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6年高考璞题精解精析12古代诗词鉴赏_第1页
高考语文6年高考璞题精解精析12古代诗词鉴赏_第2页
高考语文6年高考璞题精解精析12古代诗词鉴赏_第3页
高考语文6年高考璞题精解精析12古代诗词鉴赏_第4页
高考语文6年高考璞题精解精析12古代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

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8【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

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噌添对远方行人幅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可依据题目“思远人”,诗句"千里念行客”、“归鸿无信”等确定为表达相思

之情的诗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映衬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t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

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

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

而临窗淌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

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因

此,“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2•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模粮咒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模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

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

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冢、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2012•天津)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战国策•荆轲刺秦

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3)青青子衿,。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4),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青水碧于天,。(韦庄《菩萨蛮》)

【答案】(1)发尽上指冠(2)徒慕君之高义也(3)悠悠我心(4)三顾频烦天下计(5)

别有幽愁暗恨生(6)画船听雨眠

【考点定位】识记名言名句名篇

【备考建议】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

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

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

(2012•浙江)(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诩(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

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

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

爱怜之情。(2分)

【答案】还未展开芳心

【解析】从题目可以看出植物的状态“未展”“未开”;第二空要找出两诗中相同的词语。

【考点定位】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

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

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表达方式和常见的表现手法.回答时要先答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简析】

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

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

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

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褚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

稳而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

关词语,•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2•浙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

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答案】(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解析】''问"是一种重视的态度,两种标点的区别是前者问人不问马,后者问人也问

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

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辉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

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深文:马房烧了,

孔子退朝回家,间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

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

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

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

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拄造的惆怅之情.(3分)

(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

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

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

任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艰

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

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解析】第(1)题是炼字题,“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

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第(2)题是情感和意

家题,从标题“子规”不难看出思乡难归的情感主题.任意选择诗歌中的两个意象,结合情

感主题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

(2012•上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T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气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

【答案】津亭

【解析】“津亭”是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渡口自然在江边,与“江”直接照应。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解析】做题时要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缜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全面理解,深刻领悟.A项用典与写实错了,没有用典;B项以咏物为题材不对,本诗是咏

物诗,而是写景诗,本文是借景抒情;C项颌联没对仗,“兴来”是主谓结构,“隹处”是定

中结构;“自得”是主谓结构,“能传”是状中结构.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关注内容、手法、情感,对于鉴赏诗歌名词术语要反复推敲:是不是有这

种手法?手法内容是否主客颠倒、无中生有?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

直接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

特点例句简析

直接直抒《茅屋为秋风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

抒情胸臆所破歌》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a间借景白居易《草》即由“景"生"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接抒情抒情方式。

抒寓情感时花溅泪,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

情「累恨别鸟惊心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今宵酒醒何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17)景・

处?杨柳岸、晓风的程度。

交融

残月。

托物陆游《卜算即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

士士

己心子•咏梅》和品格。

【诗歌简析】这首山水诗写于开元六年诗人应诏赴京途中,也可做纪行诗看。诗中山水

真景在首尾:联,而中间二联则全是抒感。诗人当时是辞官之后应诏复出,而辞官是出于不

得已,应诏复出才是山衷之愿。比起李白应诏上路时所作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蒿人”的豪爽坦直来,”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二句要含蓄蕴藉得多。它似在写景,实又

言情。

(2012•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唯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1)(1)描写了潘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箫箫、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

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

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现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备考建议】(1)景色先总答,在分答。回答关注时间地点人物,再解释诗歌。(2)①解释: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②修辞效果:点出该字的修辞及

其作用。③表现效果:点出该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④结构作用:点出该字对题目、开

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⑤意境情感主题: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⑥探讨诃语的深层含义。

【诗歌赏析】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

丰年间(1078-1085)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十七岁时至杭州,

著有《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畅,

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吴松道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吴松,即

“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这组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

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抬去而无

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

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

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

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广开去;其一是“鱼

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

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

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

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

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i寺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

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

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诗人写这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

感而咏,然而不论写景或怀古,都富有当时当地的色彩。遣词用语,亦不事雕饰,浅近自然,

这与他随意挥洒的诗情是颇相合的。

(2012•辽宁版)(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高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

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

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

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

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

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音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

数峰露面,可渭“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考点定位】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备考建议】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

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

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

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

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

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HI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

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司如有其他见解,

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发现力的词,然后分析去达效果。第二问,理解

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考点定位】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备考建议】(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

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2•江西版)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

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意冢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男女离别.飞紫,代指暮春季节,暗

喻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伤春忧时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分)

【解析】此间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常见意冢的理解和情感分析.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相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

动形象。(2分)不同点:①感情及其程度:李词写的是家国之愁,秦词写的是儿女之情,且

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略有加深;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

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2分)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

面进行比较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比较鉴赏和综合评价能力。

(2012•湖南版)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级.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第二句的“天涯”,由此可知,诗中主人公内怀离思,感情怅惘

凄伤.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是通过意象分析。意象“月”承前表达离思,“不知心

里事”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意象“水”和“花”,表现了自叹自怜的心境。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

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处境为D级.

【解析】此句的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两种景物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怀.

“摇曳树”象征起伏不定的阵阵思念;“碧云斜”表现了低沉、伤感的心情.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

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2•湖南版)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弟鸟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磺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鹑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分)

【答案】边塞

【解析】诗歌描写“破讷沙”相泉”等边塞风光和“铁衣”等军旅生活,属于边塞诗

的范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t答案】金洁莅给▼庆力名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

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2分)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

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2分)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

意冢,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

壮的情怀.(2分)

【解析】意境的赏析要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意冢,逐句解说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全诗撷

取戌力将二战罢归来的场景,景物有“大漠辽远、大雁高飞”和“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意境雄浑壮美,将士情感也复杂,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更有征人慷慨悲壮

的情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

为D,鉴赏评价

(2012•湖南版)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帝子降兮北渚,目吵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2)闾阎扑地,;舸舰迷津,o(王勃《滕王阁序》)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1)洞庭波兮木叶下。

(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3)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本试题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

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5分,每空1分。写错1字均不得

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层次为A,识记。

(2012•湖北版)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

瘦弱,随身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服哪抵得住透骨寒

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所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

生动,颇有诗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辩,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殳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了风急、天寒、衣

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这首诗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歌,描写了清官邹明府的渚廉形冢.第(1)题考

查人物形冢特点,应该结合诗句中人物描写来概括.第(2)句考炼字,同样要注意词语对

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考点定位】诗歌鉴赏.

(2012•广东)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挺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支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闻,养蚕人家为外人冲

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提示(1)列锦、远近高低、动静结合、有色有态、视嗅结合、情景交融。(2)

整个晴天充满了生机活力。

【解析】

【考点定位】(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2012•福建版)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箸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

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编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箸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

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答案】(1)“磐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幽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

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鹫。

(2)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消染

环境的高远空旷,喑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

的清幽;“缩编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

温馨与欢乐。

【解析】

第(1)小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该诗句主要描写了钓翁雪天垂

钓的场景,写出了垂钓的宁静环境以及钓翁垂钓时的专注等,分析时应扣紧诗句塑造的钓翁

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在诗句中的具体的字赏析,如“振”“但”。

第(2)小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题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表达作者情

感的词,从“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小屿”,“缩编圆鲫”“轻笼”以及“欢笑有儿童”

等意象的描写中,体味到了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这正是诗句中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之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2012•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II,肯信有秋风。

儿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

“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

别具情趣.(4分)(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口又,强

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4分)(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解析】第一题重在考查诗歌意象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答其他的描写角度和作用,也

应该适当给分,第一小题设问的角度不太明确,因此学生答案应该可以是多样性的.第二题

考查诗歌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冢、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暧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可断的是(3分)

A.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

上之“柳”。

B.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

茂。

C.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

衬动。

D.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

景色。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

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

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

以静衬动,三、四句是化静为动,五、六句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1对象则是柳,

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误区警示】本题考查了动与静的相关知识,动静关系具体可分为以动衬(写)静、以

静衬(写)动、化群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要详细区分.诗歌选择题特别注意意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感情中的名词术语.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

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B.兼葭影里和烟卧,荡茗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聚《海棠花》)

D.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宋•杨维桢《燕子辞》)

E.E.映日暧云流似水,泡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

考生不了解“通感”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

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误区警示】注意分析“香”是那种物体发出来的。花香是实写,雨香是通感、比喻。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

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

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

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

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进行解释;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

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了对诗词的背诵.最好选择给定的诗词,可以节省思考时间.须

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2•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1s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

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时东山雪景充满喜

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

的诗人形象。

【解析】: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明白该诗中的人物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使

人自己的形象,从诗句的描写中明显感觉到诗歌塑造了一个闲适、喜爱自然景色的诗人形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软”以视觉写触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

的奇丽景象。

【解析工该题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即常说的“诗眼”的分析。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

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

了夕阳的无限美好。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了情趣。

【考点定位工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

赏评价)。

(2012-应庆)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鹏鸿天预报[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

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

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⑴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

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冢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

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先分析手法,再行解释,既然点明“变化”二字,就要从眼前的实景分析出暗

含的虑景.如看到“散去”就要想到散去之前是什么样子.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

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

来答,会更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旧钓矶。

【解析】就结果找原因,首先确定范围在词的下阕,参考注释,找出“忘机”二字。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

上思^\

[2011高考试题解析】

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

(-)奔波忙碌[几间津、忙于我卜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

(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本题的诗眼即为“客愁”,客愁为羁旅愁思,《宿建德江》(孟浩然)也有"日

暮客愁新”句,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漂泊在外的愁思,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诸如“孤单”“思

念”“缺少知己”这样的遭际是作者愁的原因了.意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具有象征意味的

物象,第一题已经给了我们提示,作者现在漂泊在外,沙鸥是作者内心的外化,天地一

沙鸥正如作者孤身一人,所以才有对着沙鸥吟诗的举动以寄予同命相怜之感.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

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

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事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赏析】

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

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山无定据”,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画角”以下便

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卜片“从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

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恋,更使这里平添了几

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

毛泽东批语云:“看出兴亡。(《毛泽东读文史占籍批语集》)点出此篇之旨。吴士昌评价此

词时说:“此首通体俱佳。唯换头‘从前幽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J(《词林新话》)

这是从同的写作技巧上说的。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

情韵哀婉深长。

时是金戈铁马的滚滚烽烟,•时又是昭君慷慨出塞换来的和平时光,没有永远的朋友、

没有永远的敌人。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

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

怕还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