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5页共45页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材说明使至塞上〔节选〕〔解题〕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构造分析^p〕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局部。第一局部〔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辛的行程。第二局部〔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语意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说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辛的行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黄昏圆圆的太阳。黄昏,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写作特点〕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绘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风光。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____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宿建德江〔解题〕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土的思念。〔构造分析^p〕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语意理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似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写作特点〕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擅长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风光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别人;写日暮、原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土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暮江吟〔解题〕《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剧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分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构造分析^p〕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展了描写。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语意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得意。“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得意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写作特点〕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2.工致入画的技巧。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方,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风光,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气氛。教学建议〔教学目的〕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老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⑵老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展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2.积累内化。背诵三首古诗。3.识字写字。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4.练习。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⑵理论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出色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诗人。教材说明〔解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峻青写的一篇散文。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本文题目出自古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点明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轮很白很亮的月亮。文章用纤细秀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一轮明月自大海中升腾的过程及皎月当空的情景,表达了对皎月喜欢的情思。〔构造分析^p〕本文共12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第1~3自然段〕,写夜海的风光是迷人的,人们在等待观看月亮升起。第二局部〔第4~7自然段〕,写皎月升空的过程与景观。第4~6自然段写皎月初升的景观。第7自然段写皎月当空的景观。第三局部〔第8~12自然段〕,礼赞皎月的美妙。第8自然段写大海对皎月的赞美;第9~11自然段写作者对皎月的赞美;第12自然段总写大海和人们都赞美皎月。〔语意理解〕“时值盛夏,那深沉、苍茫的海,对于在海滨漫步的人来说,更有无穷的魅力,它使人神往,使人遐想……”“盛夏”,夏天最热的时候。“深沉”,沉着持重,情感不外露。“苍茫”,空远辽阔。“深沉,苍茫的海”写出大海的两个特点:大海阔大,一望无垠;大海在夏夜里默默地面对游人,给人以深沉之感。“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神往”,心里向往。“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文中写大海因其深沉、苍茫而产生宏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对大海非常向往,并激发出悠远丰富的想象。这一句自成一段,承接上一段,详细写出“夜海”为什么迷人,怎样使人迷。这是第3自然段人们停下观望的原因。文章应直接写月,但这里先写海的魅力也绝非闲笔,目的是以“海”引“月”,因为是“海上升明月”,海与月是不可别离的。“只见雄浑的天穹和苍茫的大海相交处,映出了一片微红。转瞬间,隐约有一条狭窄的暗红绸带飘浮在黛色的水中。”“天穹”,指像半个球面似的覆盖大地的天空。“转瞬间”,即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黛色”,青黑色。这两句写即将升出水面的月亮。海上月升别有特色,先是露出微红,说明月已临近海面,即将跃出。接着,在眨眼之间,微红变成暗红的绸带。这神奇的现象是由海水波动引起的。海水不像陆地那样静卧,而是在暗暗地涌动,且有水雾,因此使月光露出的不是白光而是暗红的光亮,月亮也被拉成带状。“这时,她脱去了红装,又撩开了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纯洁的笑脸迎着芸芸众生。”“芸芸众生”,佛家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里指众多的望月的人。这句写皎月已升上天的景观。“脱去红装”,即不再是原来初升时的暗红色了。“撩开了黄色的纱巾”,此时的月也不再是金黄色。“露出白玉般纯洁的笑脸”,升上天空的月亮,没有水雾的遮拦,变得很白很亮。三个分句,描绘了月亮升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颜色。作者以亲切的情感,用拟人的写法,把月写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尽露作者赏月、亲月、爱月的情思。“当人类享受太阳的温暖时,她默默地存储着光亮,夜幕中她便让这些光为夜行者导航。”这句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作者所以写月,不仅是月白而亮,不仅是月升时的奇异景观,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月联想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品格———纯洁无瑕,无私奉献。作者是抓住月与这种品格的相似点构建联想的。写月亮白天不现身,而是在“默默地存储着光亮”,所以如此,是为了“为夜行者导航”,为夜间工作、生活的人们带来光亮,使其安然无恙。〔写作特点〕1.情与景的融和。文章全篇在写景。其实这景是在海边的人有目共睹的自然景观,但峻青有他独特的感受。夜来月出,色形突变,勾勒出海上升明月的动态。而对这诱人神思的景观,作者情动神驰。此时的月在作者心中不是景物而是亮丽娟秀的女孩,在变换新装,在婀娜起舞,在笑迎众生。景中饱含人的深意,以致于到文章结尾,作者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直抒对月的赞美———对一种高尚品格的赞美。2.富有诗意的构思。文章在组织材料,炼字炼句,营造情境方面颇富诗意。其一,写夜幕降,月初升,月腾空,人的遐想,景物多变,起伏曲折,奇丽变幻,都围绕“眼”而展开。“为夜行者导航”“忘记梳妆”的劳作,说明了开篇的哲理,是全文的“文眼”。其二,文章不长,却排出12段,有时仅一行一句即为一段。语言高度凝炼,字字内涵丰硕,且流畅、耐读,一些地方有诗样的韵律,如“啊,月亮,难怪大海、人们都为你歌唱”。教学建议〔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风光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⑴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⑶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⑷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⑸用比照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2.积累内化。⑴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⑵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4.练习。迁移练习: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理论活动: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资料〔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作家。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群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播送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结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教案扩展阅读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习《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天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假如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泊船瓜州》1、回忆上首诗的学习方法。2、分小组学习3、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单独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5、背诵四、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五、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州》、《寒食》。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解释诗句。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1、解题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3、小组自学4、交流汇报〔1〕检查出示词语〔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绘〕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四、背诵练习五、布置作业改写《江畔独步寻花》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络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展比拟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才能,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乱,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到达对古诗的初步理解。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展: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答复,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老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兴趣。在熟读的根底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六、课外拓展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方:《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历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湘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的:一、理解“人杰、鬼雄、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大意。二、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三、感受项羽宁死不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照。(屏幕出示,师朗读)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出色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可以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假设晨星,照独出群芳,是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照写的一首小诗。二、呼唤英雄。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照的。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两分钟内完成)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剧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三、赞颂英雄。1、同学们,这首诗中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人杰、鬼雄)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豪杰、了不起的人物、出色的人、出色的人;鬼雄:鬼中的英雄、)3、(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4、指名读这两句诗。(大方激昂,坚决有力)5、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6、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成功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____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离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10余处,最后沉着自刎,时年31年。读了这段话,联络“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四、追思英雄。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第二课时一、导课。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1、板书课题:示儿(全班齐读课题)2、渲染气氛,听配乐诗朗读,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3、简介陆游。二、学习这首古诗。1、学习稳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上下等)。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考虑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合作学习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考虑。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如今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6、汇报交流(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示儿”:告诉儿子。(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只”的意思。“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7、自读自悟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句诗。(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就是祭祀祖先。“无”同“勿”,意思是不要“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刚刚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如今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三、总结全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1、如今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可以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成功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教学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而且这两首古诗也较为粗浅易懂,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点词句。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代诗歌三首古代诗歌三首卖炭翁〔节选〕教材说明〔解题〕《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衰败,社会矛盾非常锋利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阔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构造分析^p〕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语意理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展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辛。“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络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浸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忧”,担忧,担忧。“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到达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薄弱的衣裳,但他却担忧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写作特点〕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好。通过对事件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仁慈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绘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构造完好。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3.语言朴实、通俗。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悯农〔解题〕《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绘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浸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构造分析^p〕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第1、2句〕,描绘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语意理解〕“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假如夏天时节,雨水缺乏,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根底。“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困难岁月。〔写作特点〕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此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浸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2.于平淡中见新奇。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大方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3.活泼自然的语言。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颖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赤日炎炎〔解题〕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深化地提醒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致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购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____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鞭挞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构造分析^p〕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语意理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枯槁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民心里非常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比照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非常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那么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那么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然不关心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无忧、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扇摇”。〔写作特点〕1.语言简单朴素。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方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非常简单朴素。2.恰当而生动的比照。本诗第二层采用比照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灾情———旱灾,接着比照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假设罔闻,心情平静仍然逍遥玩乐。两相比照提醒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比照,鞭挞剥削阶级不关心劳苦群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教学建议〔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词典,理解诗句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在建楼盘购房合同范本
- 女子分居后离婚协议书
- 垫资协议民间借贷合同
- 坑人车辆租赁合同范本
- 商铺退租变卖合同范本
- 土地买卖服务合同范本
- 培训合同补充协议模板
- 土地被水淹赔偿协议书
- 培训会务服务协议合同
- 外墙墙面维修协议合同
- 电商财税培训课件资源
- 《红楼梦之贾宝玉》课件
- TQ900架桥机安拆专项施工方案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中考英语必背单词汇总手册(打印版)
- 虫鼠害检查记录表
- 2023南方区域AGC发电单元调频指标计算规范2019版
-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校园招聘人才历年试题(常考点甄选)含答案带详解析
-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第一章 军事思想
-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