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_第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_第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_第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_第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页共35页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花木兰。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昼、袜、赫、凯、孝、帼”6个生字,理解“逊色、昼夜、鞋袜、赫赫、凯旋、忠孝、巾帼、参军、男丁、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晋升、一表人才、受之有愧、不可思议、须眉”等词语。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仁慈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仁慈和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认识了四位古今中外的女性,她们的精神和业绩,在大家的脑海里留心了深入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反映我国古代妇女豪杰的课文,题目是《花木兰》。二、介绍背景我国古代有一个朝代叫北魏。就在北魏后期,北边的柔然族、东北边的库莫溪、契丹等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经常派兵骚扰中原,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送到边防去驻防。花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三、再次认识剧本1.这篇文章和我们四年级时学的哪篇文章相似。〔《快乐王子》都是剧本〕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根据和根底。2.剧本有什么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锋利突出〔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3.从剧本中我们能读懂什么?〔1〕故事内容〔2〕重点通过人物特点感受四、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理解词语逊色、巾帼、不期而遇、幸会、张灯结彩、须眉2.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五、自由读,评价人物1.默读课文,想想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划出相应句子,做批注。〔爽朗、仁慈、孝敬父母、热爱祖国〕2.交流〔1〕全文有几个人物?〔2〕这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3.分角色朗读课文六、小组表演,突出人物特点七.全班评价八.课外拓展,读木兰诗出示ppt: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精选教案阅读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花木兰》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故土是北京》,对传统戏曲有初步理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2.通过欣赏乐曲《花木兰》《故土是北京》,可以分辨乐曲构造,感受乐曲音乐形象。教学重、难点欣赏乐曲《花木兰》《故土是北京》,感受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看大戏》老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学生进展复习演唱。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看大戏》,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风格的创作歌曲。今天我们首先要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器乐曲——《花木兰》。二、欣赏乐曲《花木兰》1.简介花木兰。2.完好聆听乐曲。老师播放乐曲《花木兰》音频,在聆听前提出问题:〔1〕乐曲分成几个局部?〔三个局部:ABA′。〕〔2〕乐曲的那几个局部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A段昂扬有力、B段抒情优美、A′欢快热烈。〕聆听以后,老师请学生谈谈初步感受。3.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局部。〔1〕老师出示主题A,老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E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学生自由答复:音乐情绪昂扬、有力,表现了木兰决心替父参军的决心及在战场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A伴奏。〔4〕再次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局部。老师提示学生注意:主题A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学生自由答复:由板胡与管弦乐队演奏。4.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二局部。〔1〕老师出示主题B,老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B或A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学生自由答复:音乐情绪抒情、优美;表现了木兰及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5.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三局部。提示学生注意:〔1〕这局部音乐与前面哪个局部根本一样?〔与第一局部一样,是第一局部的变化再现,完毕局部情绪更为热烈。〕〔2〕乐曲第三局部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木兰与将士们在战场英勇杀敌,得胜后荣归故里,家乡父老热烈欢送壮士凯旋的场景。〕6.完好欣赏乐曲《花木兰》,随音乐进展展开想象。三、欣赏《故土是北京》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如今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络。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枣儿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剧情,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才能目的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才能。德育目的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开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得意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非常亲近。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土,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三、引读进步,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老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____?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活动成果展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思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关于男孩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欢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得意的天性。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土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分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关于枣儿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展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开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照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四、深层探究,打破难点1.揣摩语言,分析^p以下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学生考虑、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生2:枣儿象征着故土。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分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土,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入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土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入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沉乡情。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分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入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开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老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考虑,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五、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味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七、布置作业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渐渐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快乐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出塞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才能。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想像才能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才能。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老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读诗,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可以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如今,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这样学习开场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2、老师进展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搜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假如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开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才能。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根底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老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老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搜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刚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2、学生自学古诗,老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六、教学小结,完毕授课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2、演示课件,完毕授课。《出塞》教学点评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到达“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理论的主体、自我开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才能以及创新才能。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状态,让学生可以学得有趣、有效。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1、营造创新气氛,激发创新兴趣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泼起来。因此,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消费生浓重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开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教学中,老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老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同时老师还要擅长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才能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神鸟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4、初步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蔼良愿望表达出来的。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构造,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一、解题,导入新课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2、齐读课题3、提醒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二、学习生字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4、小结: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1、快速阅读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2、带着课后考虑题再次读课文。板书设计: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多音字〔略〕狗神鸟猫乌鸦第二、三课时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2、初步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2、提出不懂的问题。3、理清文章构造。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1、指名读1—3自然段。〔1〕神鸟的神奇之处表达在哪儿?〔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3、全班汇报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2〕出示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要点:①两人有约定出示: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C、用“既……也”说一句话。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犯了约定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出示:〔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1〕表达的情感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欢之情。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仁慈之心的赞扬。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妙心愿。〔2〕是怎么表达的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1〕指名读第17自然段〔2〕可汗说“确实没方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回读课文,概括答复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犯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归纳板书:狗可汗捉神鸟讲猫乌鸦仁慈聪明忠于职守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3、总结: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消除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四、布置作业:1、完成造句2、积累词语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4、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展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春课文目的: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局部,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3、积累语言。教学重点: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2.积累语言。教学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局部。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教学过程:引课: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方“马到成功”。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方“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一、初读,感知课文1、示课题“春”。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二、再读,理解课文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根据。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拟。“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清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