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_第1页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_第2页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_第3页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_第4页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所谓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确立起来的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一.苏联模式的特征和性质。苏联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建立了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阶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办法管理国民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不要经济杠杆,把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分配制度,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实行低薪制,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后来对少数高级干部和部分科技人员实行高薪制,逐渐形成了一个高薪特权阶层,这些人享有特权,成为苏联模式的掘墓人;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认为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群众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缺乏活力;发展道路,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政治方面: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管理国家,但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和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轻视民主和法制建设,群众缺乏主人翁感;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尤其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手里。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对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持否定态度,缺少文化宽容和文化自由;干部教育,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批判个人主义;学术领域,以权力干预学术,在各个领域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学术批判,扼杀学术自由;舆论宣传,强调舆论一致,不允许有和党中央不同意见,竭力宣扬对党和领袖的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具有文化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倾向;发展战略,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对外关系方面:苏联长期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援过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过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又有大党大国主义倾向,对外扩张,战后又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严重损害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形象。总括上述苏联模式的四个方面,经济上的公有制、政治上的无产阶级专政、文化上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对外关系上的国际主义,说明苏联模式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很好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国国情相结合,机械教条,过于纯而又纯。另一方面,从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过分集权、文化上的垄断专制倾向、对外关系上的大党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又反映了这种模式或多或少带有封建主义的烙印和影响。俄国具有360年左右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对苏联模式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句话,苏联模式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但不完善,有许多弊端,如不改革,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变质和毁掉社会主义的成果。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认识苏联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可取,都不符合客观实际二.苏联模式的成就1.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苏联模式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这一成功实践将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成功实践。正因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后有100多个国家都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那时社会主义的旗帜到处飘扬,社会主义的名称响彻东方和西方,那是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辉煌时代,这是历史事实,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2.苏联模式坚持共产党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取消共产党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和苏联模式的终结。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共产党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组成,原则上可采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议政制,但决不能实行“党派均衡”或恢复“反对党”。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联合一切国家组织与社会组织,并把它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动纳入统一的轨道。在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表现为:制定社会发展的总方针,制定共产党的内外政策,配备提高和培养干部;确定管理原则,监督决议的执行。正是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才在短时期内解决了沙俄帝国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不能解决的俄国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迫切要求;也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忘我劳动、英勇战斗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还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世界银行》在关于世界工业化分析的总报告中指出:“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计算,苏联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从192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6.7%,1953—1965年为6.1%,1966—1970年为5.3%”这个报告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间世界上其他国家与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作了对比,指出:“工业化国家除了日本和德国,以及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外,增长速度都没有苏联快,增长持续时间也没有苏联长。”共产党在苏联发挥的领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发展,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多次指出,苏联时期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并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3.苏联模式确立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这是苏联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和历史认识所决定的,我们决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苛求前人。俄国革命成功以后,苏联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两方面的问题是:一方面俄国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各种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帝国主义对苏维埃的侵略野心已充分暴露。在此危难紧急关头,怎样采取科学的经济运行模式,在短时期内改变苏联经济的落后面貌,应对复杂危难局面,是摆在苏联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课题。历史选择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因为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国家短时间内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需要组织动员全社会的一切资源,需要对这些资源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掌握建设工业基础所必须的资源。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的确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国内面临的二大问题。当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模式属于动员型经济,它使经济任务服从于政治目的,采用了一些非常严酷的措施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产生的负面效应而否认计划经济在当时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优越性,否认苏联实行这一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必然。2007年4月,俄共中央主席团《关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的决议特别强调,“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在实现工业化和卫国战争胜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三.苏联模式的弊端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2.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3.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