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_第1页
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_第2页
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_第3页
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_第4页
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目录【单元概览】 3【考情分析】 3【备考策略】 3第一节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4——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4【时空定位】 5【阶段特征】 5第一讲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6一、列强侵略: 61.两次鸦片战争 62.边疆危机 8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8三、晚清政局的变动——总理衙门 10四、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11第二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1一、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1二、洋务运动(19C60S-19C90S) 12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3四、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5五、近代城市化的产生 15六、交通通讯的近代化 15第三讲新思想的萌发、实践与发展 16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16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16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 17第二节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1895~1919年) 18【时空定位】 18【阶段特征】 18第一讲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争探索 19一、列强侵华 191.甲午中日战争 192.瓜分狂潮 2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1901.9) 22三、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23(一)戊戌维新运动 23(二)义和团运动(1989-1901) 25(三)清政府: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6(四)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27第二讲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30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30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912~1919) 31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331.社会生活的变迁 332.交通事业的进步: 333.社会生活新气象 33第三讲思想解放与近代化 34一、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34二、旧三民主义思想 36三、新文化运动 37四、文化教育的近代化 38专题05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9)【单元概览】【考情分析】(1)命题立意:晚清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新思潮的萌发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外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清末基层治理;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和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2)命题趋势: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期,预计在未来高考的考查中仍是重点内容,侧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主要历史现象对中国的影响,突出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备考策略】(1)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重点掌握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新的经济因索产生的特点、影响。抓住这一时期的核心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注意从列强侵华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结构变动、阶级关系变动、向西方学习层面变化等角度综合把握。抓住本单元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经济上,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复习时,注意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把本单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模块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2)抓住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商品输出、“西学东渐”“师夷长技”商战、势力范围、资本输出、维新派、君主立宪、东南互保”、清末“新政”、保路运动、责任内阁制、“短暂的春天”、文学革命等。(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需注意从时空观念上掌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学会以大事年表和地图的形式梳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增强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军事企业与民用企业管理方式的异同,对洋务企业的性质进行合理解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活动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其历史影响和历史功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需注意通过《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梳理1840年以来列强侵华的史实,理解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总爆发;反思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沉痛教训,认识甲午战后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研读史料,理解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分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观点及其活动,理解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注意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由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启了共和时代;通过解读经济数据和文字史料,客观评价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及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分析旧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阻碍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次新探索,涵养家国情怀。第一节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1840-1894)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始形成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在屈辱中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1.政治方面:两次鸦片战争使列强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①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①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着《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仅停留在学习“器物”的浅层次上;③早期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4.社会生活: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并存和中外融合的特点。5.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第一讲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列强侵略:1.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对比中国世界政治君主专制,日益腐败资本主又民主政治船经济小农经济,科技落后工业革命,科技先进军事武备落后,军队废弛坚船炮利,军事实力强大外交闭关锁国,愚昧无知世界霸权,殖民扩张展综合社会矛盾,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概况角度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目的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虎门销烟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双方清政府与英国清政府与英、法结果(1)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1)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特权;鸦片贸易合法化)(2)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俄方提出边界走向为以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影响?政治上:中国主权(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思想上:开眼看世界,先进知识分子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上: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客观上: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具体表现:政治上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主权;经济上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历史的进步)★考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3.社会经济:中国被迫卷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阶级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5.社会思想:列强侵华带来了对传统中华文明的破坏;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冲击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理念,客观上促使了中国由“封闭”外交逐步走向开放的近代化外交,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考点:运用多种史观看待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1.从革命史观看: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山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从现代化史观看: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3.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从文明史观看: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5.从社会史观看: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2.边疆危机背景表现结果西北边疆危机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②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加紧侵略中国①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②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8年2月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西南、东南边疆危机(中法战争)①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②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法军进攻台湾1885年3月,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台湾军民多次击退法军,1885年台湾建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后者是主要原因);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连年的自然灾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组织方式利用宗教(拜上帝会)形式组织,有统一的领导中心和军事制度理论来源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西方基督教教义规模建立政权,持续14年,转战18省,波及大半个中国,主要在东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对外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反对侵略影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失败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根本原因);没有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认识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知识拓展】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阶段纲领内容结果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未能实施后期《资政新篇》提岀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考点: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你是否赞成?不赞成。因为《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它反映的是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的愿望。《资政新篇》承认并发展私有制,而《天朝田亩制度》则否定了私有制,两者是根本不同的。★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促进作用:①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阻碍作用: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天朝田亩制度》却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因而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近代化的进程。③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机。三、晚清政局的变动——总理衙门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②随着侵略的不断加深,西方列强也不甘心以“外夷”的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2.演变过程:礼部、理藩院——“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外务部)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3.职能:主管外交、通商、海关及其他洋务事宜。4.影响:①加强中外联系,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②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命赫德为总税务司)。●微观突破·晚清外交: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外交到近代外交1.概念:晚清外交转型是指由宗藩外交向近代条约体系下的国际外交转变。2.观念:夷夏观→主权观、民权观3.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3.影响:①积极: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②消极: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如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被列强控制;四、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官僚势力扩大(1)原因:①汉族地主武装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并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②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堕落,慈禧太后为巩固统治倚重汉族官僚。(2)表现:①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其中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②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他们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汉族官僚开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汉族官僚势力成为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支柱。第二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促使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2)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考点: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①动力上: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经济侵略,带有强制性。②速度上: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的解体速度远比内地迅速且程度更加深刻。③结果上: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程度上:自然经济解体是缓慢的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未完全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二、洋务运动(19C60S-19C90S)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①目的:“自强”“求富”②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③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发捻,可以勤远略”。2.内容举措实施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官办)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民用工业(官督商办)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创建近代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3.评价(1)进步性:①近代化: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刺民资:瓦解了封建经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③反侵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局限性①结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②失败的原因: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而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因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洋务运动的特点(1)以“自强”“求富”为目的,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2)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制度。(3)以创办军事工业和筹办海军为主;以引进机器和科学技术为主。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原因:①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2.分布:地域分布(东南沿海);行业分布(轻工业)3.代表企业:两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4.特点:先天不足: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①地域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②产业结构不均衡(轻多重少)★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1.企业产生: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2.产业结构:基本上是轻工业(如纺织业、面粉业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重工业基础薄弱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3.地区分布: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4.社会环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斗争又有妥协的复杂关系。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5.从地位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5.影响:①经济: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促进工业化;②政治:壮大无产阶级队伍和产生新兴民族资产阶级;③思想:推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形成。★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考点:多角度理解经济结构变动1.全球史观: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动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的体现;2.文明史观:经济结构变动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3.现代化史观: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近代中国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4.革命史观: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与中国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具有反帝反封的性质。★考点: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政府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领导力量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商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资金来源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化次序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四、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银行业的发展: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随后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2)证券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代表为轮船招商局股票和开平矿务局股票;上海出现最早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3)百货公司的发展: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广州、上海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近代中国新的商业经营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大的震动。(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压力下整个社会体制被迫进行改革,传统的社会内部旧式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完成转型。(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遇。(4)西方商业经营模式传入中国,为中国所学习和借鉴。(5)部分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先进中国人,掌握西方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并且立志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外商争夺市场。五、近代城市化的产生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六、交通通讯的近代化(1)铁路近代化:1881年建成的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的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2)航运近代化: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3)通讯近代化: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过来。(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3)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4)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5)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6)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第三讲新思想的萌发、实践与发展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代表人物活动地位林则徐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对欧美各国进行介绍3.意义: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4.局限:对西方的介绍并不系统全面,甚至有误解。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中体西用(1)背景:内忧外患(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也就是说,洋务派主张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3)特点:只学习器物、不改变制度。(4)评价:积极意义:①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②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局限性: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考点:评价“中体西用”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预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本”“体”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2.体用之争(1)概念: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派和顽固派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展开的激烈斗争。(2)观点:①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②顽固派:以传统文化的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本质:没有区别,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秩序,手段不一样而已。(4)影响:①积极: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②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70年代)1.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王韬、郑观应、冯桂芬3.主要观点:①经济:发展民族工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政治: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评价:①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为康、梁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②局限性:其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第二节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1895~1919年)【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涨。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①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③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④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⑤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2.经济上:①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②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3.对外关系上:①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②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4.思想文化上:①“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②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5.社会生活上: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进一步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第一讲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争探索一、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企图对外扩张(大陆政策)。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经过: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3)结果:清军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让步承认朝鲜独立宗藩关系结束,朝贡体系崩溃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赔款2亿两白银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埠曾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特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1895年《马关条约》以后: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①商品输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把工业品运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进行销售,获取高额的利润。本质是控制殖民地市场。②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提供贷款。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4)影响: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③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斗争。(5)余波: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知识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对朝鲜日本将清政府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对朝控制,朝鲜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对列强及远东格局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侵华特征: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社会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3.经济结构:洋务运动破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5.学习方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阶段背景特征影响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1840-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是先锋,法美是帮凶。政治上:开始沦为半半社会;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思想上: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外交上: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世纪70年代~1918年)二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欧洲列强矛盾尖锐,一战爆发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政治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推动民主革命高涨(义和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上: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侵华工具。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爆发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侵华国家:美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日本大规模侵华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奉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侵华国:美国。威胁中国安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2.瓜分狂潮(1)背景:①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纷纷加大海外殖民地的掠夺;②《马关条约》签订的刺激。(2)导火索:三国干涉还辽(3)表现:瓜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和九龙,德国租胶州湾,法国租广州湾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4)影响: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门户开放”1.背景: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③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目的)④美国军事力量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列强互相开放“势力范围”3.实质: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4.特点:利益均沾5.影响:①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②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由追随欧洲列强侵华到有独立的侵华政策)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1901.9)--中国完全沦为半半社会(1)原因:①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②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进程:路线:1900年6月天津出发→廊坊阻击战→退回天津→天津义和团和清军进行天津保卫战→7月中旬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紫禁城建立联军司令部)(3)结果:《辛丑条约》(八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内容影响赔:(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重中国人民负担,便利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划: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国中之国”,列强侵华大本营。拆: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惩: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镇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两大矛盾合流(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由瓜分中国变为以华治华)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4)影响:①对中国: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②对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③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05清末新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项目条约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二、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发展。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4)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③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3.影响①从时代背景看: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②从变法内容看: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主)③从历史影响看: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强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启蒙)★比较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明治维新百日维新(二)义和团运动(1989-1901)1.原因: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华夷之辨取代了满汉之争)②直接原因: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反洋教斗争高涨。2.口号:“扶清灭洋”①“扶清”使其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这是它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②“灭洋”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性;但又盲目排外,排斥近代西方文明,这是农民阶级局限决定的。3.经过:①兴起:1898年,山东→②转移:袁世凯镇压(剿灭),转战直隶→③发展:漫延京津→④高潮:抗击八国联军(廊坊大捷、天津保卫战、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⑤失败:慈禧西逃,“铲除”义和团★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剿灭→招抚→铲除(方式不同,实质相同(控制并消灭义和团,以维护清朝统治))4.失败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主要原因)②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统一的领导核心。意义:①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③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④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⑤迫使列强改变策略实行“以华治华”;★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6月21日朝廷向列强宣战之时,东南督抚——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和外国达成和平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1900年,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此事件虽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导致了晚清中央权威和权力下降:东南众大臣抵制的慈禧太后,事后不但不敢处罚他们,甚至还表扬他们“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太后与皇室的虚弱乏力表露无遗;而各省亦因八国联军入侵而自觉需有自卫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实力人物由此开始军阀化,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地方势力崛起。★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一)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二)不同点:1.兴起原因:前者主要是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名族矛盾的尖锐。2.斗争对象:前者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3.运动进程:前者有统一领导,建立了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4.对西方态度: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三)清政府: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角度清末“新政”(1901-1905年)“预备立宪”(1906-1911年)背景①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②目的: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背景:①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立宪派的积极推动(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②编练新军。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认识评价①“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军事、思想、经济)条件。②失败原因及影响:a.(败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b.(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①进步性: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潮流。②局限性及影响:a.立宪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b.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从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四)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的大总统。)1.历史条件:(1)社会根源:《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控制掠夺中国,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长大(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中心:上海、东京;’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及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美国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党需具备四个条件:统一的领导、明确的纲领、严密的级组织、严格的纪律)★机关刊物:《民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三者关系: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发展。★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统一政党领导、明确的革命纲领、统一领导人)(5)军事基础: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武汉成为民主革命摇篮(黄花岗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2.过程:(1)爆发:1911.10.10武昌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2)发展: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失败危机。)(3)高潮:①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采用五色旗,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意义: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维护共和体制、限制袁世凯独裁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体责任内阁制评价: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4)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①原因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帝国主义列强: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革命营垒: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②过程:清帝退位(1912.2.12)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职(1912.3)(5)扞卫民主共和的斗争①背景a.袁世凯厉行专制独裁统治:解散责任内阁,刺杀宋教仁,破坏代议共和制,解散了国民党和取消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②维护共和的斗争a.1913年,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掀起二次革命。b.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领导护国运动。c.1917年,孙中山发起恢复民主共和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国会的护法运动。③认识: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崎岖漫长。3.评价:(1)失败说:①依据: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②原因: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③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2)成功说:①性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功绩:★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临时约法》,迈出中国政治从专制到民主的重要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经济工业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得到显着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思想理性化:A.从帝制走向共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从皇权走向民权,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初步形成;C.从神权走向人权,自我意识觉醒。社会生活近代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使国民面貌焕然一新;人的现代化:从三纲五常到自由、平等、博爱;从“臣民”到“国民”。★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1)斗争阶层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等。(2)救亡道路多样性。旧式农民起义、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传播马克思主义。(3)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4)斗争英勇顽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5)大多以失败告终。除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外,其余都以失败告终。(五)北洋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和混战①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②主要军阀势力: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依靠列强军阀割据直系冯国璋、吴佩孚、孙传芳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英美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皖系段祺瑞皖、浙、闵、鲁、陕各省日本奉系张作霖东北三省日本(2)军阀派系之争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因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而失败参加一战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界,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清末民初对选官制度的改革1.晚清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末新政(1901年)时对科举制的改革: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科举制废除: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2.清政府对选官制度的改革(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2)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3)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除旧与立新相结合。②先中央后地方。③学习西方宪政。④保障清朝贵族的利益。⑤具有一定的近代化色彩。(2)评价: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②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③为后世官制改革提供了经验。④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考试制度(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尽管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4.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1)文官考试制度①建立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②报考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③负责机关:政事堂铨叙局④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2)甄别①含义: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察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②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辩证认识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1)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2)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3)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仍存在施行范围小和缺少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等弊端。第二讲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中国民间掀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高潮。2.表现:①民族资本总额增加;②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③由沿海到内地;3.着名实业家:南张北周(张謇.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周学熙.唐山洋灰公司)、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无锡面粉厂)4.意义: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②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912~1919)发展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特点①快:发展速度快②短:时间短暂(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来)③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④弱:与外国资本和封建经济相比,民族资本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代表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实业救国”1.内含:“实业救国”思潮就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实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2.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时期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3.影响:(1)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2)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但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提供条件(劳动力、市场)(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从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不利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地域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均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地位(1)特点: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半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③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④从结构看:民族工业轻重比例失调,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地位和作用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