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_第1页
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_第2页
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_第3页
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_第4页
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1、钢铁碳达峰行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节能评估审查、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动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钢材档次,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比例。积极探索氢冶金等创新性技术。到2025年,超过30%的钢铁产能,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电炉钢产能占比达到25%左右。到2030年,电炉钢产能占比稳定在25%左右。2、建材碳达峰行动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技术装备。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推动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推动实现窑炉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示范。3、石化化工碳达峰行动严格项目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技术,推动油转化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原油加工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超过30%的炼油产能,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耗达到7.5千克标准油/吨•能量因数;超过30%的乙烯(石脑烃类)产能,单位产品能耗达到590千克标准油/吨;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推动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规模化应用。4、消费品碳达峰行动造纸行业推广应用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设备,推广低温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5、装备制造碳达峰行动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设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用能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提升制造工艺。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达到一定创新。到2030年,创新研发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大幅降低生产能耗。6、电子碳达峰行动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降低。碳中和目标对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重要影响第一污染治理过程本身也是耗能过程,甚至于能源消耗造成的影响远超污染治理过程,例如污水处理厂曝气、以及垃圾焚烧、药剂投放等高耗能技术。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在污染治理领域诱发技术革新,进而发展新工艺、新产品。第二,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促进城市污泥综合利用。我国水资源匮乏,再生水循环利用能够提供稳定的水源,并且能够减少污染源排放,降低水处理过程中的能耗以及碳排放。此外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有助于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意义这首先需要回到气候变化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问题上来。目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极端天气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天气模式的改变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威胁,海平面上升造成发生灾难性洪灾的风险不断增加,临海城市和国家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全球生态平衡时刻遭到破坏。而这些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导致的严重后果,温室气体本来可以阻挡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使地球保持在一个适合生物居住的温度下,这对人类以及其他数以百万计的物种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在经历了15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大规模砍伐森林以及规模化农业生产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到了30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不断增加。目前根据全球范围内学者的研究得到一些基本科学关联,比如: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随之增加;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是由焚烧化石燃料得到的二氧化碳,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碳汇能力,实现碳循环平衡,提出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助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碳中和目标倒逼下,为各部门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机遇,未来在低碳领域将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超过百万亿元投资规模以及超过4000万工作岗位。碳中和将引领生产方式革新,以传统钢铁行业为例,绿氢替代焦炭是钢铁工业已知的最佳减排技术。碳中和会影响生活消费模式,深入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此外,终端电气化和氢能利用体系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必由之路,以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绿色出行方式将成为人们的首选。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在降碳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与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当下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从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转变为降低PM2.5浓度。而在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方式革新都为大气污染防治创造了条件。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例,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领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9%,其中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亿吨,占全社会总量的87%。通过能源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以及以电力和氢能为双核的能源供应体系,将大幅降低传统火电以及化石能源利用造成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气体污染物的排放。碳达峰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落实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碳排放现状分析从2020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之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情况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已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为节能减排,我国从十一五阶段就开始提出相应要求。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从1950年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来源占比的数据来看,煤炭也的确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20年,传统三大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合计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碳排放来源的71.11%、14.93%和5.83%。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产生热能效率来看,1吨石油所产生的热量等于1.4286吨标准煤等于1074.14立方米所产生的热量。在产生相同热能量的情况下,燃烧煤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远高于燃烧石油和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5年到2020年,尽管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炭消费量仍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40.2亿吨,占终端能源消费的56.7%,是我国主要终端能源消费。因此为了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管控上近年来日趋严格,去除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成为了行业政策发展的主旋律。预计在新的政策发展规划下,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巨大的变革,行业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内容(一)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包括一个战略规划的自然、半自然区域网络以及设计的其他特征共同管理以提供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其中包括绿色屋顶、绿色建筑、城市农场、生态规划等。它改善了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性。(二)碳中和使用低碳能源材料代替混凝土和钢材例如竹子、再生塑料砖、土坯、稻草捆、菌丝体、交叉层压木材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并利用景观和水体创造碳汇以抵消碳足迹。通过显着降低能源消耗并结合自然系统和环保能源来创建碳净零设计是前进的方向创建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韧性和适应性城市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和应对洪水和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灾害。这可以通过创建能够恢复余震和压力的智能和适应性基础设施来实现。城市设计还必须为残疾人士提供特殊的通道和坡道。它应该能够适应所有公民。自给自足的社会社区这也称为城市的压缩或致密化。在自给自足的社区中,主要目的是降低交通成本和基础设施。这是通过使社区自给自足混合建筑设计、邻近的工作空间、共享空间和便利设施、增加人类互动、可持续城市农业等来实现的。这减少了日常交通需求和城市扩张,进而帮助环境和生态系统蓬勃发展。(三)零排放交通与任何其他部门相比,持续的交通运输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因此,减少排放并将其降至净零是当今的重点。让公共交通更安全、更实惠、更高效将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从而减少交通的碳足迹。地方铁路、公交线路、机场、高铁、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连通性应畅通无阻。即使在城市,大自然也应该能够茁壮成长这将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改善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并减少热岛效应。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将有助于维护城市花园和农场。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也将减缓对栖息地的破坏。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例如湿地恢复、战略景观美化(如:xeriscaping)、地下(无土水培农场)农业、屋顶农业、垂直农业、绿色屋顶、空中花园、太阳能墙和窗户等。(四)未来的能源创新对住房商业和公共照明使用节能设计,并在服务网格中使用可持续材料,以促进城市的长期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性能。使用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和网络监控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能源消耗行为。这也将支持更长的资产寿命和更低的维护。更好的质量管理可以通过能量存储(热和电)来完成。这将导致更绿色和更高效的能源系统。绿色街道、代际住房、屋顶上的小型风力涡轮机就是例子。在设计建筑物本身时必须考虑节能作为一个标准,而不是以后像附加组件一样添加它。这可以通过更多地利用自然光和气流来完成,而不是依赖人工照明和空调。这些结构将自动消耗更少的能源,使其环保。向这些结构添加技术和智能连接将不需要与其结构需求一样多的电力。低层建筑、模块化内部(多用途)和灵活的建筑(可用于其他目的)就是例子。从设计和建设城市开始,负责任的消费和使用权显着提高了可持续性。例如,使用塑料砖进行建筑(再利用塑料),创造将有机废物转化为电能的坑(厌氧消化)等,这减少了废物和对垃圾填埋场的需求。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居民的意识,并创建导致负责任消费的基础设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通过创建吸收性雨水花园和渗透街道(提高地下水位)和水池来收集雨水并重新利用它来清洁雨水。(五)生物形态都市主义生物形态来源于bio意思是生命和morph意思是形式。因此,它意味着由生命形成的城市。它类似于亲生物设计,这是一种融合自然和人造元素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法。在生物形态城市化中,人为系统应该是生态系统的补充。现在需要基于生态系统而不是主要的人为系统来塑造系统。城市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应该通过城市的建筑、形式和规划来表达。多年来,所有这些功能和解决方案都是在长期的架构试验和错误中开发出来的。因此,可持续为许多子孙后代创造环境友好型未来的基础是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尽可能多的可持续特征。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材料使用将决定未来的建筑设计。碳达峰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