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专题六考点三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2)敬称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3)上对下或平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4)贱称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②加“太”表示长一辈: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3.“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②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③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4.年龄称谓(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3)齿龀(chèn)·龆(tiáo)龀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三十岁。(10)不惑之年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12)花甲·花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13)耆(qí)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土》)(14)古稀七十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jī)颐一百岁: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二、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三、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官职常识1.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④拜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⑥除任命,授职: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⑦授授予官职: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2)免官①罢免去、解除官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②黜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③免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④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升官①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④迁一般指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⑤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⑦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降官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②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③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⑥免免职: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⑦废废黜,放逐: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5)调官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②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③调变换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⑤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6)兼、代①兼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②摄暂代官职: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③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④领兼任: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⑤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⑥署代理,暂任: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⑦权暂代官职: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⑧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辞官①悬车辞官居家: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②解官辞去官职: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8)其他①视事任职: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②下车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③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五、科举常识1.概念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2.发展历程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3.古代学校(1)“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出现于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4.明清科举简表项目科别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次年三月会试同年四月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5.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4)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例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6)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六、地理常识1.地区名(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2)江东指芜湖以下的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4)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5)河北与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6)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7)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2.政区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2)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3)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4)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后汉书·张衡传》)(5)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8)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3.山川、关隘名(1)江指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河指黄河: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崤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左传》)(4)函指函谷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9)大泽指云梦、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4.别称(1)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3)福州又称三山: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4)镇江又称京口: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5)开封又称东京: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6)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7)苏州又称姑苏、吴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8)武汉又称夏口、江夏: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9)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5.其他(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g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七、宗法常识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7.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11.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2.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13.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14.太庙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15.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16.五常(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3)指仁、义、礼、智、信。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18.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19.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八、礼俗常识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3.六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5.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6.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10.媵(yì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1.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12.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13.朝(cháo)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如《王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14.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15.聘(1)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如《礼记·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2)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如《左传·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邹)子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3)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如《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4)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戍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戍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戍来聘”。也就是由彼国来此国,叫作“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意思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16.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如《曲礼》:“约信曰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17.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如《曲礼》:“涖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18.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如《左传》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如《左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19.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20.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21.封禅(shàn)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22.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23.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钟、鼓等)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战》:“不以累臣衅鼓。”“衅鼓”在这里是“处死”的意思。24.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5.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6.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27.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如《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28.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如《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9.薨(hōng)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30.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31.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32.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33.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34.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35.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36.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37.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38.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39.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如《促织》:“日将暮,取儿稿葬。”40.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如《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1.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两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ì)。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42.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如《论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表示尊敬。43.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4.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45.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就是这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样子。46.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如《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周礼·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时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颡(sǎng),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47.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如《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周礼·秋官》:“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百姓。”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48.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见于《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9.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50.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51.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战国策·秦策一》:“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施饮,郊迎三十里。”52.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地道了三个万福。”53.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54.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55.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6.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57.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庶”“黎元”等。58.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59.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60.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如《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1.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62.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九、历法常识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仲秋(8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检验员考试中的综合素养与技能要求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国际美术设计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学习技巧与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工程师考试的参赛策略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如何进行广告效果评估试题及答案
- 未来婚礼测试题及答案
- 村干部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广告师广告创意力测评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客户关系培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广告师考试知识体系融合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飞行安全风险分析-深度研究
- 2025-2030年中国钢铁中厚板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金融研究所科研财务助理招聘笔试真题
- 中国健美协会cbba(高级)健身教练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
- 检验检测机构程序文件培训考核试卷
- DB5104T 63-2023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苴却砚
- 肿瘤专科护士进修学习汇报
- 护理科研课题撰写
- 架子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考核试卷
- 安全生产合规性审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