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_第1页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_第2页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

1、《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7—28。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娴熟进展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题目)

让同学们找一找,填一填。

2、同学们,刚刚你们做这两道题,是不是觉得挺快就解决了问题?这里面有规律,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二、探究规律

1、(出示“算一算”的三组计算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2)(四人小组)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全班沟通)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殊是“50×10”、“30×20”、“12×40”、“120×40”要让学生说清晰计算的过程。

(4)(四人小组)争论探究每组中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5)(全班沟通)鼓舞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觉的规律。

(6)思索:假如依据大家发觉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使学生明确有两个步骤:先计算15×3=45,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三、尝试练习

1、书P27“试一试”第1、2题。

2、教师巡堂进展个别化教学,发觉学生计算错误,准时赐予个别指导;或全班订正订正,抽查个别学生是怎样计算的,是否正确地把握了计算程序。

四、稳固强化

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五、实践应用

书P28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可让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复习一下四则混合运算挨次。

六、思维训练

看谁写得多。()×()=800

()×()=1260

七、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2、《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力量.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根底上把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学问迁移推导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下面各题.

13×3023×1024×421×40

120×640×7

8×60500×8

2.笔算并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出例如2:212×34=

(1)引导学生观看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一样点,有什么不同点?

(2)学生合作学习,争论、沟通应当怎样计算.

(3)板书:

①引导学生观看第一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848个一表示212×4的积.

②引导学生观看其次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636个十或6360个一,表示212×30的积.

③从两步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争论、沟通.

④7208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7208表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出示“做一做”(投影出示).启发学生分组合作.

(1)

963表示什么?321乘1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2)

264表示什么?132乘3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3)独立填写.

订正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总结.【连续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引导学生分组争论,总结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随堂练习.

下面各题,先说出计算的步骤,再计算.

112×34

324×21

比照练习.(重点是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积写在什么地点,和谁对齐.)

五、布置作业.

1.42个23是多少?

2.15的21倍是多少?

3、《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学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展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展估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200×9=250×4=300×5=

24×3=60×4=240×2=19×20=

30×70=600×3=80×90=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4295917692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精确数。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2.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精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遗忘,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由于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816×3≈2400(千克),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应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精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一样。

(4)反应:584×6.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是多少?(口答)

826×3488×6206×4692×4310×7

2.出示练习五第5题。

(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精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人,大约是()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人,大约()人。

4、《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展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6个十是多少?②8个百是多少?②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十多少?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12个百是多少?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例如1,进展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索。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

③、教师确定,鼓舞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相互争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觉?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争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5、《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3页。

【教学目标】

1、探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熟悉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别性,培育迁移类推及概括等力量。

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适宜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看以下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240×20(板书:因数末尾有0)

2、你能口算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学生猜一下,我们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进展笔算呢?请看以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学问与体验,从类构造上为实现新旧学问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运算学问迁移,构建新知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一般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舞学生提的问题,并评价,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教师能提一个问题吗?大家思索教师的问题包含了几个问题啊。

出例如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一般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沟通“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

(1)、怎样列式?

(2)、怎样计算?

(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

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

(4)通过比照,你喜爱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常常采纳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受探究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学问的联系,培育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力量。)

3、沟通“一般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

(1)学生独立列式,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沟通和探究;在沟通和探究的过程中,碰撞思维,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与碰撞中,收获和进展;在收获和进展中,进一步学会学习与思索。)

(2)同学们这么聪慧,我们就来练一练。

220×40106×60360×25580×12

三、稳固计算,提升技能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修正。修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课件出示课前的交通工具时速集合图片,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提出相关问题,同桌互考互查。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需有肯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小结

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什么技巧吗?你今日学得快乐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2、4题。

6、《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注意学生已有学问阅历根底,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与算法的统一。

学生已有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学问和阅历,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究、把握乘法口算的方法绽开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学问的迁移,自主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探究、尝试、沟通中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熟悉,在猎取数学学问中提高学习力量,使学生体验胜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表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的理念。

7、《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把握了表内乘法和数的组成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依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受学问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因此,这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做的较好: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严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很多数学学问,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一样。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索、沟通,在沟通中探究10乘几的口算方法,确定鼓舞学生的独特想法,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这个环节中我开放了课堂,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中的打算权还给了学生,从课的.开头学生自愿选择活动工程,敬重他们的每一个意见,力求课堂的生成反映学生的真实性。

3、迁移类推,发觉规律。

学生在把握10乘几的口算根底上,运用学问迁移仿照类推出几十乘几的口算方法。然后我呈现了两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看、比拟、类推出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4、课堂反应,检查效果。

练习是把握学问、形成技能、进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其中有两题应用题看似差不多的两题,但它们也是有层次的。第一题题中的两个条件都告知了我们,但其次题只告知了我们一个已知条件,还有一个隐性的条件,需要靠同学去认真观看才能找到。这些练习既重视根本训练,又留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拟鲜亮,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表达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度,使得绝大局部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8、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1.板书有些乱,重点没有突出,下次可以设计的更简洁一点。

我最大的毛病其实是字写的不好,所以始终对自己的板书很没信念,主板书和副板书要分清区域写(以后规定就写最右侧)。不该写的就不写,保持简洁有力的板书,把握住学生答复和我记板书十的火候。

口算乘法

300×10=3000300×30=9000

①3×1=3→300×10=3000

添0法:一乘、二数、三添零

②300X10拆成300X5=15002X1500=3000

副板书口算乘法

300×10=3000300×30=9000

①3×1=3→300×10=3000

添0法:一乘、二数、三添零

②300×10拆成300×5=15002×1500=3000

2、习题设置有些重复,层次不清楚。

过去每次设计教案,我在设计习题时总是最不仔细的,我以为把教学重难点讲清晰就行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习题可是稳固强化课堂内容,可以提升学习质量,还可以弥补课堂上教学时的漏洞。这次教案我在习题设计上也仔细了一些,找了许多练习题,挑挑拣拣,想把全部好玩的好玩的有意义的习题都塞进我的PPT里,我的想法其实就是习题做的越多越好哇,结果在层次上就没有留意,其实许多环节可以省略,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给学生干什么呢,我还没有想到。

我听取其他几个教师的建议是:我会填这个环节可否舍去呢,我还在怀疑中。一开头的口算出示从六道改为两道,然后说说24×2、200×9的口算方法。“每天要送300份报纸,工作1天送多少份报纸?”这个环节和学生在前面提的数学问题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重复,可以舍去。

每天要送300份报纸,工作___10___天送多少份报纸?

每天要送300份报纸,工作__30____天送多少份报纸?

每天要送50封信,工作__40____天送多少封信?

这三个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究竟在哪里呢,我也想不出来,由于是从视频那里照搬过来的。稳固练习里的24×10=12×200=和“我会填(1)口算24×20时,想()去掉0变为(),24×()=(),在()的后面添上1个0得()。(2)31×30,就是31与3个十相乘得()个十,也就是()”有重复,可以删去我会填。

数学医院里是错题可以设计多0和少0,还可以设计一些对的题目出来。

我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切追求简洁美啊,下次习题设计的少而精吧,3道就好了。

3、缺少引导,教学机械填鸭式。

尤其是教到本课重点时为了引导学生讲到添0法,我坚持按着教学设计的来,算300X10的计算方法时,一个学生说的是列竖式的方法,由于我的规划中并没有预设到这个,而且我认为学生还没学到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所以我没有认可这个学生的说法,还直接说他的方法就是添0法,没有把学生说的列竖式的方法记录下来,而是按我规划中的板书3×1=3→300×10=3000出示。可是接下来我又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时,学生又说到列竖式的方法,而且还不止一个,我只好“顺应民心”让一个学生上来展现她那并不是很标准的.竖式(由于他们并没有学到笔算乘法,可见我当时心里是多么不愿意啊)。随后我借题发挥,说在列竖式时其实我们也是先算3×1=3,然后再添0的,其实还是用了添0法啊,硬是要把话题拉到添0法,奇妙的学生竟然听懂了。接着不幸的教学事故发生了,我问学生们哪种方法最好啊,学生们都说最好一种列竖式的方法最便利(由于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啊,当时小朋友们的确听懂了的就是最终一种,由于那是他们想出来的)我原来是想他们说添0法最便利的,哎,可是他们都不是很认同,这个环节,我就硬生生的把添0法拉出来大夸特夸,好啊好啊真好啊,我们一起来讨论添0法吧。课后,经有关教师提示,我才明白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教学失误,其实我一开头就应当把学生说的列竖式的方法出示,然后引导他们观看,其实他们就是在列竖式时先算3×1=3,然后再添0的。这件事让我明白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学生的,只有符合儿童认知进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很可怕我的填鸭式教法会害了我的学生,难怪我之前带的两个班级成绩这么差,也是有缘由的啊。以后我要改良了。

4、站姿和手势有问题,要多留意教师仪态。

5、不和学生抢话,听学生说完,不管他们说的有多离谱。

6、要放松,只是上一节课而已,又不是上刑场,不要太紧急,弄得一整晚失眠,还没有胃口吃饭。

9、《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供应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二教学复习阶段,先进展了0的乘法和0的加法比拟,通过练习实际举例来说明算式0+5=5;05是(5个0)0及20+5突出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果。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通过主题画的引入,探讨老寿星的秘诀,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熬炼和脑力训练。在新授局部,先让学生想一想,计算5083时,你觉得较难的地方在哪?(结果十位上会不会是0),从而带着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去验算,接着通过学生的.说题,突出解决积的十位上为何不是0的道理。同时再通过口算的方法验证结果先算3个500和3个8,再把两局部合并起来。通过比拟竖式计算和口算的异同,突出计算竖式时的方法步骤:从个位起,分3步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留意哪一位有进位数的要加上。在练习局部,先计算1023和1093两道题,开头先让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一算结果。后通过竖式计算,比拟说一说这两道题十位中间为何不一样。

练习2通过完成做一做的题目连续稳固三位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练习3则通过计算10032和10034,拓展计算方法,再次强调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0相乘的每一步都不能省略。最终通过解决1205-2053,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必要性。整节课下来,个人感觉学生对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把握,但计算的速度还是较慢的。在口算的方法去计算时,是有一局部学生感到怀疑的。练习课中应当连续加强练习。

1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别情形,学生在计算时往往简单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把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后,安排了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几种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如何处理0的详细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多位数乘法打下根底,在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个人的总体感觉是较好的,详细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开心。

“计算”经常与“枯燥”二字相连,但本课我始终留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算法,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2、多种计算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计算力量。

在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即例6),我让学生通过估算、口算、笔算等不同的计算方法去体验数学中国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意识,同时,我还留意将学生的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进展比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可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练习组织较好,既有针对性,又有层次和坡度。

从练习的形式来看,我安排有口算题、笔算题、填空题,学生自主出题和算题及比拟练习题等,既有动口的.、动脑的,又有动手的,既有单个答复的又有全体练习的,既有根本练习的,又有拓展练习的。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还留意了以下几个几点:

(1)练习的密度与数量适中

(2)练习的形式多样化

(3)突出了难点,讲究了实效。

4、注意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潜在学问,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发觉力量。

在教学中,我能做到随机应变,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学问,从而使学生将所学学问融会贯穿,培育学生的发觉意识和力量。

例如:在练习口算中,我引导学生观看口算试题,比拟“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与“0和一个数相加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得出“0和一个数相加仍得原数。”的结论。

又如:在做完1○0=1这个题时,我问学生:这道题除了填“+”号还可填什么符号?学生能得出还可以填“-”号,我又进一步引导,从而使学生得出:一个数减去0仍得原数的结论。

在这节课中,虽然也存在一些不到之处,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与毛躁、马虎之处,教师的语速过快,声音过大等毛病,但总体感觉这是一节胜利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

11、《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零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算理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迁移力量和抽象概括力量。课堂上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上。

一、努力之处

1.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课堂开头我设计了几道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题,通过复习口算方法,让学生能在探究新知时能学会学问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把握先末尾的0可以不看,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们多数会做,但是在表达方法是语言不够严谨完整,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堂开头我创设生活情境:“王教师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元,王教师带的钱够用吗?请学生积极想方法帮王教师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然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先尝试用竖式笔算,再让学生展现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但是学生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有5个孩子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于是我引导大家比拟发觉两种算法的不同,喜爱哪一种?了解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通过比拟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拟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