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_第1页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_第2页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黄昏黄河的壮丽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常常喜爱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出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今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闻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翻开书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示“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熟悉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沟通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沟通沟通。(指名说)

预设学生答复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逝。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黄昏,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慢慢消逝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当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经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其次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风光。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其次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风光,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风光?(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风光?(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消逝。

多么漂亮的风光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宏伟壮美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概吗?

6、诗人看到如此漂亮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丽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风光,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其次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丽的风光,假如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风光更多)

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知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教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信任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长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许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日教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行,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构造,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留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终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2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通过鲜亮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学问,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共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终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学生的观看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预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读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特别出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特别出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许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风光,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其次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

3、把这气概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渐渐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看到如此漂亮的风光,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绚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风光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丽,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光,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认真观看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情愿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教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知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教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假如把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或许会读的更好?情愿听教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长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很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状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日我们来进展古诗背诵竞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特别壮美。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假如想要看到更为宽阔的风景,就必需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状况。请学生把学习的状况告知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熟悉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画诞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知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忙学习生字。

留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教师教读。

6、叫号嬉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竞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熟悉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根底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日,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许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黄昏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美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逝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现)

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最终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展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其次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终点。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教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经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其次课时

一、给以下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终点)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其次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巡游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爱巡游名山,很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其次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查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学问分子。这些学问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忙整理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观察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答复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肯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答复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漫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答复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教导:诗人听了童子的答复,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争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预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日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概多么壮丽。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忙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黄昏,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宏伟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需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争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预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终点用完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困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依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黄昏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慢慢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

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

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渐渐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概多么壮丽。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丽)但诗人还不满意,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风光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风光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看“山”字的构造,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看“日”的构造、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爱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看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学写四个生字。

3、整体感知古诗描写的意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解题,读题

1、小朋友喜爱背古诗吗谁来背?

2、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伸出右手食指和教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登鹳雀楼)

这四个字都是生字,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标拼音)指名读

3、(出示图)鹳雀楼,是我国闻名的风景胜地,由于常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登,看教师的手势,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鹳雀楼就叫——登鹳雀楼。

知道意思就会读得更好。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设计意图背古诗导入,提醒课题,理解题意,指导读准、读好。

二、读通古诗

1、了解这首诗是谁写的?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闻名的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捧好课文纸,听教师来读一读,听清教师读的每个字的发音。

3、现在请小朋友学着教师的样子,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看着拼音把每个字读精确,多读几遍,把每行诗句读通顺。

4、这首诗有的小朋友很熟识,但要读准它,却不简单。(出示古诗)来挑战吧,哪位小朋友情愿来试试。指名读,相机正音后鼻音登更层

前鼻音尽

边音、楼里

翘舌入

齐读全诗

5、去拼音读

借助拼音,古诗读得很流利。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忙,(出示去拼音诗)大家还能读准吗?

(出示)看,你们的读书声引来了两只小鹳雀。小朋友读得好,它就带我们去登楼。我们再来读给它们听。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古诗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看似简洁,但操作时却不易。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都是订正的重点。再加之孩子们先入为主的错误读音的影响,课堂上纠偏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去拼音读时,设计鹳雀登楼的动画引领,意在鼓励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乐。

三、读懂古诗

1、同学们,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去登鹳雀楼,会看到了什么美景呢?认真看看课文纸上的插图,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出示)站在鹳雀楼上,诗人观察。(生自由练说)

2、相机学习一二句

这是一轮什么时候的太阳?颜色已经没有那么鲜亮、夺目了,这太阳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阳。看,它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慢慢消逝了,这是哪一句诗描写的美景——生:白日依山尽。看到这美景,谁再来读一读。齐读。

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见过黄河吗?(生谈)(出示黄河图片)这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这景象是那么壮丽,那么让人觉得气概磅礴!此时你站在鹳雀楼上,肯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3、太阳慢慢落山,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现场采访:站在鹳雀楼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诗。

听教师来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