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_第1页
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_第2页
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_第3页
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_第4页
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2019-XXX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

试卷

一、挑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6分)

1.20XX年3月某日晴朗的夜晚,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似“眼睛”与弯月构成一张“笑脸”,只是在大都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天文爱好者看到的是两幅大为别同的画面。读图回答(1)~(2)题。

(1)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的缘故是()

A.金星距离地球较火星近

B.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较火星小

C.金星距离太阳较火星远

D.金星得到的月球光亮较火星多

(2)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天文爱好者只看到“金星伴月”,看别到火星的要紧缘故是()

A.云量多

B.建造高

C.灯光强

D.气温高

【答案】

A

C

【考点】

宇宙探测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解析】

太阳系行星离太阳远近的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其轨道位于地球与水星之间。它是夜空中最为璀璨的行星,也是夜空中除月亮外最为璀璨的天体。在天文上,金星伴月往往指的算是金星合月事件,当发生合事件时,往往是两个天体在二维夜空中看起来比较接近的时间,所以可称为互伴现象。

【解答】

由于金星距离地球较火星近,因此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

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灯光强,火星的亮度较暗,掩盖在灯光下,而金星亮度较亮,故天文爱好者只看到”“金星伴月现象。

2.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其著作《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如图为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在中愈骤,腔中石耸突而激端,或为横槛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此段文字描述的河流位于()

A.横断山区

B.雁荡山区

C.秦岭山脉

D.长江三峡

(2)徐霞客旅行考察区域涵盖了()

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B.湿润区、半湿润区

C.外流区、内流区

D.农耕区、牧区

【答案】

A

B

【考点】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解析】

横断山区在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大雪山、云岭、怒山等南北向的山脉平行罗列,

横断东西交通,总称横断山脉。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落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

东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解答】

徐霞客游历到云南洱海时,对水流湍急的普陀崆峡谷情有独钟,一连用了九个”或“,

来表达自个儿对深峡悬崖的惊叹与赞叹。

依照图形,从徐霞客旅行路线能够看出其跨越了秦岭淮河线,涵盖湿润区、半湿润区。

3.如图为某游客于20XX年6月22日在北京西部郊区(约40°N)某尤伏发电产业园区

一角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

A.正南方向

B.正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2)为保持充脚的光照,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与地平线的夹角)最接近()

A.17°

B.27°

C.63°

D.50°

【答案】

C

A

【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为了最大限度同意太阳光照,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

依照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计算出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

【解答】

读图可知,太阳能集热板朝向正南,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东南方向。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的纬度为40°N,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3°,为保持充脚的光照,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与地平线的夹角)最接近17°。

4.如图中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岩石分不是()

A.变质岩沉积岩

B.侵入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

D.沉积岩喷出岩

(2)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

A.E﹣变质作用

B.F﹣岩浆活动

C.G﹣地壳运动

D.H一固结成岩

【答案】

D

D

【考点】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解析】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差不多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具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由图可知E是由岩浆形成侵入岩的过程,应该是冷却凝固作用;F是由侵入岩上升到地表的过程,别是岩浆活动;G是由侵入岩形成变质岩的过程,应该是变质作用;H是水体及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地质作用,即固结成岩。

【解答】

由题中图能够看出,甲岩石是由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故甲岩石为沉积岩;乙岩石是通过地下岩浆喷出地面而形成,故乙岩石为喷出岩。

A、E﹣冷却凝固,故别符合题意;

B、F﹣地壳运动,故别符合题意;

C、G﹣变质作用,故别符合题意;

D、H﹣固结成岩,故正确。

5.20XX年初,北美东北部遭受严峻的基风雪突击,并伴有大面积冻害。如图为“2018

年1月5日某时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浮现低温冻害天气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甲地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A.B.C.D.

【答案】

D

B

【考点】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挪移形成的锋称为冷锋。冷锋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它能够活

动于中国各地。但由于冷锋和高空槽的配置,挪移快慢等别同,冷锋附近云和落水的

分布也有明显的差不,有的要紧浮现在锋后;有的则要紧浮现在锋前。

冷锋过境时容易浮现阴天、下雨、刮风、落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

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因此气温湿度骤落,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

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冷锋因挪移速度快,强度大,历时短。

【解答】

读题能够看出,丁地位于冷锋的锋后,冷空气操纵,气温低,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天气。由题中图能够看出,甲地将要记忆冷锋过境,气温下落,冷锋处于低压槽中,故气压

先下落后上升,B选项正确。

6.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①中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B

B

【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挪移

【解析】

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北风,南半球

低纬信风为东南风,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北半球中纬

西风为西南风,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北风。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解答】

由题中图能够看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是西南风,结合题中图可知,②是西南风。

读图可知,图①中的气压带在回归线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7.如图是我国某近海海面上受气旋妨碍浮现的“龙吸水”现象,读图回答题。形成该现

象的天气系统,其气流运动方向为()

A.逆时针辐合上升

B.顺时针辐合上升

C.逆时针辐散下沉

D.顺时针辐散下沉

【答案】

A

【考点】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

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垂直方向上,气旋气流以上升为主,气流

上升,水汽容易冷却成云致雨,所以气旋操纵多阴雨天气;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别

同位置,风向别同,如北半球,气旋的北部为东北风、南部为西南风、东部为东南风、西部为西北风。

【解答】

由题中材料可知,“龙吸水”现象是受气旋妨碍浮现,位于我国附近,也算是北半球,

可知其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合上升。

8.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要紧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向歪东侧大

B.背歪东侧小

C.向歪西侧大

D.背歪西侧小

【答案】

C

【考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缘故和地质构造

【解析】

中心新,两侧老,故为向歪;对比图中河谷两侧T1、T2的高度,可推断西侧阶地高,故西侧上升幅度大。

【解答】

对比图例将三种岩石降实到图中,中心向外依次是①②③;材料信息“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中心新,两侧老,故为向歪;对比图中河谷两侧T1、T2的高度,可推断西侧阶地高,故西侧上升幅度大。

9.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咨询题,抑制全球变暖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进展。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人类妨碍大气中CO?含量的要紧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地表碳循环的要紧作用是()

A.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

D.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

B

D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妨碍

【解析】

(1)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

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汲取性,能强烈汲取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别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要紧表如今绿XXX植物从大气中汲取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

(1)由题中图能够看出,人类妨碍大气中CO?含量增多的要紧环节是②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到空气中。

故选B。

(2)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是由于大气中的臭氧汲取紫外线所致,与地表碳循环无关,A错;

地表碳循环属于自然过程,假如别是人类过度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过多,整个地表碳循环是一具平衡的转化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可能增多,就不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不可能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BC错;

在地表碳循环过程中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对。

故选D。

10.普通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一灌木一草句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普通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直的垂直自然带”。如图所示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依据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妨碍金沙江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的海拔比西坡低的要紧因素是()A.坡度B.热量C.水分D.土壤

(2)形成“倒置的垂直自然带”的要紧缘故是()

A.谷底干热

B.谷底海拔低

C.山腰干热

D.山腰气温低

【答案】

C

A

【考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在山区,气温柔落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别同的植被、土壤和动

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

种分异的要紧缘故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

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在山区,气温柔落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别同的植被、土壤和动

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

种分异的要紧缘故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

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解答】

读金沙江(28°15′N)两岸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妨碍金沙江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

上限的海拔比西坡低的要紧因素是水分。

由题干可知,普通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一灌木一草句的渐变规律,但

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普通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

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直的垂直自然带”。形成“倒置的垂直自然带”的要紧缘故是谷底干热。

二、双项挑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纸上.)

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

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十几年来,该地区地理环境要素变化有()

A.落水强度增加

B.河流含沙量下落

C.河流流量增加

D.流量峰值滞后

(2)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缘故也许是()

A.耕地面积增加

B.水库面积增加

C.植被覆盖率增加

D.灌溉面积增加

【答案】

B,D

B,C

【考点】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流域开辟建设及综合管理的对策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知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

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落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要紧补给

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的水文特征普通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

给类型及水位。

【解答】

据图可知,近几十年该地区在一次落水后,流量曲线趋于稳定,同时河流含沙量在减

少,故该地区植被在增加。

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的变化有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缘故也许是水库

面积增加,调节了河流的流量;经济林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含沙量减少,故BC

项正确。

如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盛行风向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①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成因与②地夏季风相同

B.②地易受咫风妨碍,多发时刻与④地西北风季节相同

C.③地盛行西南风时,东非高原动物向北迁徙

D.④地盛行西北风时,XXX天山XXX转场至山麓

(2)一艘远洋渔船从①地驶往③地()

A.依次途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

B.为落低能耗应挑选在冬季动身

C.在途中自东向西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D.③地1月受洋流妨碍渔获丰富

【答案】

C,D

A,B

【考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妨碍

【解析】

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妨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因此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挪移,因此气压带、风带向北挪移,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妨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因此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挪移,因此气压带、风带向北挪移,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解答】

由题中图能够看出,③地位于非洲东部,该地盛行西南风时是夏季,东非高原动物向

北迁徙;④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风时,XXX天山XXX转场至山麓。

由题中图能够看出,从①地驶往③地也算是从中国东部到非洲东部,依次途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冬季顺风顺水,能够落低能耗。

对流层大气的要紧直截了当热源是下垫面。如图为“部分海区海水全年释放给大气的热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海水输送热量给大气的讲法,正确的有()

A.低纬海区输送的热量总高于高纬海区

B.海水输送热量的多少决定于水温的高低

C.同纬度暖流流经海区输送热量多于寒流区

D.中低纬海区输送的热量西部区多于东部区

(2)图示四海区中()

A.甲、丙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B.丙、丁海区并且受到核污染妨碍

C.甲、丁海区间有世界闻名大渔场

D.乙、丙沿岸地区以干旱气候为主

【答案】

C,D

A,C

【考点】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及其分布规律

海岸带开辟利用的要紧方式

【解析】

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普通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

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读图可知甲处附近XXX暖流通过,丁处有千岛寒流通过,乙附近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丙处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通过。

【解答】

读图,依照部分海区释放给大气的热量事情,低纬海区输送的热量别总高于高纬海区,A错。讲明海水输送热量的多少并别决定于水温的高低,B错。暖流流经海区输送的热量多于寒流区,C对。中低纬海区大洋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因此输送的热量西

部是多于东部,D对。

甲、丙两处位于北半球海区,有暖流通过,水温增高,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A向

正确;

甲丁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