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_第1页
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_第2页
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_第3页
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_第4页
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2001年真题解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气候、雨量、光照、地理位置等的不同,或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不断投入同样多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不同产量或收益而产生的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决定产品价格的劣等地的被使用与优等地之间产生的差额。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在客观上是由于对土地的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所引起的。级差地租I,是以不同地块的肥力和位置的差别为条件;而级差地租Ⅱ,除了这种差别外,还以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为条件。与级差地租I不同,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Ⅱ,并不立即全部转化为租金流人土地所有者手中。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产生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其主要形式有: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第二,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相结合的企业。第三,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其实质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作用有:1.从对生产的促进方面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些矛盾和不足,促进了社会生产新一轮较快的发展。但其不利的是:国家垄断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的财力主要来自税收。巨额的税负最终会落到劳动人民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减少他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痼疾——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是币值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源泉之一。此外,国有经济还长期存在着官商作风、管理不善、效率较低、亏损严重、等问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3.等收益线(lsorevenueline):指两种产品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组合的销售收入总额相等的一条直线,即在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虽然表示了两种产品有各种不同组合,但其销售收入总额相等。如图所示,横轴、纵轴分别代表A,B两种产品的产量。假定这A,B产品价格分别为PA,PB,两种产品组合的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把既定的全部资源都生产A产品为OA1,则销售收入为OA1×PA;二是把既定的全部资源都生产B产品为OB1,则销售收入为OB1×PB。因为按照假定,两种产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销售收入相等,所以:OA1×PA=OB1×PB。在此情况下,连接A1,B1形成的一条直线A1B1便等收益曲线。4.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说明: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l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l。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此图再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二、简述题(1、2题每题10分,3、4、5题每题8分,共44分)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或者说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过程,所以,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化为维护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的说,包括:劳动力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2)劳动力再生产,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一代一代不断更替的过程。通常讲的劳动力再生产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的恢复和更新;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再生产。这里指的是后一种情况。为了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必须给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之外,还能供养家庭,繁衍后代,把子女培养成合乎生产需要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再生产受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支配。具有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劳动力再生产则具有劳动力数量有计划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特点。劳动力再生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相适应,也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技术条件的制约。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主要在于劳动力的数量,而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主要在于劳动力的质量。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①劳动种类发生了变化,致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图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有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这样在生产过程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家合资。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劳动的分离,实际上也就要求我们把创造机制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拓展。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与原来不同的条件,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的进一步培训。②价值领域的拓展,也改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价值式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存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业已更快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样,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③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劳动者知识的创新和积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投资以开发人们的智力,才能为社会提供新的合乎要求的劳动力。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要比物质资料再生产周期长,因此制订劳动力再生产计划时,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观点,这是促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2.怎样理解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须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答:(1)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理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需要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可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分析。①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便逐渐扩大,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尽管所需雇佣的工人绝对量可能会减少,也可能会增加。②再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由于某些因素会导致雇佣工人的总数增加。例如,随着各种先进机器的广泛使用,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简化厂操作,便于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及非技术熟练工人;竞争和两极分化会使大批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甚至一些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总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就业及某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会加大劳动力的实际供给。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但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社会上绝对多余的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要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同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这是因为: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因此,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须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3.简述效用最大化原则。答:就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购买选择而言,消费者的均衡指在商品现行价格和不变的消费者收入的条件下,消费者不愿意再变动购买量。我们已经假定消费者的行为目标是求得效用的最大化,或求得最大的满足。消费者的均衡建立在这一假定基础之上。消费者如何才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呢?要想获得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必须按照下列原则调整自己的购买量:在既定的收入与商品价格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分配他在各种商品上支出的原则是使得他花费在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获得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这一条件可以表示为①其中表示任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表示任一种商品的价格。若消费者所购买的是两种商品,则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②②式的均衡条件也可以表示为③③式左端为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右端为市场的客观评价。要达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必须使自己的主观评价与市场的客观评价相一致。4.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是什么?答:①从交换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②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的要素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因此,就所有的产品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③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优效率的经济。5.什么是凯恩斯革命?答:如果说1929~1933年大危机是对当时微观经济学的挑战的话,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而《货币通论》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从而在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凯恩斯革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凯恩斯之后,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身存在的种种“空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裂变中整合。凯恩斯主义内部发生的冲突、裂变、整合是凯恩斯主义得以发展、充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例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是深远的。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怎样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答:我们应该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问题,即不仅要看到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可能性,还要看到这种结合的条件性、历史性,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的调节机制,它是通过激发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调节的,它既刺激着人们通过合理手段去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也刺激着人们通过各种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手段追求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利益。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损益型的调节机制,是通过市场主体有的得益、赢利而致富及有的亏损、失利而贫穷的机制来调节的。它所强调的平等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是通过牺牲结果上的平等来获得效益和效率的。因此,它会不断扩大人们之间在拥有财富上的差距,造成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社会集团之间的两极分化。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在部分资源被浪费、被牺牲的社会成本基础上实现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自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双重性的。它在把人从各种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同时,使人的这种独立性深深陷入到对物的依赖之中。人的价值要通过商品、货币、物的价值表现出来,还会严重地损害和扭曲人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上述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价值追求相矛盾的。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手段并不是完全绝对地被动和受人摆布的,它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整个社会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会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影响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一旦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就会以一种不随当事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实际上,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问题中就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我们遇到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之间的关系;在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遇到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我们还只能说在思想上理论上初步认识到了,在实践上也做出了初步成功的尝试,至于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长期的创造性探索和努力。我们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要历史地位,既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否定我们今天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不能用我们今天的实践和理论去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从人类的未来发展前景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终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永恒论、万岁论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符合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在20世纪的演变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如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等全球问题都呼唤着人类在全球范围内有计划地调节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呼唤着经济和社会更加协调地发展。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画图说明资源的最佳配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研)答: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解决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成本降为最低的问题,或者是在成本已定的情况下,如何求得最大产出的问题。总之,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产出,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果说生产等产量线规定了各种产出水平的主观条件,那么,等成本线则规定了某厂商可能达到某一产出水平的客观条件。因此,要确定资源最充分利用的条件和界限,就需要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起来考察。现分两种情况来分析:第一种情况: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一定的产出水平?现用图1来分析。图1中有一条等产量曲线I,我们假定它不变化。横轴表示投入L的数量,纵轴表示投入C的数量,ClL1,C2L2,C3L3为已知投入价格条件下所任选的三条等成本线。我们的目的是要选择以最低的成本去达到产出由I等产量线所表示的生产水平,即为了满足I线表示的产出水平所需要的两个投入组合,应该选择哪一条等成本线,才是最低的成本呢?很明显,选择C2L2这条等成本线最合适。因为这条线与I等产量线相切,因而以这条线所表示的成本量既能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