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完整版)针灸学针灸学
绪论
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办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
3.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脚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讲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往常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XXX要方》中绘制了五群“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群经络腧穴图,发觉并
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阶段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不
十二经筋
1.经络系统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脚、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脚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脚三阳经。
(3)手脚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脚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脚三阴经在脚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
腹部背部
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脚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脚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底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脚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脚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脚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脚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鼻旁脚大趾内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脚阳明胃经→→→→→脚太阴脾经
心底↓交接
脚小趾端目内眦↓脚少阴肾经←←←脚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目外眦脚大趾外端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脚少阳胆经→→→→脚厥阴肝经
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脚三阳从头走脚,脚三阴从脚走腹
6.循行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脚末端交换
(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
7.奇经八脉:指不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不循行于人体的前后
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
9..奇经八脉中有督脉和任脉,其各有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10.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不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任脉的不络从鸠尾分出后
散布于腹部;督脉的不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不走脚太阳经;脾之大络从
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11.十二经不: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不行部分,是正经不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在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别脚,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使得十二经
脉中的阴经和头部发生了联系。
13.六合:十二经不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
14.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十二经筋行于体表,别入内脏。
15.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应病症的作用。
16.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别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
针灸的施术部位。
2.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362个。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别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
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别作用
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症(证)取穴
双向良性、相对特异性
睛明治疗眼疾中脘治疗胃痛合谷穴治疗头面部病证
脚三里治消化系统疾病
天枢可止泻、通便
至阴能矫正胎位
2.分经主治规律:宁失其穴,别失其经。定经别定穴。
第三节特定穴
1.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别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2.特定穴类不: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3.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源)、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60个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五输井荥输经合
阴经木火土金水
阳经金水木火土分布:
原文自然界水流脉气状况腧穴位置
所出为井水之初流经气所出,脉气浅小手、脚之端
所溜为荥水之微流经气流淌,脉气稍大本节之前
所注为输水流较大脉气渐盛,脉气较大本节之后
所行为经水之畅流经气通畅,买起较盛腕踝关节以上
所入为合百川入海经气隆重,脉气充盛汇集于脏腑肘膝关节附近《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2)原穴:脏腑原气输注、通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12个意义: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脏腑元气关系紧密。
②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足腕关节附近。
③阴经上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腧穴同穴名、同部位,输原合一。
(3)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15个
部位: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5)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位于腰背部脚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12个
(6)墓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墓穴,又称为“腹募穴”。12个
(7)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脚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与本经五输穴的合穴同名
同位;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
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8个
(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足踝部的上下。
(10)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办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二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四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在腕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在腕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2.骨度折量定位法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讲明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头部腧穴的纵
向距离
前额两发角间(头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之间(完骨)9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
点(歧骨)
9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腧穴的纵向距离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腰背部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腋前、腋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
骨鹰嘴)
9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
(背)侧远端横纹
12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直寸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尖2直寸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
尖
13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19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前外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内踝尖至脚底3直寸用于确定脚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3.一夫法:被取穴者手第2--5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
第五章针灸技术各论
第一节毫针刺法
1.刺手:临床上普通用右手持针操作,要紧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2.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3.进针办法:管针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短针或穴位有重要脏器、肌腱、血管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并且向下用力。
(3)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要紧用于印堂穴等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4.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
5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应。
“气至”,“针感”。
6.单式补泻手法
手法补法泻法
提插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刻短,下插为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刻长,上提为主。
捻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刻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刻长,拇指向后,是指向前。
疾徐进针慢,出针快进针快,出针快
开阖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时摇大针孔
迎随顺经而刺逆经而刺
呼吸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泄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7.妨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相对特异性作用)
(3)针具及手法因素(各种补泻手法)
8.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缘故: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荒、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别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均也许引起晕针。
处理:马上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预防:对初次同意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躯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并且挑选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纳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荒、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歇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
观看病人的神群,询咨询病人的感受。一旦有别适等晕针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
未然。
9.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受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受痛疼
痛的现象。
缘故: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别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刻过长,也可浮现滞针。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刻,或与滞针腧穴附近举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别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幸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可幸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第二节灸法
1.概念:灸,灼烧的意思。灸法要紧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举行烧
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办法。
2.灸法的作用:①温经散寒②扶阳固脱
③消瘀散结④防病保健
3.灸法的种类
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风湿顽痹、瘰疬等。
直截了当灸无瘢痕灸:虚寒性疾患
隔姜灸: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
艾柱灸隔蒜灸:瘰疬、肺结核及疮疡初起。
间接灸隔盐灸: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阳痿、早泄、宫寒别孕或疮疡久溃
温柔灸
艾灸法悬起灸雀啄灸
艾条灸回旋灸
太乙神针
实按灸雷火神针
常用灸法温针灸
温灸器具
灯火灸
白芥子灸
非艾灸法细辛灸
天灸蒜泥灸
斑蝥灸
第三节拔罐
1.留罐法: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办法,普通疾病均可应用。
2.走罐法:此法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3.闪罐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别宜留罐的部位及儿童。
4.刺络拔罐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坐骨神经痛。
第四节特别针具刺法
1.针刺办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点刺法:四肢末端(十宣十二井)、头部(攒竹上星太阳印堂)、耳穴及大椎等穴位。
散刺法: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刺络法:用于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挑刺法: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胃脘痛、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
2.适用范围:要紧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或某些急症和慢性病。
第十节耳针法
1.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
2.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郭的分布宛如一具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3.耳穴的分布规律:与脸蛋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
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耳轮上、下足,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盆腔、内繁殖器—三角窝五官(耳鼻喉)—耳屏
头、脑—对耳屏脑干—轮屛切迹内分泌—屏间切迹
4.选穴原则
按相应部位:眼病-眼,胃炎-胃,肩周炎-肩
按脏腑辨证:眼病-肝,皮肤病-肺,斑秃-肾
按经络辨证:眼病-胆/胃/膀胱,腰痛-膀胱牙痛、面瘫-胃
按现代医学:月经别调—内分泌,炎症-肾上腺,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按临床经验:低血压-牙,腰痛-外繁殖器
第六章针灸治疗总论
第五节针灸处方
1.腧穴的挑选: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2.选穴原则: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3.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办法。
第六节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和五行生克规律举行配属。
(1)按照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
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办法。
子母补泻表
脏腑
本经子母穴
金水木火相火土金水木火相火土经脉
母穴
子穴
他经子母穴母经母穴子经子穴
2.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表里皆治。先病病重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为客取络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
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
脚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脚阳明胃经冲阳丰隆
脚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脚少阳胆经丘墟光明
脚少阴肾经太溪大钟脚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
3.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乙二醇辛醇糠醇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初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笔试备考攻略完美版
- 墙面阴角施工方案
- 兼职聘用合同范本3篇
- 会议合作协议书模板3篇
- 地球环保建议书3篇
- 供应商协议书格式3篇
- 悔过自新回家书3篇
- 合同承诺和要约范本版2篇
- DL∕T 1709.3-2017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基础平台
- 考核办法和考核方案
- 化妆品生产OEM合同书
- 海上CANTITRAVEL平台桩基施工关键技术应用v7
- 2024年4月自考08229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试题
- 有色金属冶金概论课程教案
- 华为MA5800配置及调试手册
- 中国生产安全行业市场运行动态及投资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真题】2023年镇江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3-2024年电子物证专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安全生产培训课件:机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