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_第1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_第2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_第3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_第4页
高考文言文专题精练-《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庚戌,以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代亮镇武昌。时人疑翼年少,不能继其兄。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觎之心不知所向。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恶糜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朝议亦以为然。翼乃止。(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B.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C.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D.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官名,秦朝每郡设刺史,负责征税,西汉中后期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正月庚子朔,农历正月初一,“庚子”是用天干地支纪日,“朔”指农历每月初一。C.薨,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两者是中华民族原始崇拜对象,后用来泛称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该不该出兵守卫长江北岸的邾城这一问题,陶侃认为派兵守卫邾城对长江以南没有太大好处,羯寇占据也没有太大的好处。B.庾亮镇守武昌时派遣人守邾城,引起了赵王石虎的憎恶,派五万兵攻打邾城。而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C.庾亮正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到邾城失陷的消息,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D.庾亮去世后,朝廷赐予南邵太守庾翼符节,让他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5.王述反对庾翼“移镇乐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穆帝永和四年秋八月,会稽王司马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桓温;由是与温浸相疑贰。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己丑,以殷浩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浩曰:“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浩不从。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九年秋九月,平北将军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襄益疑惧,遣参军权翼使于浩。浩曰:“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平北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岂所望也。”翼曰:“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而远归晋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故也。”浩曰:“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马,王臣之体,固若是乎?”翼曰:“平北归命圣朝,岂肯妄杀无辜。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杀之何害!”浩曰:“然则掠马何也?”翼曰:“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终将讨之,故取马欲以自卫耳。”浩笑曰:“何至是也。”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B.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C.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D.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浩不宜与温构隙”和“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两句中的“隙”字意思相同。B.“王羲之以书止之”和“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两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C.“宇宙虽广,自容何所”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两句中的“虽”字意思相同。D.“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句中的“戚”字意思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昱因为殷浩久负盛名,便拉拢他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大权,想以此来与桓温抗衡,由此殷浩与桓温就产生了矛盾。B.永和八年八月殷浩图谋第二次北伐,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止他,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C.驻军历阳的姚襄因前燕、前秦实力强盛,就在淮河两岸训练士兵,而殷浩厌恶姚襄军队的强大,就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派刺客去行刺姚襄。D.面对殷浩的责备,姚襄的参军权翼解释,姚襄拥有数万人的军队却归顺朝廷,就是因为朝廷有道、辅政大臣贤明,同时姚襄也绝对不会滥杀无辜。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2)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10.王羲之多次劝说殷浩,其立场角度有哪些,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琅琊内史桓温,彝之子也,豪爽有风概。庾翼与之善,相期以宁济海内。庾翼既卒,朝议皆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穆帝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七年,桓温闻石氏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事久不报。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春二月乙丑,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以伐秦。夏四月,温与秦兵战于蓝田。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劳,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初,桓温自江陵北伐,遣都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与察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温屯故太极殿前,既而徙屯全塘城,谒诸陵,有毁坏者修复之,各置陵令。(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B.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C.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D.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将军桓冲又败秦丞相雄于白鹿原/温转战而前/进至灞上1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原,又称华夏,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B.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五谷神,稷是土地神。后来代指国家。C.乙丑,干支之一。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职官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温在穆帝七年听闻石氏发生内乱之后,进呈奏章请求朝廷积极筹划,及时出兵收复中原,结果事情过了很久也没有得到回复。B.桓温心系天下和百姓。他与庾翼交善,都怀有匡扶天下的远大志向;三辅地区归降时,桓温安抚晓谕居民,让他们安居并恢复生产。C.桓温与前秦军队在蓝田交战,虽遭遇秦军严重的阻击,但他在前线督战,最终进兵灞上,成功收复了中原。D.桓温从江陵亲自出兵北伐,占据鲁阳;他与幕僚们登上大船的高楼,叹息王夷甫等人对神州大地的沉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2)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15.何充否决庾爰之而推荐桓温接替庾翼职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C句意: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将不堪忍受,必然招来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中,“所以……者”固定搭配,意思是“之所以(的原因)”,不能断开,且“而御寇”是“设险”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此乃致祸之由”中,“此”代指前面的分析,应做“乃致祸之由”的主语,形成“此乃”的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2.A“负责征税”错,刺史应该是“负责监察”。3.B“派五万兵攻打邾城”错,原文是“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冤等五将军,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是赵王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4.(1)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2)如果把镇所迁移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5.①兴建城池、堡垒,会劳民伤财。②武昌地理位置重要,移镇乐乡会失去地理优势,如果有战事,难以救援。③历史上相信谣言都会造成祸乱,正人君子应要依据正道行事,以国家为重。参考译文:当初,陶侃驻守在武昌,参议政事的人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出兵戍守。陶侃总是不予回答,但是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将不堪忍受,必然招来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况且三国东吴时只用三万兵戍守这座城池,现在即使有士卒守卫,对长江以南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贼寇获得可乘之机,占据这座小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遣毛宝、樊峻戌守邾城。赵王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这时庾亮还在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方才停止。于是上表请求治罪,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察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赐予符节,镇守芜湖。晋成帝咸康六年春季正月庚子朔(初一日),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庚戌(十一日),朝廷授予南郡太守庾翼总管江、荆、司、雍、梁、益六州等军事以及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务,赐予符节,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镇守一方的重要将领,本来就应当居住在要害之地,成为对内对外的有利屏障,让那些伺机而动的敌人不知从哪里下手。从前秦(始皇)忌惮秦朝将被胡人灭亡的谶言,结果被刘邦、项羽所利用。周(宣王)厌恶糜弧的童谣,却造成了褒姒之乱。因此明晓事理的正人君子依据正道行事,不采用驱凶避祸的歪门邪道,只是在人事方面选择合理的处置,思考国家的长久计划而已。朝臣们的议论也都认为这种说法有理,庾翼这才作罢。6、B句意:近来人们的情绪,确实使人寒心,不知使君您打算用什么办法使人心安定下来。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六亲不认,恐怕很难用道义感化他们。“良可”修饰“寒心”,不能断开,排除AC;“不知”是“使君当何以镇之”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观”的宾语是“顷日降附之徒”,不能断开,排除D。7.DA.“隙”都是“隔阂、嫌怨”。句意:劝说殷浩不应与桓温结下隔阂。/刘备是天下枭雄,跟曹操有隔阂。B.“以”都是介词,“拿、用”。句意:中军将军王羲之用书信劝他停止北伐。/愿意用十五座城请求换和氏璧。C.“虽”都是连词,“虽然”。句意:宇宙天地虽然广大,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呢?/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D.“戚”都是“忧愁”。选项说法错误。句意:我和姚襄同是晋朝皇帝的臣下,喜乐与忧愁是一致的。/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8.B“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错。结合原文“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可知,第一次北伐没听从,第二次北伐,文章没有交代劝说的结果。9.①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義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義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辅佐自己的人。②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10.①朝廷内外和谐,国家安宁。②殷浩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也应为自己的仕途未来考虑。参考译文:穆帝永和四年秋季八月,会稽王司马昱因为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受到朝廷民间推崇敬佩,于是引用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中大权,想以此和桓温抗衡;从此,殷浩与桓温逐渐互相怀疑、离心。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羲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自己的羽翼。王羲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同心和睦,然后国家才能平安,劝说殷浩不应与桓温结下隔阂,殷浩没有听从。六年春季正月,朝廷闻知中原大乱,再次谋划进军收复中原。已丑(十八日),朝廷任命殷浩为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季正月,尚书左丞孔严对殷浩说:“近来人们的情绪,确实使人寒心,不知使君您打算用什么办法使人心安定下来。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六亲不认,恐怕很难用道义感化他们。”殷浩不听。殷浩上奏章请求往北出兵许昌、洛阳,朝廷下诏同意。殷浩北伐时,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他停止北伐,殷浩不听。事后北伐没有成功,殷浩又谋划再一次行动。八月,王羲之送书信给殷浩说:“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恐怕满朝的众贤人没有一个会为别人分担指责的。如果还认为原先的北伐是计划不精密,所以又提出本职分外的奢求。那么宇宙天地虽然广大,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呢?这是我愚钝的思想不能理解的。”九年秋季九月,平北将军姚襄驻扎在历阳,由于前燕、前秦的势力正强大,没作北伐的打算,就沿淮河两岸大兴屯田,训练部队,激励将士。殷浩在寿春,讨厌姚襄强盛,就把他的弟弟们囚禁起来,多次派刺客刺杀他。魏憬的子弟频繁往来于寿春,姚襄更加怀疑、担心,派参军权翼出使殷浩驻地。殷浩说:“我和姚襄同是晋朝皇帝的臣下,喜乐与忧愁是一致的。姚襄的行动经常独断专行,完全丧失辅车相依的道理,哪里像我希望的那样!”权翼说:“姚襄英姿举世无双,拥有数万军队却归附远方的晋王朝,是因为朝廷具有道义,辅政的大臣贤明智慧的缘故。”殷浩说:“姚襄风姿豪放、生性不羁,随意杀人,还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晋朝臣子的规矩,原来是这样的吗?”权翼说:“姚襄归顺从命于晋王朝,哪里肯滥杀无辜呢。奸邪作乱之徒,就是晋朝的法律也不能容忍,杀了他们有什么危害!”殷浩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掠夺马匹呢?”权翼说:“将军认为姚襄雄健勇猛,难以控制,最终将会讨伐他,所以想夺取您的马匹来自卫罢了。”殷浩笑着说:“哪里到了这种地步。”殷浩连年北伐,士兵屡战屡败,朝廷不得已,罢免殷浩的官职,贬为普通百姓。11、D句意:前秦淮南王符生单枪匹马冲入桓温军阵,往返出入达十余次,杀伤了很多东晋将士。桓温督促军队奋力苦战,前秦军队被打得大败,将军桓冲又在白鹿原打败了前秦丞相衬雄。桓温转战向前,军队抵达灞上地区。“秦淮南王生”做“突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秦兵”做“大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12.B“社是五谷神,稷是土地神”错误。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13.D“桓温从江陵亲自出兵北伐,占据鲁阳”错误。由原文“初,桓温自江陵北伐,遣都护高武据鲁阳,自帅大兵继进”可知,当初,桓温从江陵出兵北伐,派都护高武占据鲁阳,自己率领大军随后出发。由此可知,占据鲁阳的是都护高武。14.(1)(桓温)非常愤恨,然而他一向知道殷浩的为人,也不惧怕他。因为国家没有发生其他的祸患,朝廷与桓温双方持满一年。(2)桓温因为臣民对殷浩的怨声,上书皇帝列举他的罪状,请求废黜他。朝廷免去殷浩的官职,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15.①荆楚地势险要,用人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兴衰。②应爰之年轻,缺乏经验,难担重任。③桓温文武兼备,才能过人。参考译文:琅琊内史桓温,是桓彝的儿子,性格豪爽有风常。庾翼和他交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