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教学设计(5篇)_第1页
《唐诗》教学设计(5篇)_第2页
《唐诗》教学设计(5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教学设计(5篇)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进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肯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接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远眺,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消失,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犹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愁闷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尝分析,体会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其次句照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闻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爱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于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美丽,我眼前似乎也消失了这么一幅令人沉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爱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特别安静。

生3:我喜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美的辞藻,但它叙述了一个漂亮的传奇。

2、诗中引用神话传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终感慨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奇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远眺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密青翠;继而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富强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憧憬。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简介及写作背景。

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闻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绽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间或消失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立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特别浑圆、壮美。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美为“千古壮丽”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熟悉。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特别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涯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颜色丰富,宽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芒,悄悄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讲解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始终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巡游。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逝,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宽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犹如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家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渐渐变换、推移,真实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概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布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安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怪,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非常剧烈。

4、赏析尾联,并思索: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纳拟人化手法,说“家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累,从四川始终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纳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解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风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欣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认真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终湖东的白堤。

4、在全部的景物中,诗人最宠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由于这里绿柳成荫。相比拟其他地方的风光,白堤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美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唐诗》教学设计篇二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诗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书:柳宗元)

2、今日,我们就学习柳宗元写的《江雪》,它是唐诗中的一首精品。

二、感受诗境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教师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师配古琴曲朗读)

2、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师边听边画:首先是被大雪掩盖的群山万岭,条条小路已被大雪掩盖。严寒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垂钓。

这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你听到声音了吗?(学生沟通画面安静无声)

3、假如说“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添加上一个“绝”和“灭”之后呢?

你看,添上一个字,境地大不同,这就是古诗语言的魅力!

4、同学们,我们始终在说雪,诗中哪里写到雪了?除了诗题和诗的最终一个字,在其他诗句里,你能找到雪吗?

5、小结:诗中没有详细写到雪,却让我们感处处处都有雪影,到处都有雪迹,这就是诗人高超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人鸟无踪、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意境,给你什么感觉?

三、体会心境

1、其实,诗境也是诗人的心境。这首绝句,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一幅江乡雪景图,还隐藏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而要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需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出示资料,配乐介绍):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月,他做官以后,关怀百姓,大胆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非常荒芜偏僻、人烟稀有的地方。面对当权者的打击报复、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的杳无音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想一想,从喧闹繁华的京城长安,到千里之外荒芜偏远的永州,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亲人,诗人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呢?

3、这样的孤独和孤独唯恐我们常人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把每行诗开头的字连起来读,是什么?(红色显示:千、万、孤、独)顺着读是“千万孤独”,倒过来读是“独孤万千”,变个挨次读是“万千孤独”,不管怎样去看,诗人要表露的都是“非常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失落呀!座座苍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吗?条条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吗?那片孤舟能承载他的盼望吗?陪伴他的只有“千万孤独”了。请大家把这种孤独读出来!

4、同学们,这个渔翁,他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独钓于众人不钓之处,任凭天寒地冻,他坚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翁?(体会诗人的孤傲、坚强)

5、是呀,我们看不清渔翁脸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肯定是坚决、刚毅的!这就是当时的柳宗元,孤独而又孤傲。再读,读出诗人的孤傲!

6、同学们,表现孤独和孤傲可以有多种方式,柳宗元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方式呢?

7、人们不禁要问:“蓑笠翁”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单独垂钓呢?他能钓到什么呢?(让学生自主创设多元答案)

8、同学们听说过姜太公钓鱼吗?从前姜太公钓鱼,鱼钩是直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那不是钓鱼,为的是钓取功名;而今日,柳宗元的垂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的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钓什么已无关紧要了。“寒江独钓”本身就已经说明一种态度了,那就是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9、其实,人生难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一身铮铮傲骨!

10、请带上诗人的这种心境和情感,再来读这首诗。

四、吟唱诗文

1、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诗,已经缺乏以表达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就来吟唱吧。(放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请同学们认真听听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么唱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放曲子)

2、同学们发觉没有,这首曲子实际上也是根据平仄的规律来谱曲的,这样的唱也可以说成是“吟”,吟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吟唱《江雪》。

《唐诗》教学设计篇三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诵读指导

1、找出本诗押韵的字是哪几个字?

2、找出对仗的两联,并指出是如何对仗的,体会律诗的音乐美。

(二)文本研习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1、如何读诗

2、如何整体感知

3、标准答题

〖学习小结

〖稳固练习

名句默写

(1)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2)淑气催黄鸟,忽闻歌古调。

(3)画栋朝飞南浦云,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课外阅读

1、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高兴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

2、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特别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的确令人痛惜。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之前,把笔墨纸砚预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成为“腹稿”,他的诗清爽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出名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闻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他的诗风格清爽,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转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唐诗》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观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索以下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1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着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其次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亮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其次段思索。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由于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状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表达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究竟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境况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苦痛经受,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缺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顾,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将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终点?“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完毕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四)阅读第四段,答复以下问题。

6、怎样对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抱负?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时机接近下层社会,关怀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剧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抱负,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受,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赐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挖苦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详细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猎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对卖炭翁的怜悯。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比照,既有卖炭翁自身的比照,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比照,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比照,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比照,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③“衣正单”与“愿天寒”比照,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唐诗》教学设计篇五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预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概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进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详细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地。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展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拟多,教师可以依据实际实行多种形式进展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展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仆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消失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比照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进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把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进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进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进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仔细预习附录局部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明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半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预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概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进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根底。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

1、仔细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资料。

其次课时

诗歌鉴赏(一)

教学目标: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详细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地。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奇而思绪凄清,风光美丽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