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方法_第1页
文言虚词辨析方法_第2页
文言虚词辨析方法_第3页
文言虚词辨析方法_第4页
文言虚词辨析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⑩________

⑪________

⑫________【解析】“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答案】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③代词,译为“其中”④代词,译为“你的”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⑥代词,译为“它的”⑦⑧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⑨代词,译为“它们”(羊)⑩代词,译为“那”⑪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⑫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多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只吃吃,饱饱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对本考点应作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语气词等。《考试说明》明确划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死板的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2.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3.所谓“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就拿文言虚词”以”来说,它有时充当介词,有时充当连词。

从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文言虚词,大纲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3.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这是当前最常用的考查方式。②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这也是主要的考查方式。③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1)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进行考查.

解答此类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对课本上的语言材料加以足够重视,如果没有对课本的熟悉,就无法准确判断出一个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也就是说,首先要对所选课文中的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一个准确的判断。2.将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的虚词,代入原文中,联系上下文特定语境,看是什么意思和用法。3.将两个句子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比对,从而确定答案。(2)选取同一材料的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对其比较异同.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推断语境。虚词用法繁杂多变,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根据文意解题。2.关照全句。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3.分析搭配。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4.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则验证准确。(3)将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解答此种类型的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阅读原文,理解原文的大意,特别是所考查的句子,里边的实词和虚词都要仔细分析,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都要予以落实。2.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解释。3.要将题干中的解释和本文阅读理解中的认识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一、明确解题原则1.要有全局意识、全句意识。解题时,要借助全文辨析虚词,借助语境(上下文)辨析虚词,借助有关注解辨析虚词,借助事理辨析虚词。2.要“以熟带生”。如果能记熟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与之相应的所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就好辨析了。同时还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3.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多作语法(词法、句法)分析。4.结合语境,明辨语气,辨明用法,要符合事理逻辑。二、运用解题技巧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眊maò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的“焉”为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出自《逍遥游》,其中的“焉”为兼词,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的词性不同,用法自然也就不同,题目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数学代入法有时候,考生们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代入法就是一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乃”的意思是“竟然”。在本组另一个句子“辞不许,乃归白母”中“乃”的意思搞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把“竟然”这个意思代入到这个句子中去,看看是不是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如果翻译成“竟然”的话,于情理不通,因此,此处的“乃”翻译为“于是、就”最佳。3.语法切入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文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山重水复”无法选择时,从语法的角度思考,往往会体会到“柳暗花明”的意境。如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但决于狐”,介词“于”和后面的名词“狐”构成介宾短语,“向、对”之意,表对象;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作“在”之意,则表处所,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的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六一居士传》中的一段文字:

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可以知道,宦海的风波使欧阳修辞官归老之心更为急切,他预想“六一”之乐和三个“宜去”,写下了这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选文部分即“三个宜去”,作者以悲凉的口吻自叙“既老且病”,后文却说“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故言“宜去三也”。“以”是“凭借”的意思,那么,依据这个小语境的因果逻辑联系,可以推知“乃”此处应为副词,意思是“却、竟然”。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