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_第1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_第2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_第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_第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4页共44页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擅长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学习重点:学习别人遇事要擅长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二、汇报交流1、同桌互相检查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交流考虑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四、总结,随文阅读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老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五、课外拓展。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精选教案阅读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知识点梳理默读、归纳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响交流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6、比拟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假设隐假设现”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假设隐假设现的?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12、完好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四〕、拓展内容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拟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合适"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2、说说你搜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五〕、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课后反思本文内容比拟粗浅,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来完成。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知识点梳理默读、归纳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响交流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6、比拟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假设隐假设现”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假设隐假设现的?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12、完好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四〕、拓展内容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拟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合适"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2、说说你搜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五〕、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课后反思本文内容比拟粗浅,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来完成。三年级下册语文《检阅》教案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1、回忆大阅兵仪式。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承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阔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板书:检阅3、假如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4、补充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让我们翻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2、交流反响读文。(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华沙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截肢拄拐正音:截肢拄拐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局部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局部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第五自然段:俱乐部里立即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如今靠拄拐走路。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如今只能靠拄拐走路。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学生自由抒谈。4、小结:刚刚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三、学习2-9自然段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3、交流反响。(2个)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板书:棘手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考虑,不知道怎么说)B、俱乐部里立即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板书:鸦雀无声师:这个鸦雀无声,外表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么大家内心是不是很平静呢?还是让我们走进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好好地去读读第六自然段,6、研读第六自然段:1)这一段很特别,你注意到了没有?圈一圈“?”这么一段话连续出现了5个问号,课文就是用这一连串的问号来表示队员们内心的矛盾。这字里行间似乎没有答案,但其实每个队员心中都有答案。“劝他不去?”可行吗?(整个集体就不够完好。)“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这样好吗?“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以吗?“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也想不出怎么去说。“谁去跟他说呢?”谁也不愿意去跟他说。每个队员一直都在积极地考虑,不断为博莱克设想方案。虽然暂时还想不好的方法,但我们从中也感受这些孩子是多么关心他呀!指名读(有没有读出队员们在考虑呢?有没读出关心他的语气来?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2)这些问句并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有一定的层次性。圈一圈:要不贀不可是在读的时候,这些词语该怎么读好呢?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在朗读的时候,加重了这些词语,使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博莱克,从来没有放弃继续想方法,坚信一定能想出圆满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这么多问号,说明这件事确实让队员们左右为难,一边要保证整个检阅仪式的整齐,一边要保护博莱克的自尊。他们的内心非常矛盾。用课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正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难怪商量之前谁也——难怪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俱乐部里立即——。这是多么棘手的事情啊!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呀!让我们再来读第六自然段。同学们,假如以后让我们写写表示心里很矛盾的事情,可以用一连串的问号来表示。从他们对博莱克的关心,不放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可真是一群仁慈、乐于助人、团结、有爱心的孩子,确实可以称得上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儿童队板书了不起的(三)学习7——9自然段,领悟团队精神1、正当大家苦思冥想,左右为难时,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得到理解决。这时,队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场面,谁来读读队长的话?还有谁也愿意来当当队长。(生读)咱们一起来读读队长的话。(生齐读)2、队长的提议得到了队员们的赞同。一个队员说——请你读;(指导朗读:生读句子。你从他的话里感受到什么?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个句子。)一个队员大声说——男生读;女生读。3、我们合作来读这三段话。师引读。男生,女生,齐读第9自然段。四、补白:讨论完毕后,队长冲动地把博莱克请进了俱乐部,他郑重地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博莱克。出示:队长对博莱克说:“博莱克,我们决定检阅那天请你走在队伍的第一排。”博莱克听了快乐极了,随即又犹豫了:“我能行吗?要不?再不?可是-”五、书写生字1.自己记一记生字2.指导书写:博、羡、慕、截板书:14检阅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棘手蘀不起的儿童队鸦雀无声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别人的妈妈》教案〔三篇〕篇一【教材分析^p】(一)、课文简析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主动搀扶着一位被别人所无视的、穿着破衣衫的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过马路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根本押韵,共十三小节。本文生字不多,内容较为粗浅,而且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形式读通课文,老师那么帮助、指点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二〕、词句的简析词语:泥泞:烂泥淤积,不好走。迟疑:拿不定主意。小心翼翼:形容慎重小心,一点不敢忽略。忠诚:恭敬而有诚意。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照顾:关心照顾。【学情分析^p】【教学目的】1.识记5个生字:融、泞、迈、虔、佑。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完成预习题。【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完成:1.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融化〔rónglóng〕泥泞〔nínnínɡ〕忠诚〔qiǎnqián〕年迈〔mànmài〕2.形近字组词右〔〕虔〔〕泞〔〕佑〔〕虚〔〕拧〔〕3.抄写词语衣衫融雪泥泞忠诚照顾保佑老迈迟疑小心翼翼4.理解词语我用的方法理解了“忠诚”,意思是我用的方法理解了“迟疑”,意思是我用的方法理解了“照顾”,意思是5.填上适宜的动词〔〕脚步〔〕街道〔〕双脚【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一〕当你走在路上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板书课题:17别人的妈妈。这是一首叙事诗〔板书叙事诗〕。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这首外国叙事诗的内容粗浅易懂,所以在提醒课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展概括,从而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二、预习检查。〔一〕小组交流检查。〔二〕集体交流。1.读字组词。2.分节读课文。〔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不明白?三、学习课文〔一〕读读议议,说说小伙子对老人的关心。1.“别人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诗歌中所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理解“老迈、迟疑”。想象老妇人在十字路口时的动作神情及目光中的话语。2.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她,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行人:孩子们:小伙子:3.小伙子是怎样做的?找一找青年人帮助老人的动作,并把它圈起来。引读:终于,人海里〔〕出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过街道。”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从小伙子的表现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小伙子。4.想象说话: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5.“别人的妈妈”祝愿这位小伙子将来可以办大事,你认为怎样的人将来才能办大事?【设计意图:从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反映青年人的品质。本环节就是通过找、圈、读等一系列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青年的形象。言为心声,除动作外,语言也能反映人物的品质,让学生想象老妇人和青年之间的对话,其目的在于对青年人关心老人的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青年人的表现与马路上其别人的表现产生鲜明的比照。】〔二〕指导朗读。诗歌朗读要注意节奏,韵律。四、说一说,演一演,〔一〕根据提示,小组合作,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p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老妇人的外貌、遇到什么困难及她当时的动作、神情、目光;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老妇人,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行人、孩子们、小伙子;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回家后老妇人又做了什么?〕合作方式: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轮读……〔二〕组织演示:先自己根据诗歌内容在小组中说一说〔以“别人的妈妈”的口吻复述课文〕然后推选小组成员演一演。【设计意图: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p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展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复述课文。】五、作业:〔一〕熟读诗歌,填空:一天,老妇人,人们,一位青年。〔二〕改写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1.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2.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他说:“”〔三〕选做:将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别人的妈妈》提示:从天气的恶劣,可以想象马路上泥泞不堪的样子;从老妇人的脚步老迈迟疑,可以想象她走路困难的样子;从老妇人求助的目光中,可以想象她仿佛在说些什么……附板书*17别人的妈妈关心老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老人穿着破旧、脚步迟钝求助祷告行人穿过没有注意孩子擦过没有停步青年人走、牵、说、扶、问篇二教学目的:1、识记3个生字。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3、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4、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自己选择适宜的方法理解词语,并感受叙事诗的风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记得《木兰诗》吗?谁来给大家背诵其中的片段?2、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花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像这种表达一件事、一那么故事的诗就叫叙事诗。出示:叙事诗3、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外国叙事诗——揭题:别人的妈妈读题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质疑〕让我们学习课文来理解。二、理解故事。1、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2、交流:〔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三、自学课文。1、要求:l读准字音,读通课文。l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l小组交流,假设仍无法解决的词语,留待大组交流。2、交流1〕开火车读课文。2〕交流你已理解的词语,说说用了什么方法?3〕提出自己仍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参考:融雪——融化的积雪。迟疑——犹豫。与诗中的“停顿”一起形容老妇人走路不稳,摇摇摆摆。保佑——迷信人称神力保佑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妙愿望。忠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四、积累运用。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可以小组合作朗读〔分角色读、轮读、男女生分读〕;加动作表演读;课本剧排练等等。2、师生评价:结合课文内容。3、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或启发?篇三【教学目的】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忠诚、照顾、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根底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2、交流。3、提醒课题:17别人的妈妈〔齐读〕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2、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2〕出示词语:衣衫融雪泥泞忠诚照顾保佑迟疑小心翼翼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适宜的方法理解词语。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1〕出示1~3节〔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预设: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②读句子: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3〕出示填空:一位〔〕的老妇人,单独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1〕朗读4~6节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2〕出示: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4〕指导朗读。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4〕指导朗读: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出示: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学生试读、齐读。〔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1〕男女生对读、齐读。〔2〕理解“忠诚、保佑”“忠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妙愿望。〔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妙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根本押韵。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机动〕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一、导入1、出示橡树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粗壮……)2、是的,这就是一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板书:橡树(橡注音,三拼指导)3、简单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子比手掌还大,它是世上的开花植物,通常能开出黄色的花朵。果实坚硬,是小松鼠的最爱。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橡树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过渡: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小朋友翻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书要求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文中带拼音的生字(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边读边考虑,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件什么事。2、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字音:“延”整体认读音节,“尚”后鼻音,“楔”字特别难认,多拼读。字形:“延”和“挺”字后半局部区分。字义:楔子结合图片理解,保持固定位置,上粗下尖的物体马蹄形结合简笔画理解。3、交流大意:(假设概括有难度,预设:人们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的公路,但因为——改变了方案,最后公路——。)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原方案要修建一条怎样的路?板书方案宽阔平坦漂亮这条路方案中和实际建成的存在着不同。实际建成的是什么样?板书实际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板书笔直弯曲但它却只是一个地方弯曲板书只在一个地方三、细读文本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具备了怎样的特点?齐读本句,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橡树比做哨兵?(草原上的哨兵给你怎样的感觉?不怕风吹日晒,笔直挺立有精神,守卫草原有意志)橡树和哨兵有共同之处充满生命力,挺拔,粗壮结实经得起考验,经历了风风雨雨仍然挺立着)哨兵守卫草原为草原放哨,那橡树呢?它守卫着什么?朗读指导,读出橡树的生命力4、如此一棵高大、结实、挺拔的大树出如今修路工程中,人们又有怎样的反响呢?配合读(4-6自然段)工程师:什么话也没说(没有命令,不知道怎么办,方案不能随意修改)长久地(内心复杂,可能在想什么)叹气(应该保护、方案不能修改,如何是好,为难)工人:沉默不语意思理解,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不想砍,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等待安排)沉重叹气(工程师没有答复,担忧,心情沉重)3、要保护橡树,只有公路绕行,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是笔直的了。工程师无奈。最后问题解决了吗,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引读第7段。工程师为什么要在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楔子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看到这个方法你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保护了树木,为了保护树木而弯曲,甚至影响了美观)朗读指导:我们和工程师工人一样,关心着橡树的命运。它被保存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轻松多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个决定。4、几年过去了,当坐车过往这条笔直而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时,人们总不约而同地赞叹。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高尚的心是一颗怎样高尚的心呢?(保护橡树、保护大自然……)四、深化总结1、假如是你,还会怎样赞叹呢?2、如今,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在说些什么。3、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你们在赞叹工程师和工人的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触动,相信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想他们一样保护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五、板书8、路旁的橡树粗壮、结实、挺拔方案实际宽阔、平坦、漂亮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改变高尚的心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绝招》教案一、谈话导入1、导入: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2、拿什么是绝招呢?(绝招是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如,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3、在北方的山村中,有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绝招》(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3、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三、根据阅读提示,细读感悟1、他们都比试了哪些绝招,是怎么比试绝招的呢?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⑴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用笔勾划出有关的词句。⑵小组讨论交流。2、学生汇报:⑴我读懂了三胖的绝招是憋气。出示句子:三胖挺着大肚子……让我们一起读读三胖表演的句子,齐读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因为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所以他靠的是先天的禀赋,也就是生来就俱备的才能。)⑵我读懂了二福的绝招是空翻,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二福是靠自己的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才练成的。)⑶我读懂了奶奶的绝招是做饺子。⑷我读懂了小柱子的绝招是做乘法口算,板书:口算,出示句子: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齐读,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个绝招很绝?抽读,读出对小柱子的赞叹。⑸小柱子开场不是表演了个倒立了吗?他为什么还要练乘法口算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获得好成绩,感到很惭愧,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分角色朗读小柱子与奶奶之间的对话)出示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为难,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么练的,在练的过程中,他是怎样克制困难、虚心请教、持之以恒的。3、看了三个伙伴表演的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四、讨论深化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2、小结: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板书:刻苦练习,坚持不懈。五、拓展1、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把自己的绝招也在小组内向伙伴们展示展示吧,让我们来个绝招大比拼,看看谁的绝招最绝。2、抽生上台表演展示。师采访:你这个绝招是怎么来的?3、孩子们表演的绝招可真棒啊,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刻苦训练,坚持不懈,让我们的绝招更上一层楼吧!最后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板书设计】16*绝招三胖憋气二福空翻刻苦练习小柱子口算坚持不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绝招》教案一、启发谈话、提醒课题:《绝招》(对话:)师:孩子们,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眼睛,谁能说出老师的眼睛与大家眼睛的不同之处?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我的眼睛,然后兴奋地举起手来。生1: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师:看来你抓住了老师眼睛的特点来说了,你观察得很仔细。还能从其他方面观察吗?生2:老师戴着眼镜!师:是啊,老师和大家的眼睛的不同之处就是戴上了一副讨厌的眼镜,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拥有一个绝招,想看吗?师:不过在看老师表演绝招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指令让你的眼珠子在你的眼眶里转动起来:左,上,右,下(说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的脑袋转得也越来越快。)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场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其实老师刚开场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获得好成绩,感到很惭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2.讨论: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3.讨论: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四、深化体验、深化理解1.什么是绝招?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非常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展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展评价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③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将来开展有用的本领。)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假如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