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验研究_第1页
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验研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课题组选题缘由(一)研究背景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基本的劳动训练,可以让我们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加强劳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时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使命和灵魂,但纵观劳动教育现状,我们发现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在劳动实践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便捷让孩子缺乏真体验,足不出户,导致“流流汗”“弯弯腰”的行动力大大降低,劳动实践能力岌岌可危;学校劳动体验方式与实际生活分离,处于被淡化、被软化的尴尬境地,致使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欠缺;在劳动价值观上,大部分家长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价值,包办代劳、以劳代罚、有酬劳动等,导致“重学轻劳”现象日趋严重,大大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以上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的严重“脱节”,未达成理念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导向。由此可见,重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推进迫在眉睫。课题组借助新时期“以劳育人”理念积极探究具有可操作性且适合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家校联合式劳动教育,树立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习得劳动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促进健康成长。(二)研究意义1.提升劳动素养是小学生立足社会生存的重要抓手。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渴望了解社会和他人。劳动的内涵是实践,是躬行,是参与,是身体力行。从小多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既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外在要求,也是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和发展的内在追求。加强劳动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和主动创新的意识,而且能提升自主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助于学生从儿童向“社会人”的转化,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2.提升劳动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劳动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以劳育德,涵养品格;以劳增智,增进智慧;以劳健体,强健体魄;以劳鉴美,学会鉴赏。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健康生活,提升人文底蕴,懂得责任担当,领悟实践创新,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3.提升劳动素养是拉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家校联系是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劳动教育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使学校教育摆脱了“空中楼阁”的尴尬,使家校共育一体化,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健康发展。4.提升劳动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新呼唤。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目前在五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仍是短板,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刻不容缓。我们要积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可见,劳动是新时代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内容设计(一)基本思路本课题组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积极构建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体系,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制定劳动素养目标,提炼适合小学生的快乐劳动“36技+”,并通过开展十大劳动主题系列活动,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会当家、会服务、会探索、会创新的“四会”现代生活化小公民。(二)研究目标1.探索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施途径与方法。2.在劳动体验中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提升自我认可度和生活幸福感,完善人格,培养“四会”现代小公民。3.通过研究和实践运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三)研究内容课题组准确定位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紧紧围绕“以劳育人”,借助家校互动,丰盈劳动教育内涵,完善劳动教育框架,积极构建“以劳育人”理念下的家校共育劳动素养体系,分别从劳动素养的目标指向、内容统整、实施方式、基地建设和素养评价五个板块进行研究。1.挖掘劳动素养“新”目标,共促劳动全人生长新时期下的劳动赋予了新的意义,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鉴美,以劳创新,可以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属于生活。学生通过劳动,即手脑并用、身体力行,在尝试、探索中开展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探究性学习研究,学生要完成由被动变主动学习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本课题组根据劳动素养概念的界定,结合新时代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制定了“四会”劳动素养目标:会当家、会服务、会探索、会创新,旨在培养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全人格发展的现代小公民。2.设置劳动素养“新”基地,美创劳动校园文化学校积极加强劳动体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和学校优势构建基地,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通过劳动实践自主构建学习能力,美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1)打造人人到岗的“班级耕作室”:即借助学生所在的班级,让教室变成“耕作室”,让学生成为“耕作者”。在导师的引领下,每班不仅有“团队式”劳动值日机制,还有“一人一责”的劳动保洁制度,如卫生角保洁、花草护理、物品摆放等,从而形成“人人有活干,人人爱管理”的班级劳动氛围。(2)打造会讲故事的“绿野农庄”:依托校内固有资源,学校开辟校园种植养殖基地。锄地、播种、填土、浇水等这一系列在田间见到的耕作情境在校园里呈现,而种地的“主角”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变成了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孩子们在绿野农庄认识农作物,接触原生态生活,在劳作体验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种自己的菜,收获自己种的菜,吃自己收获的菜,自食其力,别有一番意义。每一次的劳动锻炼,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成长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我手创成果,编缀成一个个温暖的成长故事。(3)打造四季花开的“空中花园”:充分挖掘劳动资源,利用校园建筑设施创建“空中花园”基地,打造会呼吸的花苑,采用集体劳作方式让学生种植花草,识别四季花种类,在劳动体验中形成“学校是我家,劳动你我行”的积极理念,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品质,养成怡情养性的审美情趣。2.统整劳动素养“新”内容,乐学劳动生活技能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并采用“问卷星”调查,让家长、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提炼并制定《小学生劳动技能“36技+”习养表》(如下表)。年段年级必备技能(必达)自选技能(3选1)第一学段一年级学会并坚持主动整理书包①学会剥豆②学用筛子淘米③会巧妙折叠衣裤学会清洗红领巾、小黄帽等小物件学会正确垃圾分类,并影响身边人学会用扫把扫地,清除死角灰尘学会饭前盛饭、摆碗筷,饭后擦干净桌子坚持自我洗漱,将洗手盆和地面上的水渍擦干二年级会打扫干净房间,巧妙整理书橱①制作水果拼盘②巧妙剥虾壳③学养一盆花,并进行悉心照亮学会叠被子能快速系好鞋带学会用拖把拖地,做到又快又干净坚持饭后收拾、擦桌子,并学习洗碗筷当客人来访时,能主动倒茶招待客人第二学段三年级会用刨刀削瓜果类的皮①学会用电饭煲煮饭②用报纸或其他纸张包装礼物③认识姜葱蒜,并巧妙洗切会洗叶菜类及根茎花果类的蔬菜会协助父母铺床单,自主换套枕头学会烧一道简单的菜,如番茄炒蛋,蒸蛋汤等会打死结、活结、蝴蝶结等会包馄饨、饺子等简单的面食四年级每周帮家人洗一次碗①养一种小动物,悉心照料②学会正确熨衣服③辨别蔬菜的好坏,巧妙清洗坚持每天帮家人盛饭,饭后一起收拾桌子学会自己洗头发坚持每月自己至少清洗一次衣物独立上超市购物周末帮助家长列好菜单,并一起去菜场买菜第三学段五年级巧用收纳箱分类整理四季衣物①学会用洗涤剂清洗马桶②学会插花③拟定一次家庭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坚持每周至少洗一次碗及清理灶台学习将冰箱中的物品分类摆放为家人准备一次早餐学会怎样用工具巧妙把玻璃擦干净做长辈拿手的1-2样特色菜六年级学会独立每周自己至少清洗一次衣物学会坚持每天自己整理床铺,会换床单和被套①学会剖鱼②会正确挂号就医,熟悉流程③独立管理家里一周开支,并做数据分析,学会理财独立每周整理一次厨房一学期里能独立去一次菜场买卖协助家长筹备一次“家宴”主动参加校园服务志愿者活动《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快乐劳动“36技+”》习得表每一学段,每一学期学生必备3种劳动技能,一学年6种,6年下来储养36种劳动技能,另外,结合学生个性特长,学校提供自选劳动技能“+”,尊重其劳动个性,采用自选弹跳式3选1模式,故名“36技+”。其技能习得包含了探索性劳动、艺术性劳动,还有公益性劳动、创新劳动等,赋予学生真体验,真成长。3.拓宽劳动素养“新”渠道,智行劳动历练方式学校积极拓宽劳动活动的实施方式,打通家校合作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十大主题活动,分别从拍一拍、约一约、传一传、当一当等多维体验给予学生们充分的劳动成长。(1)家校3+1劳动“幸福约”:打造家庭三人制和学校一体化直通车,通过合谋劳动宗旨、宣传特色化劳动口号、共创家校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共约成长式劳动约定等,达成家校劳动联盟,为有效开展小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创建美好的劳动环境。(2)节文化劳动“传统学”:学校结合中国节气或传统节日,让学生走进农作基地、社区街道等,在家校劳动体验中“流流汗”、“弯弯腰”、“动动脑”,传承民族古老工艺,涵养劳动情怀,提高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全方位提升劳动素养。节日劳动活动时令劳动活动劳动节了解即将消失的劳动工具、劳动节的历史由来、讲劳模故事立夏编手环、编蛋套、绘彩蛋母亲节做贺卡、插花编花篮春分春耕、采茶植树节社区植树、全校拔草清明扫墓、做风筝、挖笋重阳节慰问老人、登高、学泡菊花茶冬至做酒酿圆子端午节包粽子、做香袋国庆节编中国结元宵节包汤圆、做灯笼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写春联、剪窗花、送福字(3)名家进校“手艺传”:充分结合家长劳动技能特色,利用家校互动资源,把有拿手劳动绝活技能的家长请进校园,走入课堂,和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手对手传授劳动手艺。传授手艺的类别大致有以下三类:①【生活技能类劳动】主要指家务或生活类劳动技能,如怎样巧妙擦拭皮鞋、如何合理搭配一日早餐,玻璃擦拭三步走等;②【讲述劳动经历】通过口述方式讲亲身经历,如爷爷奶奶辈的种稻插秧故事、做席子等;③【宁波老底子劳动风俗】回归本土乡情,了解家乡的劳动习俗,如如何腌蟹糊、腌齑菜、晒笋干、剪椿树等。此三类活动旨在传承劳动文化,储备劳动技能,在劳作中涵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秀品质。(4)五彩义工“志愿行”:此活动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原则,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劳动的权力,打造“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服务模式,由家校组织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多多参与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或公益劳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此活动旨在培养他们劳动责任意识和服务他人意识,锻炼实践劳动能力,尽自己所能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能帮助解决困难和需求,特别是弱势个体或群体。(5)小鬼当家“快乐做”:在家校助力下,学校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供自选式家政挑战任务,让学生参与家庭中适量的家务劳动,承当劳动家务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出出力、流流汗”,增强家庭责任意识,获得劳动幸福感,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懂得感恩。如周三劳动日,周末亲子劳动,寒暑假劳动实践等,让学生以心体之,以身验之,提升劳动能力。(6)区域风采“创意秀”:打造“班级—家庭—学校”劳动区域,家校共同主动参与区域的建设及美化,此区域的个性化风采展示旨在充分营造校园劳动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积极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怀,争做劳动小达人。①班级“最美劳动角”:老师和学生各出奇招,利用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材料创建劳动角,其内容包括劳动值日表、劳动细则、劳动口号及模范展示区。可以说班级劳动角布置立足班级实际,既注重整洁布局又处处体现细节的完美,既注重简洁美观又体现实效与个性,使小小的劳动教室彰显育人的无穷魅力。②家庭“劳动角”:根据家庭建筑的不同特点,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家里适合专门劳作的区域,如家庭小院子、杂物间、小阳台等,共同进行布置装扮。③校园劳动文化长廊:学校开辟了一条劳动文化长廊基地,是学生们和老师宣传劳动的“主阵地”,其主要设置了“古老的劳动工具”、“劳动德育小故事”、“红色劳动模范秀”、“校园小劳模”等板块,既有固定模板的设置,又有可移动的动态生成。(7)最美劳动“留心寻”:学校联合家庭共同参与最美劳动“留心寻”活动,通过拍一拍,寻找身边最美劳动人;查一查,了解劳动工具;看一看,劳动模范故事等方式,培养劳动情怀,树立积极的劳动精神。如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劳动人”摄影比赛,实小萌娃们走进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拿着手机或背着相机,跑工地,走田间,串小巷,访农家,寻找最美劳动身影。童言看世界,用心去发现、去记录、去感悟生活中劳动者闪光的画面,用相机去捕捉劳动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体验劳动者的辛勤劳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主人翁情怀。(8)月劳动技能“碰碰赛”:家校共育下的常规劳动技能要求每一位学生习得。此活动主要针对于学校1-6年级小学生快乐劳动“36技+”的习得,其流程有以下几步——Step1:家校监督,学一学首先,每一年级每一学期的必备劳动技能目标家校监督下自主达标,让学生通过阶段性的训练习得劳动本领,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劳动技能的行为训练,做到真重视、真劳动、真保障。Step2:我技我秀,亮一亮常规性劳动技能习得后,我们将借助校园“我技我秀”微视频课堂平台,让学生成为劳动技能的“传播者”,秀一秀自己拿手的劳动技能,传授小窍门,形成“爱劳动、会劳动、巧劳动”的浓厚氛围,在劳动中培养自立自信、涵养德行、开启智慧,让学生拥有“看得见”、“带得走”的能力。Step3:搭建舞台,比一比每一阶段的劳动技能训练后,学校还将定期开展全校大规模的劳动技能比赛,做到劳动技能“月月比”、“月月评”。每一年段,根据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采用“选拔+抽点”两种方式进行比赛。“选拔”即每班派最优秀的“劳动小达人”参赛,开展达人碰碰赛;“抽点”即随意在每班抽取学号进行比赛。这两种方式的掺杂融合,一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竞争机制,激发劳动兴趣;二来提高全班学生劳动技能训练的覆盖率,真正达成“人人知劳动,人人会劳动”的目标。(9)学科渗透“智慧创”:学校还将积极挖掘各学科的劳动元素,开展一次为期两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劳动元素渗透在各学科中,如语文课讲劳动故事,悟劳动之义;美术课绘劳动标志,鉴劳动之美;音乐课唱响劳动号子,传劳动之光;体育课学奥运精神,炼劳动之力;数学课渗劳动工程,巧劳动之能;品德课讲劳动模范,行劳动之道等。(10)职业体验“一日跟”:打通校内外,开展为期一天的职业体验“一日跟”活动,让学生走进职场,跟随劳动人民体验工作流程,分担相应的劳动任务,融入生活,感悟劳动者的工作艰辛,并记录体验感悟。5.构建劳动素养“新”评价,巧测劳动互动体系为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劳动内驱力,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课题组通过建立四“度”评价标准,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分别从参与劳动的广度、参与的频度、参与的持久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1)参与的频度:以学生每学期参加活动的次数为评估依据,参加非固定岗位劳动活动5次以上的为合格,7次以上为良好,10次以上为优秀;定期参加固定岗位服务活动的为优秀。(2)参与的广度:以学生个人每学期参加劳动活动的项目类型为评估依据。根据活动主题,完成任务的学生可到组织处领取相应颜色的徽章标志,此标志可贴于劳动服务登记证内。每学期进行活动总结,表彰先进。(3)参与的持久度:以学生个体参加活动的持续时间为评估依据,参加活动一个学期以上的为合格,一年以上为良好,三年以上为优秀。(4)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以服务对象对参加服务的个体获群体的满意度调查为评估依据,满意度在60%以上的为合格,75%以上的为良好,90%以上的为优秀。(四)重点难点分析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劳动评价方面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尤其对于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其评价也是跟随主题性质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其次,在劳动基地建设少,受社会客观因素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考虑劳作安全因素,导致附近劳动基地较少,开放动力不足,只能局限于校园内。研究步骤附: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劳育人”家校共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