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 五石之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郴州市高中部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语文学科第二单元课题名称《五石之瓠》中心发言人执教时间2022年9月一、目标导向式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详案)课题《五石之瓠》时间2022.9.15节次第晚1-2节主备人唐英英来源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课型新课授课对象高二(13)(14)授课教师唐英英单元教材分析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贻”“树”“坚”“说”等重点实词及“而”“以”“之”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人的异同,理解这则寓言蕴涵的哲理。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并学习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高二(十三)班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及点拨法。高二(十四)班主要采用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和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三、初读课文四、精读课文五、研读课文拓展延伸小结随堂测试前面我们通过学习《<老子>四章》,了解到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具体的来说,对于“无用之大用”最好的比喻则莫过于《庄子·逍遥游》中一段庄子与他好友惠子的对话。1.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2.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3.写作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4.解读文题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石shí:现在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此义在古书中读shí)“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1、听朗读,正字音,抓节奏。贻(yí)瓠(hù)石(dàn)呺(xiāo)掊(pǒu)龟(jūn)洴(píng)澼(pì)絖(kuàng)鬻(yù)说(shuì)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自主翻译,初步感知《五石之瓠》文章大意。3、划分层次第一层: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第二层: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第三层: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惠子与“五石之瓠”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结果是什么?定位: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字词:贻:赠送。树:名作动,种植。而:连词,表顺承。实:名作动,收获果实。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为:连词,表原因。掊:击破自举:宾前,即“举自”。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明确:矛盾——葫芦大而无用结果——惠子将葫芦击破庄子是如何评价惠子的做法的?定位: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字词:固:副词,实在,确实。于用大:状后,用大,名词,使用大东西方面。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明确:庄子认为并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惠子不擅长用大的东西。庄子是如何证实对惠子的评价的?最终给惠子的建议是什么?定位: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字词:为:调制。龟手:龟,同“皲”,冻裂手。洴:使动,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絖:同“纩”,丝棉絮。鬻:卖。请:请允许我。说:同“悦”,取悦。难:发难,即发兵侵略。将:率领军队。水:名作状,在水上。一:同样的。或:有的人。请买其方百金:省略介词“以”;状后。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明确:庄子通过给惠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证实了自己对惠子的评价,并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因为用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建议让惠子把葫芦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1、在“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个故事中,惠子和庄子对待“五石之瓠”的做法与宋人和客人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做法,能够看出惠子与宋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庄子与客人又有何异同?明确:(1)惠子用“大瓠”盛水浆、做瓢,都失败了,于是把“大瓠”击破;庄子“感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宋人”“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而“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2)“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功利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2、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明确:(1)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2)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讽刺惠子的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3、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明确:(1)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2)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境界。(3)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4、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明确:(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外界与内心的束缚。(2)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写法赏析①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大瓠之种”的故事,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奇巧有趣,寓意鲜明。这些寓言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读者,成为说理的有力手段。②语言夸张,意境开阔庄子行文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选文中庄子描写“大狐之种”可以“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夸张的语言使文章不拘一格,呈现开阔的意境,正如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③犀利明快的议论,鲜明的情感态度《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为寓言,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判现实的议论,这些议论往往锋芒毕露而又切中肯綮,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情感态度。如选文中针对惠子的狭隘之见,庄子直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直接嘲讽和批评了惠子,认为他见识不通达。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明确: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②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皮肤冻裂C.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难:灾难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裂:分裂;分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A.聚族而谋之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D.则所用之异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死而不亡者寿C.世世以洴澼为事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其未兆易谋D.我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