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问,提高产蛋率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答案】A2、自然水域比封闭式鱼塘更适合家鱼产卵,其原因是具有较强的水流刺激,其过程垂体分泌的激素是()。A.性激素B.孕激素C.促性激素D.促肾上腺激素【答案】C3、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B.估算某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C.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则实际调查数据会偏小D.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答案】D4、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较多的现代生物技术,以及最新的生物科学研究成果,这符合教材内容选择要()的思想。A.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B.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C.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D.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C5、下列有关脂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时还能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只存在于动物的体内,而植物细胞中没有C.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性激素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答案】B6、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属于()A.演示实验B.验证性实验C.探究性实验D.课外实验【答案】B7、人体反射的结构基础是()。A.感受器B.效应器C.神经元D.反射弧【答案】D8、水稻根细胞中一般不存在的细胞器是()。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线粒体D.叶绿体【答案】D9、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O2B.只要提供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答案】D10、“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常规育种分别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此类提问属于哪一种提问类型?()A.理解型B.分析型C.评价型D.综合型【答案】C11、下列关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双受精是指两个极核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B.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细胞,顶细胞在上,基细胞在下C.玉米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组成D.胚芽是由顶细胞发育而来的【答案】D1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这种理论主张的学习方式是()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意义学习D.多元学习【答案】A13、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B.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减退C.艾滋病毒主要通过唾液、食物传播D.“鸡尾酒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有效方法之一【答案】C14、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包括()。多选A.参加奥数学习B.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C.学会思考D.学会学习的规则和方法【答案】B15、下列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是()。A.21-三体综合征B.猫叫综合征C.特纳氏综合征D.苯丙酮尿症【答案】D16、下列属于固醇类物质的是()。A.维生素B.胆固醇C.磷脂D.维生素【答案】B17、从教师工作的职责和特点出发,运用教学语言不需遵循的原则是()。A.科学性和学科性B.针对性和生动性C.多样性和强化性D.简明性和启发性【答案】C1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D19、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A.有大量薄壁细胞存在B.没有韧皮部C.没有形成层D.没有木质部【答案】C20、同一草原上的羊与牛,狼与羊,人体中的蛔虫与人,双歧杆菌与人,这四种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答案】A21、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⑤⑥【答案】D2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答案】C23、某教师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简述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树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造福社会的决心”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A.了解、领悟B.了解、反应C.理解、反应D.理解、领悟【答案】A24、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子叶的颜色和种皮的颜色B.马的长毛和短毛C.猫的蓝眼和果蝇的红眼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答案】B25、洋葱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剪取洋葱根尖2~3cm制作装片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材料C.观察叶绿体实验.不能选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细胞做材料D.观察DNA.RNA的分布实验.可选洋葱内表皮细胞做材料【答案】A26、教师以预先设定好的、期待的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达到程度的评价称为()A.配置性评价B.效标参照评价C.常模参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B27、用生长素除去水稻田中的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答案】D28、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A.吞噬B.易化扩散C.同向协同转运D.逆向协同转运【答案】C29、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多选A.复诵B.无意识记C.组织D.机械加工【答案】A3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为镰刀型,镰刀型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产生该病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该病患者多肽链上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C.该病不会传给下一代D.该病患者红细胞为镰刀状,易破裂【答案】C31、下列关于生殖细胞的发生和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卵子是从动物的初情期开始,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B.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C.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D.获能的精子刺激卵细胞膜发生变化,能够阻止其他精子进入卵内【答案】A3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同伴间互助互利,及小组成员间资源共享,同伴问互相支持和鼓励的重要性。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实验中,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时的以下安排不合理的是()。A.将学习成绩相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组B.指导学生合理分工,组内成员间分担不同的角色C.给每个小组布置具有相互依赖性的任务目标D.在分发资料时,只给每个学生部分资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料【答案】A3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体液-免疫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34、某脑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能看书看报。此病人受损的是大脑皮层的()。A.运动语言中枢B.听觉语言中枢C.视觉语言中枢D.感觉语言中枢【答案】A35、在生物教学中,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原物大小限制的直观手段是()。A.活的生物B.离体器官C.标本D.模型【答案】D36、神经元的组成包括()多选A.感受器B.轴突C.细胞体D.胶质细胞【答案】B37、下列生物中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A.①⑤⑥B.②③⑥C.①②③D.②③④⑤【答案】D38、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答案】D39、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民间常利用酵母菌将豆腐制作成腐乳B.需借助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克隆牛C.生产香蕉脱毒苗的原理是基因工程D.单倍体育种过程不涉及脱分化和再分化【答案】B4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41、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答案】C42、如果将某一正常细胞的细胞核除去,则该“去核细胞”将会()。A.停止生长B.变成肿瘤细胞C.继续生长和分裂D.变成具有全能性的细胞【答案】A43、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再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红细胞B.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神经元,再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神经元C.氧分子在肺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在组织处又以自由扩散方式出红细胞D.胰岛素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又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靶细胞传递信息【答案】D44、下列关于传染病流行环节及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都是抗原B.计划免疫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是因为采取了控制传染源措施C.传染病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D.预防天花的方法是“种痘”,这种方法是非特异性免疫【答案】C4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B.必修包括“1.分子与细胞”“2.遗传与进化”和“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C.必修选择的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必须按顺序讲授D.选修是为了满足学生需要【答案】C46、同一草原上的羊与牛,狼与羊,人体中的蛔虫与人,双歧杆菌与人,这四种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答案】A47、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答案】B4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营养B.初级精母细胞、神经细胞都能观察到染色体,且细胞核均具有全能性C.人体细胞内形成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植物根尖细胞中既能发生转录又能进行翻译的结构为线粒体【答案】D49、拟南芥是倍休十字花科植物(2n=10)是如没有性染色体,拟南芥基因租测呼需要测定拟南芥的染色体数目是()。A.4B.5C.6D.10【答案】B50、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卵裂期胚胎汇总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答案】D大题(共10题)一、回答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问题:(1)1903年,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关系,通过方法得出的推论是。(2)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44年艾弗里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3)1953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答案】(1)平行;类比推理;基因在染色体上(2)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直接地观察其作用(3)规则的双螺旋二、材料:种子的萌发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种子萌发的资料,或者向家长了解“春种”时农民要做的事。上课时,在复习种子的结构后,教师请学生谈谈“春种”时农民要做些什么,并请学生把在家萌发的种子拿出来展示。教师发现有个别组没能拿出成果.让他们谈一谈原因,有个别组说他们在做实验时水放少了,有个别组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组的实验成功了,而有些失败了,使学生意识到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大多数学生猜测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光照、肥料、土壤等。教师选择“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法.播放一段种子萌发多组对照实验录像,给予学生提示。然后请各组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其他条件的实验方案。课后执行实验方案。问题:(1)本实验属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简述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8分)(2)作为一名教师,在这种学习活动实施阶段应做些什么工作(12分)【答案】(1)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教师在活动实施阶段应做到:①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②要做一些技术的指导;③注意学习时空的开放;④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要十分清楚和警惕。三、回答问题:(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人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6分)(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9分)【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2)B;浆;记忆;特异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的有关内容。(1)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人体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人体内的全套基因,但是其各个细胞的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2)抗体的产生属于体液免疫,此过程中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快速、大量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要求是:要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介绍,最后提出了免疫学的应用。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并对于教材第一部分“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构思一系列问题串。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活动环节。【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问的合作交流,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高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进一步确定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免疫系统组成环节教学:定标自学,讨论互评。让学生自学教材P35—36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②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③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④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⑤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讨论结果。⑥教师分别进行点评,最后总结出该部分内容。设问:甲型H1N1病毒轻易就可以侵入你的机体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提示:不能,因为人体有三道防线。五、春季浮游藻类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以硅藻为主的群落,而后转为以绿藻为主的群落,继而转为以蓝藻为优势种的群落。问: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上述藻类属于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6分)②进入春季后,湖泊中各种藻类种群环境容纳量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理由是___(6分)③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春季升温过程提前,而光照尚未增强,研究表明,蓝藻更适应这种高温低光照的新环境,由此推测,气候变暖对湖泊中蓝藻成为优势种的时间将___(填*提前"或“推迟”或“不变"。(3分)【答案】六、《传染病及其预防》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介绍的是传染病的定义、流行基本环节以及预防措施。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2)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解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3)列举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4)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白喉、伤寒等;列举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等。本节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根据材料:(1)设计本节课的导入。(15分)(2)简述导入的结构。(15分)【答案】(1)“传染病”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字眼,说到传染病人们就会想到生病,想到甲型流感、艾滋病等,这种心里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由忧到爱的情境:播放歌曲《爱在天地间》。歌中唱到:“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彼此间我们也许不曾相识,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这份情希望了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感人肺腑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其中时,顺势导人:“你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吗歌曲创作于2003年,这一年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抗击SARS病毒带来的非典型肺炎,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人类在和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战胜病魔,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它,掌控它!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天这节为捍卫自己的健康、民族的健康而展开的学习中来,好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2)导入的结构:引起注意一激起动机一组织指引一建立联系。①引起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当学生“专心”于导入活动时,才能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激起动机。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些了解,但知之不多,因此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滋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可提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的社会意义,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听课学习的坚毅精神③组织指引。导入要给学生指明任务,安排学习进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要提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法,例如,说明本节课是先要使问题具体化,接着做实验,再共同归纳、订正.最后结合新问题进行练习、运用。使学生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完成教学目标。④建立联系。导人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的结合,就能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设计提问问题,学生逐步解答.随着答题的深入,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了联系,从而引出新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概括描述和启发之后,讲新课。七、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从身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评价和修改。(10分)(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10分)【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②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⑧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④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八、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A,其原因是____。(3分)(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__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___。(6分)(3)若要检测基因A是否翻译出蛋白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___(选填“蛋白A的基因”或“蛋白A的抗体”)。(3分)(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___。(3分)【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A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A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蛋白A的抗体(4)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A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A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的方法,蛋白质A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A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等人曾经在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发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片段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九、材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