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0页共50页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运动的快慢教学目的:l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l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p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教学资: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忆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络,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拟这两张纸锥从一样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拟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泼,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p比拟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进展评价并总结:比拟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一样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考虑,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老师提出新问题:假设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时,那如何去比拟运动的快慢呢?1.创设情境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老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学生考虑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展比拟。2.速度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老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例题1:老师指导学生进展物理计算,标准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假如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道路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发动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拟快?学生自主解答。(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络生活实际,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标准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拟长?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根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拟快慢的方法)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考虑,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注意:运动道路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平均速度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根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绘它的运动情况呢?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假如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绘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1m/s=3.6km/h二、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温度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2〕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和自学才能。2、过程与方法目的:〔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p、提出问题的才能。〔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说明:教学目的的设置充分表达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根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p、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互相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确实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p、创造的才能,及在学习中互相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二、新授第一节温度2、学生实验一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说明:培养学生观察、考虑、提出问题的才能。〕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考虑、爱发言的积极性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测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答复。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老师:如今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后答复。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学生:温度计老师:如今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如今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老师:谁能描绘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规定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宁夏2023年1月26日天气预报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三〕、温度计的使用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应。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理论、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化,同时进步了自学才能和分析^p问题的才能。〕老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四〕、体温计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五〕、小结功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p概括推理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展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以下空格: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二段,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2)物体只要挪动了间隔,就做了功()(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挪动了间隔,这个力就做了功()(5)受提着重物在程度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局部的内容,然后填写以下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挪动的间隔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_________()F_____________()S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间隔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____【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程度地面前进了10m,那么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程度地面上运速挪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程度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那么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程度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程度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A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用力提着水桶程度匀速挪动C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挪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程度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那么拉力做的功是_____J,假设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那么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程度挪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A6×103JB9×103JC3×104JD3.9×104J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A750JB15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缺乏,无法确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那么()A拉大车做的功多B拉小车做的功多C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无法比拟10.如下图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挪动了S的间隔,那么功的计算公式W=FS()A只适于甲B只适于乙C只适于甲和丙D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程度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精选教案阅读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快慢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p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绘: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展,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绘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发动运动的路程一样,比拟哪个运发动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拟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答复:可以计算出一样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一样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纯熟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展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绘运动的描绘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可以深化理解体育,还能深化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答复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局部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答复: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绘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绘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考虑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局部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老师讲解分析^p等手段进展教学。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p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老师讲解分析^p浮力产生的原因1.感知浮力的存在学生提早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拟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渐渐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才能和探究才能也随之得到培养。〕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考虑,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考虑。〕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3.浮力产生的原因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一样,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p〕上外表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一样〕,所以液体对上下外表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渐渐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才能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场猜测,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测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展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程度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考虑,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p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一、说教材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展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2、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3、教学资:1、多媒体及课件。2、老师演示实验器材。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三、说学法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四、说教学程序设计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p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目的,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场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考虑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绘,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2、新课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展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绘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如今假如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展压力作用效果的比拟呢?老师引导学生考虑,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展比拟,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老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老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老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程度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程度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互相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老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绘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标准。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互相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好答复相关结论。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完毕了,课堂反应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应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五、说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展一些细化处理。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历有限,还存在一些缺乏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板书设计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一、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②受力面积的大小二、压强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3.计算公式:p=f/s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1n/㎡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滑轮滑轮(第一课时)(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2)通过探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开展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特点及作用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展探究实验(三)教学准备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四)教学过程一、总述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去分析^p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假如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p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p: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p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p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进步了自己。二、引入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三、定滑轮和动滑轮1、介绍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____。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展讲解。(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挪动。(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挪动。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p得出结论。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挪动。分析^p: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间隔。此时,老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p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老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四、滑轮组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方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让学生自己组装,老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五)小结(六)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附:课后总结第二节滑轮(第二课时)(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2)稳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2、过程和方法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轮轴与斜面的构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开展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构造、特点及作用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展分析^p(三)教学准备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四)教学过程一、斜面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展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通过实验后,老师分析^p:FL=Gh。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拟困难时就骑S形等。二、轮轴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三、练习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2、如下图,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可以。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a、用扳手拧上螺钉:;b、用改锥拧下螺钉:;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d、挑东西的扁担:。4、下面可以省间隔的简单机械是()A、定滑轮B、动滑轮C、轮轴D、斜面5、在生活和消费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A、省力B、省间隔C、改变力的方向D、工作的方便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假如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其目的在于。8、如图中的滑轮是滑轮,假如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那么拉力F=N,分析^p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9、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构造合理的辘轳,直到如今,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构造,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答复:①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②假如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为难场面,你会如何改良装置?(画图说明)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间隔”,没有既省力,又省间隔的。假如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间隔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展探究。请你答复: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假如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间隔”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①帮小红画出这个实验的草图。②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p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p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能提出改良实验的合理化建议。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历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开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目光认识周围的事物。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____(要求学生纯熟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那么,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杠杆杠杆(第一课时)(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知道杠杆的平衡。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杠杆的构造;(2)通过探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局部,使学生理解简单机械在消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局部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二、什么是杠杆?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请学生归纳其一样点。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假如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三、几个名词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间隔l1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间隔l2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测做铺垫。3、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猜测与假设:从刚刚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测。(3)设计实验,制订方案(4)进展实验,搜集证据如课本第65页。(5)分析^p与归纳: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即:力与力臂成反比(6)评估: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b、假如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展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物云计算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饲料生产专用设备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金属焊接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轴承套圈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山鸡养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刻蚀设备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生物可崩解吻合环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书法绘画用品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酒店隔音材料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苹果醋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红楼梦之贾宝玉》课件
- TQ900架桥机安拆专项施工方案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中考英语必背单词汇总手册(打印版)
- 虫鼠害检查记录表
- 2023南方区域AGC发电单元调频指标计算规范2019版
-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校园招聘人才历年试题(常考点甄选)含答案带详解析
-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第一章 军事思想
-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 2022年南京六合经济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