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互文的修辞 木兰诗中的修辞美_第1页
木兰诗的互文的修辞 木兰诗中的修辞美_第2页
木兰诗的互文的修辞 木兰诗中的修辞美_第3页
木兰诗的互文的修辞 木兰诗中的修辞美_第4页
木兰诗的互文的修辞 木兰诗中的修辞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木兰诗的互文的修辞木兰诗中的修辞美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布局严谨,层次领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运用摹状、衬托、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诞、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心地歌颂木兰勤劳、大胆、良善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喜欢和平、喜欢家乡的高尚情操。以下是我整理的木兰诗中的修辞美,接待阅读。

《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优良的代表作,《木兰诗》的艺术美。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呈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鲁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木兰诗》的艺术美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成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一致,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一致,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猛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受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切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由于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役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往往的劳动妇女弃织从戎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辉照人,呈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典雅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采纳,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织,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调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鲁豪迈、浑厚沉重。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特别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体验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那么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役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木兰诗》的艺术美》。“将军”二句,那么以鲜明的比较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世入死、终究凯旋的体验,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对比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高明与代父从戎的士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骄傲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高明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打定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役,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戎意志之坚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那么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确实,这里的铺陈形式美好,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慌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萧瑟的夜景陪衬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轻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透露出世活的猛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得志于木兰英勇固执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朴化,以挖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楚。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备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沉重的思量。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片面构成,前片面写忧,后片面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透露了在战役年头与和平年头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摈弃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恬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表达,为我们表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担心的心。时局担心,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受家庭的责任,从戎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戎,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究化作了行为。在从戎途中憧憬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平静,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怜恤的爷娘倍受精神的磨折,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充实、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土”,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木兰诗》状乐的片面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诚恳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而乐的情怀表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骄傲与欣喜表现得奔放而强烈。《木兰诗》对“乐”的状写,情味浓,寓意深。熙熙而乐的情景,不正是劳动人民从痛楚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役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吗?这其中不也深刻表现了人民的梦想和愿望吗?从“乐”中,人们不难领悟到幸福恬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从峥嵘岁月中走过来的人们。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衬托

诗中有4处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土。”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比较,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其次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比较,表达木兰从戎依依惜别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