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在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论文_第1页
《人物志》在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论文_第2页
《人物志》在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物志)在汉晋文化思潮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论文汉晋之际,是中国古代文化发生显着变化的时期。①在这里期间,不仅文艺、美学、人物品鉴发生了显着变化,而且整个的学术风气也呈现出绝然相异的特征。概括地讲,汉晋学风之总体趋势,呈现由拘泥繁琐向清通扼要的发展特点。详细而言,在学术取径上,逐步构成一种抉破樊篱、超越师法家法、由详细到抽象、由名物训诂到贯穿义理的治学途径。在学术方式方法上,汉人治学守实重据,一经讲至百余万言,甚为繁琐;晋人清通扼要,有清简玄远的特点。在学术目的上,汉人重学,晋人尚识。总之,汉晋学术之变迁,大体呈现出避实就虚的特点。汉晋学风的这种变化,已引起现现代学者重视,并提出了各种解释。一是以侯外庐、杜国庠为代表,从政治、经济之外部因素解释汉晋学风之变迁。他们以为:两汉与魏晋的基本分野,是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即汉代土断人户的组织,被魏晋半生产半军事的具有游离经济特点有屯田制所取代,进而改变了安土重迁的汉县乡亭旧法,实行相土处民,计民置吏的临时办法,这就造成了安固形态下的缙绅礼仪的破产,必然给博士意识下的古典章句之师法以恶劣的打击,代之而兴的意识形态,便是清谈玄虚了。经济上的游离其业,反映于思想,便成为浮华任诞。没有物质条件的浮游,就不会有意识的虚诞。②侯、杜二氏从外因讨论学风之变迁,虽有一定的讲服力,但仍不免于时代政治之局限。同时,作者以为:政治、经济因素对学风的影响虽不可忽视,但它只是学风变迁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学风变迁的讨论,除了考虑外因,还必须从学术内部寻求原因。并且这才是必要条件。从学术内部讨论即内因讨论汉晋学风之变迁,是从汤用彤开场的。他在(读<人物志>〕一文中讲:魏初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其性质相差不远。其后乃演变而为玄学之清谈。此其原因有二:〔一〕正始以后之学术兼接汉代道家之绪,老子之学影响逐步显着,即(人物志〕已采取道家之旨。(二)议论既久,由详细人事以致抽象玄理,乃学问演进之必然趋势。这是从学术内在之理路角度讨论汉晋文化思潮之变迁。同时,他也比拟注重政治环境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他讲:自东汉祸以还,曹氏与司马历世猜忌,名士少有全者,士大夫惧祸,乃不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此则由汉至晋,谈者由详细事实至抽象原理,由切近人事至玄远理则,亦时势所造成也。所以,他以为:汉晋文化思潮之变迁,一方因学理之自然演进,一方因时势所促成,遂趋于虚无玄远之途,而鄙薄人事。汤用彤将内因〔即内在理路〕与外因〔即外缘影响〕联络起来考察汉晋文化思潮之变迁,是很全面的。十分是他对外因的讨论,固然简单,但也很有讲服力。然而,他所讲的内因是学问演进之必然趋势、学理之自然演进,至于学理何以会朝着由实而虚的必然趋势而自然演进,他未予讲明,固然这正是研究魏晋玄学的重点。实际上,我们从他的内因讨论中,隐约能够感遭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那绝对理念的影子。因而,讨论汉晋学风变迁之内因还是一项必须深切进入的工作,现代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牟润孙在(论魏晋以来崇尚谈辨及其影响〕一文中,注意到汉晋间博通自由的学术取径对学术风气变迁的影响。余英时在(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一文中,从士之自觉的角度,解释汉晋文化思潮之变迁。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讨论汉晋间思想与学术之流变时,也十分注意到汉晋间博学的风气与思想取径拓宽对学风的影响。但皆未予深论。作者在前辈学者和现代学人研究之基础上,曾对汉晋间之尚通意趣作过比拟深切进入的讨论,提出尚通意趣是汉晋间学风、士风、文风以及人物品鉴发展变迁之关键的观点,以为是尚通意趣向上结束了汉代儒学,向下开启了魏晋玄学。从尚通意趣讨论汉晋学风之变迁,是作者的一个初步尝试。近读徐斌(魏晋玄学新论〕,颇受启发。徐斌(魏晋玄学新论〕指出:刘劭(人物志〕中思心玄微,能通自然八个字反映了建安的学术倾向,是建安思想在思想方式方法上创新,是汉末新思潮通向玄学的一座思想桥梁。在徐着的启示下,作者再读(人物志〕,发现(人物志〕提出的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是刘劭在学术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是东汉以来知识界尚通意趣的产物,是导致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的方式方法论上的突破。刘劭(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讲圣人心平志谕,无适无莫,期于得道罢了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心平志谕,无适无莫,即平淡之性,只要具备平淡之性者,才能经世〔行政〕和理物〔通道〕。(材能篇〕讲:凡偏才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无味即平淡,是君王〔哲学王〕应具之品德。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用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材理〕〕但是平淡之美还必须助以聪明之质。因而,刘劭主张察人不仅要察其平淡,而且要求其聪明。他以为聪明是圣人必备的品质,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备。然苟无聪明,无以能遂。〔(八观〕〕(九征篇〕讲: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暎,不能外光。所谓明白之士,即有聪明之性而乏平淡之质者,故有暗于玄虑的缺点,只能经世,不能理物;只能知章,不能知微。玄虑之人,即有平淡之质而乏聪明之性者,故有困于速捷的缺点,只能理物,不能经世;只能知微,不能知章。在刘劭看来,这两种人都是偏才,唯有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九征〕〕所以,他讲: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流业〕〕平淡和聪明是圣人不可或缺的两种品质。平淡而乏聪明,或聪明而乏平淡,皆是偏才。值得注意的是,刘劭讲道理之家,为何只言平淡而未言聪明?其实,在(人物志〕里,刘劭虽以平淡、聪明并提,但两者又有主次之分。一般而言,平淡者多有聪明之质,唯其耳聪目明,博涉兼通,方能避免拘抗偏执,而有平淡之性。能够讲,聪明是平淡之基础。固然他在(人物志序〕之开篇即讲: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但他又以为人之质性最可难得珍贵者是平淡无味,因而,他以为: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九征〕〕明显具体表现出出先后主次之分。平淡可该聪明,讲质性平淡,已隐含了聪明之美。2.思心玄微所谓思心玄微,即以玄微之心体道。道即无,是玄之又玄的宇宙本体,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故不能以理性之客观去把握,只能以玄微之直觉去体验。换句话讲,道本身具有玄微的特点,④要观照或把握玄微之道,就要求观照者必须具备玄微之思心,用老子的话讲,这种观照叫玄鉴或玄览。而要具有此种玄微之思心,又确非易事。唯有平淡聪明之圣人,方能具备此种思心。因此也只要圣人才能体道。(人物志〕对思心玄微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以为: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九征〕〕即有平淡之质〔即色平〕与聪明之性〔即畅〕者,乃有玄微之思心。畅而不平,则荡。〔(九征〕〕有聪明之性〔畅〕而无平淡之质〔不平〕,便流入放纵,不能拥有玄微之思心。因而,他以中庸平淡对通作了新的诠释,他讲:通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八观〕〕通即聪明,是到达思心玄微的重要条件。故云: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八观〕〕但通又必须以中和平淡为节制,通而时过者,即纯宕、依宕之流,皆有荡、过节之弊,故不能构成玄微之思心。详细而言,刘劭以为刚略、抗厉、坚韧、浮沉、浅解之人都不具备玄微之思心,不能理微,由于他们不具平淡之性。所以,他们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讲变通,则否戾而不入,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材理〕〕。他以为,强毅之人难与入微〔(体别〕〕,明白之士暗于玄虑〔(九征〕〕,朴露径直之人失在不微〔(体别〕〕,他们能够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却不能入微体道,原因同样在于他们缺乏平淡之性。聪明是通微的重要条件,而平淡却是通微的必要条件。所以刘劭十分强调平淡之性。他以为玄虑、沉寂之人,因其有平淡之性,故而能够入微。他讲:玄虑之人,识静之原。〔(九征〕〕沉寂机密之人精在玄微,沉静之人,道思回复,可与深虑,难以速捷〔(体别〕〕,温顺之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材理〕〕。在议论方面,他重理胜而轻辞胜,由于理胜者,释深奥玄妙而通之〔(材理〕〕,即能以玄微之思心通于道。总之,兼备平淡与聪明之二美者,方有玄微之思心。仅有聪明之性,往往暗于玄虑,而难与入微。仅有平淡之质,虽有困于速捷之弊,但却识静之原,能以玄微之思心体悟道。所以,刘邵强调,精欲深微深微,所以入神妙也。〔(七缪〕〕深微之思心是入于神妙之道的唯一途径。又讲:智能经事,未必即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八观〕〕智能经事,未必即道,由于智者虽有聪明之质,而乏平淡之性,少玄微之思,故不能体味回复变通之道,故云智不及道。刘劭提倡的思心玄微的学术方式方法,已基本具体表现出出由实而虚的学术取径。一般而言,汉人的章句训诂之学,守实重据,是笃实之学,甚至汉末综核名实的刑名之学也有守实的特点。魏晋义理之学,清妙玄虚,是玄虚之学。作者以为,汉晋学风由实而虚转移之中介是(人物志〕,关键又是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的思心玄微的学术新方式方法。3.能通自然自然是魏晋哲学、人生、文学的最高境界。在哲学领域,玄学家以道为宇宙之本体,道本自然。所谓通自然,即通道。王弼(老子〕二十九章注云:万物以自然为本性,故可因此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列子仲尼篇〕张湛注引何晏(无名论〕讲:夏侯玄云: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阮籍(达庄论〕曰: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崇尚自然,以为宇宙万物皆生于自然,宇宙万物皆法自然而运化,以自然为哲学、人生之最高境界。这种思想,起于老庄,盛于魏晋。玄学家的一切哲学深思都是为了体悟自然之道。将此种思想浸透到其它文化活动中,就是以为艺术、人生的最终归宿是通自然,即通道。如晋宋人痴迷山水,就是由于山水是自然的真实载体,山水以形媚道,与道相通,具体表现出了自然之趣。晋宋人游赏山水,正是为了澄怀观道〔(宋书宗炳传〕〕。宗炳(画山水序〕讲:圣人含道应物,贤人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全宋文〕卷二十〕所谓山水质有而趣灵,其趣灵,即自然之趣,即道。阮籍(达庄论〕讲: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全三国文〕卷四十五〕孙绰(太尉庾亮碑〕云: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全晋文〕卷六十二〕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云:清池流爵,秘乐通玄。〔(全晋诗〕卷二〕即从山水中体味玄道。总之,山水的自然之质与道的自然之性相通,山水是谈玄悟道的工具。晋宋人痴迷山水、喜作山水诗画,皆由于此。山水之所以美,在于它通于道。魏晋人以为人格之所以美,也在于它符合自然之道。人格美与山水美相通,它们的最高境界皆是自然,是道。晋宋人乐于以山水比附人格,但不是先秦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式的简单的道德比附,而是在发现了人格美与山水美在本质上有体玄明道之共同点后,在哲学层次上的深层比附。因而,晋宋人往往以自然为人生之最高境界,如王粲(神女赋〕描绘叙述他心中的人格美是禀自然以绝俗,超希世而无群。曹丕(善哉行〕也讲: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袁宏(三国名臣传〕讲夏侯玄器范自然,标准无瑕。〔(晋书袁宏传〕引〕在文学创作中,亦以自然为最高境界,如钟嵘推崇自然英旨之诗人,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评谢灵运诗吐言天拔,出于自然。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也十分标示为文以自然为宗,他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山水以形媚道,圣人以玄思悟道,而文章亦当以文采载道,如刘勰提出文以明道,其所明者,也正是自然之道。文学和山水既与道通,又是体道悟道之工具。故徐干(中论艺纪〕讲:通乎群艺之情实者,能够论道。总之,思心玄微是学术方式方法,能通自然是学术目的。自然是魏晋哲学、人生、文学之最高境界。通自然即通道。在思心玄微这个新方式方法的启迪下,魏晋人不仅通哲学之道,也通人生之道、山水之道、艺术之道。因而,李泽厚讲:所谓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的道理之家,显然就是后来的玄学家。五、思心玄微的学术方式方法在(人物志〕中的实践及其影响作为人才学专家的刘劭,在其人才学专着中提出的这种学术方式方法,其本身就是他的人才学研究方式方法,并〕专门讨论了静与明〔即刘劭所谓平淡与聪明〕的关系,其云: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另外(管子〕、(荀子〕书中阐释的虚一而静讲,也与老庄之讲相近。但将这种学术方式方法发扬光大,使之对魏晋学术文化产生直接而重要影响者却是刘劭。如曹丕(善哉行〕云:冲静得自然。通于自然之道,需具冲静之质性。惟其冲静,故能平淡;惟其平淡,故能玄微;惟其玄微,故可通自然、得自然。又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论为文创作之心胸、想象,有所谓沉思、玄鉴、神思之讲。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澄怀味道讲,皆与刘劭提出的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的学术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其实,玄学家治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方法,亦包孕在刘劭提出的思心玄微讲中,如早期玄学代表荀粲讲: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象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荀彧传〕注引(荀粲传〕〕象外之意,系表之言,深微玄远,蕴而不出,非物象等详细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