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_第1页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_第2页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_第3页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_第4页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在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莫扎特〕国际钢琴班上的讲演

杨燕迪

一、引子2006年是全球性的“莫扎特年〞。世界各地的乐人和乐迷,纷纷进行和参加各类活动,隆重纪念莫扎特――这位宏大的音乐家降生于世,已经整整二百五十周年。

这位18世纪的奥地利人〔1756-1791〕,跨越如此巨大的时空,在21世纪的当下,通过其音乐的鸣响,仍旧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这其中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

可以说,这是莫扎特具有“当代性〞的证明。每当他的音乐响起,我们总是感到,这音乐一点也没有“过时〞,而且,这音乐好像根本不会“过时〞,甚至,它好似就是专为我们当代人而作。毋庸置疑,莫扎特的音乐属于“经典〞。而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摆脱了详细时空限制,并能够针对一切时代诉说的精神产品。在这层意义上,一切经典都是当代的,由于经典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命题。

那么,莫扎特的音乐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以什么角度触及了人性的根本,乃至我们觉得他的音乐直接针对我们说话?之所以如此设问,是由于我信任,这种“人文性〞的切入角度,其实应当是倾听音乐和理解音乐的真谛所在。“人文〞一词,近来在汉语世界中消失的频率很高。我自己很喜爱这个与人的生命、人的性灵、人的精神和人的抱负亲密相关的概念。“严厉?音乐〞作为艺术之一,本是“人文〞的一份子,并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人文〞价值。

当然,谈论莫扎特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谈论他的神童经受,他的短暂人生,他的音乐技艺,他的历史境遇,他的文化背景,等等。上世纪八十年月中叶,好莱坞依据英国剧作家谢佛的话剧剧本拍摄了一部很知名的电影?阿马丢乌斯?〔按:此片在国内一般被称为?莫扎特传?〕,通过莫扎特遭作曲家同行萨列里陷害致死的虚构传奇,探讨天才、庸才、嫉妒、荣誉和的简单命题。当然,在这部电影中,莫扎特的人格遭到歪曲和贬损,让很多喜爱莫扎特的音乐家感到不快甚至生气。的确,多少年来,有关莫扎特的话题何止千万。然而,我们今日所谈论的,是一个在我看来应当居于中心的论题――即争论莫扎特音乐的人文性,或者说,从人文价值的角度重新端详莫扎特。我们所关切的是,莫扎特的音乐如何供应了对人性的特殊洞察和独特发觉。

二、误会莫扎特

争论莫扎特的音乐,一个很便利的参照点是将他与贝多芬〔1770-1827〕放在一起比拟。这两位作曲家彼此熟识,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贝多芬特别仰慕莫扎特,而且在很多方面直接继承和开展了莫扎特的艺术。然而,在不少音乐爱好者甚至专业音乐家看来,莫扎特与贝多芬相比,不仅多少显得稚嫩,而且甚至有些简洁。形容莫扎特音乐的辞藻,多半是“高雅、漂亮、明朗、欢快、流畅、动听……〞之类。不难解释为何如此。熟识了贝多芬音乐的肤浅、厚重、悲怆、浓烈――特殊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所谓“英雄性〞――之后,莫扎特的确显得有点“薄弱〞,好似优雅有余,但“冲击力〞缺乏。对于“现代人〞而言,贝多芬的抗争气质和主观精神好似具有更强的感召力。莫扎特的工丽笔法与精致编织,令人联想起的好像更多是“前现代〞的贵族宫廷社会图景――喷香水的假发套,带镶边的银丝袜,行鞠躬礼,跳小步舞。

果真如此吗?

一位以精彩续完马勒第十交响曲残篇著名的英国音乐家戴里克・柯克,在他的重要著作?音乐语言?中,英勇地坦呈自己误会莫扎特音乐的阅历――孩童时代,仅仅感到莫扎特音乐动听动听;到青春时期,开头听出莫扎特美丽而高雅,但并不怎么深刻;直至成年,方才醒悟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是优雅瑰丽,而且其中贯穿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内涵。柯克作为一个深谙音乐理路的“圈内人〞,他这番有关倾听莫扎特三层境界的坦白的确耐人寻味。一个资深行家姑且如此,一般人在一开头“小看〞莫扎特,应当说情有可原。

一般而论,莫扎特很简洁遭到两副“有色眼镜〞的歪曲。一副有色眼镜是“洛可可〞式的――莫扎特被降格为一个轻飘飘的、喜好花饰的宫廷作曲家,他的节制平衡被当作温文尔雅,他的简朴纯洁被视为“孩童般的天真〞。另一幅有色眼镜那么是“浪漫主义〞式的――在听惯了规模宏大、结构简单、音响浑厚的浪漫主义交响洪流后,莫扎特的音乐好像过于“清谈〞,让人觉得“不太过瘾〞。直至今日,我们的听觉习惯其实受19世纪后半喜好“高〞、“大〞、“强〞的趣味影响仍旧很深。在这种听觉惯势中,贝多芬明显更具优势,而莫扎特那么处于不利地位。

三、浅层理解:流畅性和唱歌性应当成认,莫扎特遭到误会,其中存在某种必定。其音乐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这明显源自他天生对音乐有如神助的亲和感。众所周知,他是古往今来最不行思议的神童。关于他在乐器演奏上的无师自通,以及他6岁作曲、9岁谱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惊人的传奇,常人往往津津乐道。但从艺术角度〔而不是杂技角度〕看,莫扎特最令人赞美之处,并不是他的实际操作技艺,而是他的综合心智才能。音乐俨然是他的自然母语,他随心所欲地兼容并蓄,各路流派、各家风范,全都不在话下,照单全收。但奇异地是,尽管风格元素繁杂,但在莫扎特的笔下,思路淤积或生硬笨拙的状况却从未发生。这种随便自如、信手拈来的柔韧特性,使莫扎特明显区分于他的前辈,如海顿――海顿的音乐总是出其不意,令人惊异;也使莫扎特有别于他的后代,如贝多芬――贝多芬的音乐经常并不“顺耳〞,恰恰要通过困难的挣扎到达崇高。

例如很多琴童都弹过的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末乐章。这是一个明显带有剧烈意大利南国风味的吵闹场景。喜剧的开场、街头的小调、小丑的调侃、响亮的号角、灵活的走句,以及突如其来的阴郁深思――这些好像互不相干的杂乱图景,经莫扎特妙手调理,竟然像水到渠成般自然流畅,着实让人匪夷所思。事实上,查找莫扎特音乐流畅性的证据,确乎“得来全不费功夫〞,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从他一开头写作音乐就是如此,始终贯穿到他生命的最终。

与这种音乐进行的流畅性紧密相关,并且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这种流畅感的是,莫扎特音乐中那种无人望其项背的唱歌性。唱歌,那是人声赐给音乐的无价之宝,看似平常,其实宝贵。古往今来,多少作曲家都盼望音乐中布满唱歌、布满旋律。莫扎特也不在例外。但特殊的是,唱歌性在莫扎特手中,获得了某种精神性的升华,平添了天籁般的暖和与甘美。在全部德奥籍大作曲家中,他最熟识意大利式的旋律表达,一辈子不脱离人声的写作,歌剧是他用力最深的体裁领域,自然的唱歌于是成为他的音乐本能。进而,他将这种原本内置于肉身的人声唱歌全面移植到乐器上,从而使无词的器乐变成了脱离肉身的纯粹唱歌,音域更加宽广,变化更加自如,表达更加丰富。倾听一下并不特别知名的?木管小夜曲?K.361的第三乐章,当双簧管的主旋律在其他姊妹木管的分散下,在一个甜蜜的高音上飘然降落时,我们会恍惚觉得,这音乐真是“天女下凡〞这个奇妙成语的声音转译。再看看他著名的?单簧管五重奏?K.581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单簧管上如泣如诉的旋律走句,令人不行思议的曲折动听,这种只能出自莫扎特笔下的器乐唱歌,“不是人声,但胜似人声〞。

四、中层理解:举重假设轻的形式创意然而,“流畅性〞与“唱歌性〞仅是莫扎特艺术的迷人外表,并不是最深的内核。很多人就此误以为莫扎特创作时从来不假思考,无需理性关心,因而也就谈不上高远和深邃。自负的瓦格纳曾以轻视的口吻说,莫扎特一辈子不脱稚气,与艺术的宏大使命无缘。殊不知,以这样的角度熟识莫扎特,莫扎特艺术中那种貌似浑然天成、其实内藏“机关〞的神奇,就在无意间被遮挡???。

熟识莫扎特的懂行鉴赏家,会赞扬莫扎特的成熟作品,结构严整而不落于拘谨,乐思充盈而不流于泛滥,条理明晰而不囿于常规。尤其是莫扎特在维也纳度过的生命最终十年〔1781―1791〕,他摆脱早期的外在华美,渐渐获得了创作技术和心理体验的双重成熟。早年的神童成长为一个才智的。这个神奇而内在的精神成长过程,实际上是莫扎特生平中最值得后人玩味的东西。古往今来,多少艺术界的神童没能摆脱早年的外表光环,心智开展至青年时代就停滞不前,最终落得平平凡庸,碌碌无为。而莫扎特却在保存他全部少年天才的前提下,又将这些天才的种子不断锤炼,不断提纯,从而在艺术上一路攀升,到达了炉火纯青的自由、完善境地。

例如,莫扎特器乐作品中被公认最有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在他全部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中,除了早期八首习作之外,从?第九钢琴协奏曲?K.271开头,随后的钢琴协奏曲几乎部部是“精品〞,其中有近十部属于无与伦比的“极品〞乃至“神品〞之列。如此的高质量兼高产量,这是先天禀赋、后天阅历、时代条件和环境气氛合力协作的结果。在这些令专家和乐迷同时感到心满足足、真正具备“雅俗共赏〞性质的典范之作中,莫扎特到达了罕有的创新与继承、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独奏与乐队、颜色与结构、以及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全面平衡。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这种体裁的巅峰,后人几乎无法超越,即便是贝多芬也仅仅是在规模上超出。仅提一个技术要点,比方木管乐器与独奏家之间的对答和交织,后来没有任何人到达过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那样多变、精妙、自如与丰富的境地。

令人惊异的是,全部上述的形式创意和结构平衡,在莫扎特的手下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一切好像都是自然天成,顺势而就。甚至是“复对位〞的超群手法与半音和声的简单效果,在莫扎特的笔下,也总是呈现出“举重假设轻〞般的洁净和透亮?????。有人误以为那只是信笔所致,其实是莫扎特将全部的计算加工和巧技运筹都隐蔽了起来。在这一方面,莫扎特明显比贝多芬技高一筹〔当然,两人的审美旨趣原来就有质的不同〕。贝多芬在诸如?庄重弥撒曲?和?大赋格?等作品中,为了自己的崇高理念,置表演者和听众于不顾,音乐于是在困涩中困难前行;而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末乐章,那么以纯熟的超群技艺,自信而大气地展现着让人耳目不暇的对位编织。再领教一下?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K.459末乐章所呈现出的智力凯旋〔纯粹喜歌剧的嬉闹与严厉?赋格式复调的奇异结合〕,我们就会明白,莫扎特音乐中存在着多么精深周密、但却藏而不露的艺术匠心。

五、莫扎特音乐的深层人文向度之一:简单与多维品尝出莫扎特的音乐在流畅动听的背后,还有深厚的形式造诣与超群的写作技艺,理解莫扎特也就提升了一个层次。从某种角度看,莫扎特音乐的自如唱歌直接针对我们的听觉感官需要,而他的形式创意与奇妙构思那么满足了我们头脑的理性奇怪???。但是,通过这两个层面体认莫扎特的音乐,是否已经足够?除了感性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我们对音乐乃至对艺术,好像还有更多的要求――我们盼望,通过音乐,应当要有心灵的感悟,要对人性与世界有更深的参透。莫扎特的音乐,当然不在例外。

于是,我们需要向更深的层面开掘,去触及莫扎特音乐的真正核心――它的人性内涵和人文向度。

当然,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晰的话题。但不妨分两个方面来分析莫扎特音乐的人文向度,虽然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我认为,莫扎特音乐的第一个深层人文向度是性格的简单性和心情的多维性。从上文的争论中,大家或许已经熟识到,莫扎特成熟时期的音乐绝不能用“简洁〞或“欢快〞来形容。恰恰相反,莫扎特的音乐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简单与多维的性格特征。这里的所谓简单与多维,并不是指莫扎特音乐的结构思维和写作技巧,而是指莫扎特音乐的心理感觉和性格内涵。莫扎特音乐的谱面文本大多极为简洁明白,但这些看上去特别“简洁〞的音符,一旦被真正懂行的表演家细心演绎,往往就会带有丰富、多变而意味深长的表情特质。宏大的德国钢琴家施纳贝尔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对孩童太简洁,对音乐家太困难。〞这句特别著名的悖论反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莫扎特的音乐颜色以灰色为主,虽然偏亮,但阴影时常消失,层次变化极多。这其实正代表了他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态度:世态炎凉,冷暖自知,但也无需苛求,不妨坦然面对。

在他后期的器乐乐章或歌剧唱段中,我们可以听到频繁的大小调颜色交替、敏感的半音和声变化和丰富的内声部进行,音乐表现的情感和心理维度由此布满了难以言传的简单性和敏感性。一支看似光明的旋律音调,只在瞬间就可能被一个小和弦引向悲情的方向,谁知作曲家笔锋一转,很快又把听众拉回到欢快之中,但这里的欢快已不再“单纯〞,而是有些异样,带了一丝灰暗。像?降B大调其次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的第一乐章这样的音乐,我们甚至都很难判定,音乐究竟是大调还是小调,心情究竟是抚慰还是悲愁,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两者无法别离??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末乐章的副部主题,明明是晴空万里的伸展旋律,但内声部突然消失一段不祥的半音下行,我们的心,也立刻随之黯然。但是,不要紧,就只是一会儿,阴影很快就会过去――这就是莫扎特的音乐,它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甜酸苦辣,百味其中,但绝不是贝多芬式的大喜大悲。在西方的莫扎特争论中,人们经常用“ambiguity〞〔不确定性〕一词来定义莫扎特音乐的心理性格。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不确定,那是由于人类的日常语言根本不能精确地描述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感受。而莫扎特的音乐恰恰用精确的音乐塑造,捕获到了我们生命中那些无法言状的喜中有悲的心理境况,以及那些无法命名的泪中带笑的情感状态。

六、莫扎特音乐的深层人文向度之二:包涵与超越更进一步,莫扎特的其次个深层人文向度,是他音乐中对人性幅度的宽广包涵性和观看人性所独有的超越角度。而这个方面的最正确例证,非他的歌剧创作莫属。正是在歌剧领域中,莫扎特显示了远比贝多芬更为宽广和全面的包涵性。莫扎特享有古往今来最宏大的音乐戏剧家的美誉,其缘由在于,他不但能以“入乎其中〞的怜悯心态体察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人世的悲欢离合,而且还能以“出乎其外〞的超越眼光洞穿人情世故的内在品质。因此,莫扎特歌剧人物的音乐塑造,除了“栩栩如生〞的生动感之外,还具有令人回味的温情感、反讽性乃至一丝淡淡的嘲弄意味。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在音乐中表达人物日常生活、表达人类世俗情感的力量就有些捉襟见肘。贝多芬只擅长表达升华性的情感,只对人类最严厉?、最重大、最肤浅的心理领域发生爱好。他一生只写过一部令他禅思竭虑的歌剧?费岱里奥?。当他在其中必需面对很多世俗的场景和喜剧的因素时,他的手脚就不免显得粗大笨拙。然而,对于莫扎特,描写人世百态,刻画市井人物,那是他最胜任开心的事情。好像全部的人物都生活在他一个人身上,或者说他有力量化为一切不同的人物。无论是年少怀春的凯鲁比诺,还是聪慧到有点自负的男仆费加罗,无论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唐乔凡尼,还是卑微而不起眼的捕鸟人帕帕盖诺,莫扎特都能用包涵而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假如说贝多芬的音乐往往给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俯瞰人生,那么莫扎特的歌剧是更多以平视乃至全方位的视角洞察和透视人物。

不仅如此。莫扎特的歌剧除了描绘具有宽阔社会幅度的人物群像之外,还供应了某种秘而不宣的人生哲学与豁达超越的生命态度。在风俗喜剧?费加罗的婚姻?中,莫扎特嘲弄了社会等级的荒唐和人性的顽皮,但他通过伯爵夫人的高洁音调,引导着众人摆脱庸俗的日常吵闹,在这个谈不上完善的人世中,让我们“听〞到人心向善的可能性。?唐乔凡尼?塑造了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个人英雄,虽然他最终遭到报应,但是他的个人魅力和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却给后人留下不行磨灭的深刻印象。?女人心?深刻质疑人类感情的牢靠性,但在挖苦时又带着无奈的理解和微妙的怜悯。而在集莫扎特音乐风格之大成的?魔笛?中,全部人物,无论地位尊卑和智力高低,都有可能获得才智和美德,并企及人性的觉醒――这种博爱和公平的启蒙精神不仅反映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中,而且也用音乐的风格和语言予以直接呈现。在这些莫扎特的优秀歌剧中,我们看到了如此丰富而多彩的人生图画,但使全部这一切染上特殊颜色的,是莫扎特音乐中所显露出来的那种包涵一切、理解一切而又超越一切的客观怜悯心态。

七、尾声:莫扎特的多维时间性

或许,莫扎特音乐中的性格简单性和情感包涵性,使莫扎特与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关联,由于每个时代都能在莫扎特身上找到所需要的元素。但是,莫扎特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