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1页
九年级语文《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2页
九年级语文《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3页
九年级语文《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4页
九年级语文《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画〈伏尔加纤夫〉》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朱伯雄,著名美术史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后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他还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并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朱伯雄精通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他频繁来往于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担任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论系客座教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通过讲学方式,他不仅向外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带回来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和资料,为史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阅读指导】

1、结构详解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

文章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三个方面的创作背景。一是画坛背景,包括19世纪下半叶起,俄国的美术主流批判现实主义,“巡回画派”的诞生经过,以及该画派与列宾的关系三方面内容。二是画家背景,主要是列宾学画、工作的经历以及《伏尔加纤夫》产生的大致时间。三是社会背景,主要介绍了当时俄国农奴制的废除和残余,以及列宾1869年有一次看到的农奴(纤夫)动物般的悲惨境遇。

第二部分(4-11段),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

第4段概述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和给人的总体感觉。

第5、6段介绍画面最前面一组共四个人物。冈宁:俄罗斯农民长者或者智者的典型,11个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表情温顺,性格坚毅。农民汉子:身材魁梧,赤脚蓬头浓须,性格憨直,衬托冈宁。细长的瘦子:戴帽,吸烟,挺直身子企图省力。伊卡尔:上衣百孔千疮,是个脾气倔强的硬汉子。

第7、8、9段介绍中间一组4个人。少年拉里卡:初加入这个行列,劳动负荷太重,挂着祈求平安的十字架;画家要借此抨击沙皇俄国的奴隶制度,找到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的希望。秃顶老汉:皮肤黝黑,脸色阴沉,受尽风霜之苦。羸弱有病的纤夫:全身虚弱,步履艰难,未来的路程意味着不可预测的厄运。鞑靼人:脸庞青黑,鼻孔朝外,嘴唇较厚。

第10段介绍最后一组三个人。退役军人,流浪的希腊人,走得吃力的最后一个人。

第11段进一步介绍背景和给人的感觉。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作者将画面的11个纤夫分为三组,逐个介绍了他们的衣着、神态、动作、性格和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各有侧重)其中冈宁和拉里卡介绍得最为详细,因为他们一个是“悲剧性主角”,一个寄托着画家揭露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12段),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斯塔索夫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列宾面对现实、表现现实的思想和勇气,深入人民、表现人民的情感以及充分体现民族性的艺术风格。

2、主题详解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3、题目解说

文章标题即是绘画作品的标题,表明介绍的正是《伏尔加纤夫》这部作品。在《伏尔加纤夫》一画中,列宾以俄国最重要的河流——伏尔加河,作为俄国的象征,通过对伏尔加河上11个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特征的纤夫的深入刻画,引导人们去思考俄罗斯的现实和未来。为了更好地展示纤夫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列宾既从生活实际出发,又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采用了画幅较宽的横构图,把众多的人物安置在与伏尔加河几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错落,使画面形成一种有力的节奏。辽阔壮丽的伏尔加河与衣衫褴褛但又显示出雄厚力量的纤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人们对俄罗斯命运的许多思索。

4、特色详解

(1)依次介绍,突出个性

画面共有11个人,怎样介绍既具体清楚又具有整体感?作者采取了分组依次逐个介绍的方法。11个人,分为3组,4+4+3,然后从第一组开始,逐个介绍,使读者既有完整的印象,又对每一个纤夫有具体的了解。对这3组共11个纤夫,文章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去介绍,而是有主有次,有详有略。3组中间,前两组介绍较详,第3组介绍较略;11个纤夫中间,冈宁和拉里卡介绍较详,其他人较略,后三个介绍最略。这样的介绍,既清楚,又突出了画面的重点,符合油画的创作主旨。

介绍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动静”关系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画面是静止的,而人物却是鲜活的;人物呈现在画面的外在的特点比较好介绍,人物内在的性格、气质、情感却难以鉴赏和介绍。本文能够较好地将人物,特别是重要人物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结合起来介绍,透过外在的衣着、动作、表情去表现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例如冈宁,他不仅是走在拉纤队伍最前面的人,更是这个群体的悲剧性主角。文章介绍了他“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丁”,说明他的贫困,这是他拉纤的经济原因;介绍“他的头上画了一块包头的破布”,显示他“古希腊哲学家”的气质,这是他成为“主角”的思想原因;介绍他“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根纤索绷得很紧”,表现他忍受着肉体的痛苦;通过他“那双深陷的眼睛”、突出的前额,显出了他的智慧。人物的这些外在特征,加上他“神父”“唱诗队指挥”的经历,让人想见他此时拉纤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感受到他坚忍的性格和“内在的意志力”,——过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性格都是“领头”人物所必需的。藉此,作者完成了对“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的介绍,读者也仿佛看到了一位拉纤群体灵魂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2)画面介绍和背景介绍兼顾

文章的标题是《油画〈伏尔加纤夫〉》,对画面的介绍是文章的主体,作者用了8个自然段(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介绍油画的具体内容,使我们获得了对画面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从外在特征到内在精神的全面清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样一幅极富盛名的艺术品,对于它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很有必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去赏析,以求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作者在正式介绍油画内容之前,花了3个自然段的篇幅,从绘画艺术、列宾生平和社会现实等三个方面作了背景介绍,这些背景介绍无疑能使我们每位读者对这幅著名油画的主题、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有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思考·探究】

1、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价值?

明确:

油画《伏尔加纤夫》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手法,对沙皇农奴制的深刻批判和对农民的深情关切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对广大读者作普及性的介绍和推荐,让更多的人,包括青少年,了解它,理解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的介绍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周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这幅名画,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2、从这部作品可看出艺术与社会现实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明确:

本文以确凿的实例具体说明,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这种创作理念和鉴赏理念,对于丰富和提高读者,包括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乃至人文素养都是极有益处的。文章在背景介绍部分说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度虽然被废除,但是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的民主解放运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定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揭露和批判这些腐朽和没落的东西,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从这个角度讲,《伏尔加纤夫》时代的产物。文中还说,1869年的一天,列宾在涅瓦河畔亲眼看到“一幕使他吃惊的现象”,即一群动物般的纤夫,正“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他们乞丐样的形象、奴隶般的劳动,让画家“感到震颤”,深切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心”把这一切“画下来”,可见,也是生活的源泉浇灌了《伏尔加纤夫》这朵艺术之花。文章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相关资料】

1、列宾(1844—1930),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画家,“巡回展览画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小镇上的屯垦士兵的家庭里,后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因成绩优异获金质奖章和奖学金,去法国和意大利游学。在出国以前,他就创作了著名的《伏尔加纤夫》。从国外回来后,正式加入巡回画派。他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以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成就最突出。他的风俗画大多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质朴的艺术形式,如他的成名作《伏尔加纤夫》,以俄国革命运动为题材的《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和《意外归来》。他的历史画以刻画人物个性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见长,如《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伊凡》《给土耳其苏丹写信的查布罗什人》。

2、《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幅画完成在他取得公费赴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考察之前(因他的毕业创作、油画《眶鲁的女儿复活》一画而获彼得堡美术学院的金质奖),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19世纪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此画整个创作期间约在1870—1873年间,画幅有131.5×281厘米大,现藏俄罗斯博物馆。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能力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屯垦(

羿年(

汲取(

阻碍(

根深蒂固(

蓬首垢面(

衣衫褴褛(

魁梧(

憨直(

絮叨(

百孔千疮(

)羸弱(

)颧骨(

泪囊(

)鞑靼(

)悲恸(

2、形近字组词

垦(

翌(

)

奥(

震(

恳(

竖(

)

粤(

振(

陷(

羸(

拟(

怆(

谄(

赢(

似(

沧(

3、词语解释

风起云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蓬首垢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褴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憨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羸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一)《艺术断想》自序潘旭澜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近三十篇文章,都是谈艺术问题的。艺术性,艺术技巧,艺术鉴赏,艺术修养这些互相关联的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了。谈到的作品,主要是文学,但往往也说到绘画等其他艺术。

文艺应当是“引导国民的前途的灯光”。它应当帮助人们认识生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激发人们推动历史前进。但也正如鲁迅所说,“万不可忘记它是艺术”。如果只讲思想不要艺术,那么,不但无从满足人民群众正当的要求,也不可能从其特殊功能去净化、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那就必然在实际上取消了文艺。连文艺自身都被取消了,还谈什么它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呢?在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不应忘却的教训。林彪、江青之流大“革”文化“命”的岁月,维纳斯身上印满这伙丑类的蹄痕,大家更是记忆犹新。

在欣赏文艺作品及阅读有关资料时,我总是感到:文学与其他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却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它们之间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今不少伟大作家有广阔深厚的艺术修养,而许多卓越的艺术家则能文善诗。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般说来,我们对“文”与“艺”的联系,注意得很不够,往往“文”归“文”,“艺”归“艺”。专业分工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可太死太绝对。事实上,将“文”与“艺”联系起来,互相沟通,对于创作艺术水平的提高,文艺理论科学性的加强,都很有裨益,而且还可能创造出新的文艺品种。

我国历代大量的诗话、词话、文论等,不少著作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中,往往有一些艺术上的真知灼见。还有很多画论,论述了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的诸问题,其中很有一些精湛深刻的见解。关于其他艺术的记载、论述似乎也不少。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遗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研究、借鉴外国文艺理论和创作中一切好的、有益的东西,不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然而,对于中国历代的文艺论著,需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认为它是“老黄历”,“不管用了”。如果我们能在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有分析有选择地继承这份遗产,对于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都有重大意义。

同其他领域一样,在文艺领域不能不讲辩证法。从大的方面看,文艺的盛衰,思潮的变化,形式的兴替,流派的起落,都是矛盾的表现,只有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加以正确解释。从具体作品来说,它的各个因素都包含着矛盾,都存在着二重性。所以,尊重辩证法,力求用辩证法对待大大小小的艺术问题,是繁荣和发展我们文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4、在空缺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互相滋养

互相渗透

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

B.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

互相滋养

互相渗透

C.互相渗透

互相滋养

互相启发

互相促进

D.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互相滋养

互相发展

5、文中第2段有两句引用,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筛选文中的观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2至5段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化眼光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作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作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注释: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沿西柏林边界构筑的隔离设施,原称“反法西斯防卫墙”,后一般称“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开放柏林墙。1992年,柏林墙被拆除,民主德国解体。

7、“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话中“看”的意思是(

)

A.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B.观察并加以判断

C.访问

D.照料

8、“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对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作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

B.生活与生存的意义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这是对文化的狭义理解

D.狭义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变得空虚与空洞

9、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