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想
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位鉴赏——探究情缘【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预设:
第一课时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北京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3、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四、
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1、听了录音后,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相应段落有那些?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秋蝉残声
、雨后话凉
、胜日秋果)学生找出有关段落3---11五、理清文章思路1、读1、2段,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总结: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2、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3---11段,这些段落中具体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阅读圈点)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3、用五景来写秋,那么最后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恋之情。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六、归纳小结:
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洪托。
七、作业
1、有感情的读全文,体会情感。
2、《优化学案》基础知识积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一、导入作者是如何借景来反映其清静悲凉的,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二、阅读鉴赏3---11段,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1、本文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诵读课文3—11段落,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3、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4、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5、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6、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总结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总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7.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三、阅读结尾,思考以下问题1、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2、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四、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讨论“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明确:1、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
2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总结: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丽具有诗意。
五、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辅警考试题《公安基础知识》综合能力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广东省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6年北京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题库带答案(达标题)
- 湖州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齐齐哈尔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云南省特种作人员取证培训以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取证培训考试继电保护作业复习题及答案
- 佳木斯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
- GB/T 42698-2023纺织品防透视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 髋臼及股骨骨缺损的分型及评价-课件
- 物流统计与实务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减少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缺陷次数的pdca案例
- 普通心理学感觉和知觉蔡笑岳
-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
- 草诀百韵歌原文及译文
- GB/T 12970.4-2009电工软铜绞线第4部分:铜电刷线
- 2023年兴海县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3.3数据与系统(第二课时) (1) 课件-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