部分,且不能使一个个体同另一个个体相区别。特有特质是由个体生活方式的特定环境导致的,它是使个体互相区别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特有特质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首要特质。第二类为中心特质。第三类为次要特质。(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卡特尔(R.B.Cattell)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通过数年的研究,卡特尔发现了16种根源特质。(3)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特质可以划分为需要、爱好、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和生理特点等7类。各个特质最后组成一个层次式结构。最低层叫做“基倾”,中间层叫做“基本特质”,最高一层叫做“类型”。第二节超常儿童P236一、什么是超常儿童:超常儿童通常重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干的儿童。二、关于超常儿童的重要研究1921~192023,美国特曼(L.A.Terman,1954)用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