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九入手”语文综合知识_第1页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语文综合知识_第2页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语文综合知识_第3页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语文综合知识_第4页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语文综合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诗词鉴赏“九入手”语文综合知识背景标题诗眼词眼意象景物描写用典专业术语

紧扣考试大纲,联系高中语文课本实例,就如何鉴赏评价古诗词,总结了"九入手'方法。

古代诗词的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诗词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阅读理解,《考试大纲》在"能够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出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考试说明》中把"鉴赏评价'具体明确为五个方面:①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③分析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围绕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对古诗词鉴赏类试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

一、从了解、背景入手。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在试卷中一般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对比陌生的诗(词)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词)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㈠了解的生平、经历。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却屡遭权贵谗毁,终不被唐玄宗所信任。了解了他的生平和经历,我们就能更深刻地品味出李白"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古风》其十五)里那对上层统治阶级贱视贤才的抨击;品味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里那因怀才不遇而引起的深切愤懑;品味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里那深切的孤独与孤单;品味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那不愿同流合污的狂傲!

㈡熟悉的风格。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因此,从风格入手鉴赏诗词,无疑也是一条捷径。例如①"雄浑'(气势雄伟、立意独特)风格: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如《别董大》《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②"豪放'(豪迈奔放)风格:李白(如《将进酒》《秋浦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沉郁'(凝重沉重、惆怅)风格: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④"悲慨'(悲壮大方,寂寥苍劲)风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⑤"俊爽'(英俊豪爽,飒爽流利)风格: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⑥"平淡'(质朴、自然)风格:如王维(《鸟鸣涧》《鹿柴》)、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山水田园诗人;⑦"旷达'(疏狂不羁,高洁特立)风格: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⑧"委婉'(含蓄)风格:意在言外,曲折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㈢了解写作背景。如唐代两位宏伟的诗人:李白,其诗风格"豪放飘逸',而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不同的诗风与他们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若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李白处于上坡路,他抬头看天,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和飞行的雄鹰,充满了自信与狂放;而杜甫处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满了血泪和痛楚。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我们再看他们的诗作,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楼》等所表现的主题。又如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词时,假如不了解他是亡国之君的背景,就无法深刻领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尽愁思和绝望。再如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思乡?是怀友?还是忧民?假如不结合写作背景生怕很难断定。但是我们假如了解了它是"写于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六年,正在外官任上'这一背景时,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较为简单理解了:表达了词人被贬官后的忧懑和茫然。

二、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诗词的标题,就宛如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假如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典诗词的主旨(心灵)。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时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洛城'点明当时客居的地点(洛阳),"闻笛'点明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状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由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所以我们可以猜测,该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又如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时的状况或自己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则是写诗人某个旅途夜晚心情的抒发。

古典诗词的标题,一般包含以下几种信息:

1。透露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等等;

2。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等;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例如,陈子昂的《燕昭王》,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蜀相》,元稹的《菊花》,李商隐的《蝉》《柳》《细雨》《楚宫》等等;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例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王维的《相思》,李白的《哭晁卿衡》,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杜牧的《叹花》,李绅的《怜农》,聂夷中的《伤田家》,白居易的《长恨歌》,王昌龄的《长信怨》等等。

5。透露了作品的线索。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主要信息点,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三、从诗词中的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假如能捕获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古人作诗考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我们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例①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促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的关键词有"见、欲'、恐、意万重'等。"见':秋风无形,本不可见,但它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却随处可见(如黄叶飘落、百卉凋零)。做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这一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了读者示意和联想。"欲':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对比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显明可触,易于想象了。"恐':本来写完了又担忧遗漏了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刻画的细致入微。"意万重':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繁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例②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关键词是"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奇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③薛莹的《锦》:"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关键词有"寒、微、忧'等。"寒、微':写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楚与无奈。"忧':此处是指织女"忧'而非诗人"忧'。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可怜,对奢靡生活的猛烈不满。

例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铎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的名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被前人赞誉为"意象具足,实难为得'。这两句诗由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写旅人原以为自己是"早行'了,谁知板桥的所积之霜上已经有人行走过的踪迹了更有早行人。"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铎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例⑤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诗中的"客路、乡书、归雁'等关键词语可以断定这首诗是写思乡之情的。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有"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之誉。

四、从"诗眼'"词眼'入手。

所谓"诗眼'也就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句子。"眼'是诗句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诗眼'的锤炼,一般指五言中的第三字,七言中的第五字。也有以其次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有名的"眼'。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确切地寻觅到"诗眼',无疑于找到了披示诗歌思想感情内容旨趣的金钥匙。

例①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仿佛啜泣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貌似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例②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一个闲人;可是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的"闲'来衬托农家的忙,饶有情趣。

例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愁'指全诗的诗眼。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孤单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显明地呈现出来。

例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眼'由"诗眼'而来,是指一首词中能够表达全词主旨的词语或句子。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表达,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譬如上阕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牵黄,擎苍),下阕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例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词眼'是"多情',由于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可以提挈全词。

五、从诗词的意象入手。

意象是由想象形成的表情达意的文学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边。'(马致远《秋思》)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都是意象,他们是诗人拿来"兴寄'思想感情的。另外,有些意象本身还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还需要把些特别的象征意义作为思考鉴赏的方向。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伤别情怀等等。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①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让人感受到白居易的开心生活。

例②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例③苏轼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孤单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例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例⑤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落花流水却无情。透过"夕阳'、"落花'、"归燕'等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六、从诗词的景物描写入手。

诗词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人、词人的感情也往往用"景语'别致地表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夫之也曾经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这些话十分精辟的阐述了景与情的关系。因此,要体会一首诗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

例①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边的风景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便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需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词,结合全诗来分析。

例②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瞭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活力勃勃的春景图。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容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例③蒋捷的《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缥缈缥缈景象,暗衬倚楼人万缕千丝的愁绪。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似乎红绿满眼的海棠,实际上却暗含有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例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苦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了登高所见"风'"天'"猿',"渚'"沙'"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景物萧索悲凉,凄清冷落。写眼前景实写心中情,景中含情。"艰苦苦恨'是感情的总结,也是一生遭遇的总结。诗中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把握了景物特点,也就更能确切的理解诗歌。

例⑤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上片写景,景中有情。"菊愁烟'"兰泣露'写客观景物,但都带上了的主观感情。"罗幕轻寒'既写身体上的寒冷,又写情人离去后心理的寂寞寒冷。这时看到天上燕子双飞,又加重其孤独之感。"明月不谙离恨苦',用明月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词中"菊'"兰'"燕子'"明月'这些客观景物本是无情无知的,但在孤独相思的眼中,却都成了有情有知的了。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调'。

七、从诗词的用典入手。

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化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词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词的用典着手。

例①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有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显明比较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例②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人。"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设的一种自由逍遥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憧憬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例③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葱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尾联中的"五柳',本是自称"五柳先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一位忘却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这里王维自称五柳,是以陶渊明自况。"接舆',本是春秋时代不与世俗为伍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提并论,乃是对这位与自己有一致情趣的年轻朋友的赞许。

例④陈子昂《送魏大从戎》,尾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两句,这一典故说的是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之后,登上燕然山并刻石纪功而还。诗人以此鼓舞友人,希望他在塞外战场上能如"汉将'一样,也立下赫赫战功。

例⑤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啼鹃'两个典故,来比喻自己一生坎坷,表达了满腔忧愤和哀痛之情。

八、从诗词的注解入手。

古典诗词鉴赏类试题中,命题人往往给出一定的注解。这些注解,或交代写作背景,或提醒生平,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典故等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否认是命题思路的着眼点。所以对注解,要对照试题,认真阅读,反复斟酌,这对我们解题是大有裨益的。

例①杨炯《从戎行》①:"烽火②照西京③,心中自不平。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⑥。雪暗凋⑦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⑧,胜作一书生。'⑴《从戎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⑵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不断骚扰,成为西北部安全的最大要挟。大量志士踊跃从戎,参与战斗的行列。⑶西京:长安。⑷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⑸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⑹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集聚处。⑺凋:暗淡,模糊。⑻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通过阅读标题和内容,再结合8个注解,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首诗的主旨。(表面上是写对国家受到要挟的担忧,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才华不被发现和重用的郁闷。)

例②秦观的《鹊桥仙》:"纤云①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④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⑤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纤云:纤薄的云彩。(2)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奇妙的花招。(3)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4)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5)忍顾:怎忍回视。我们根据上片和下片所写以及5个注解就可以了解到这首词的基本主旨(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例③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①未遮②山,白雨跳珠③乱入船。卷地风④来忽吹散,望湖楼⑤下水如天。'⑴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⑵遮:遮盖,掩盖。⑶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⑷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⑸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根据解释就可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促的暴雨。)

例④《上邪》(汉乐府):"上邪①!我与与君相知②,长命③无绝衰。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⑦。'⑴上,指天。邪,通"耶'。⑵相知,等于说相亲相爱。⑶命,等于说令、使。⑷陵,指山峰。⑸震震,雷声。⑹雨雪,降雪。⑺竭,雪,绝,押韵。参照解释我们就可以较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和表现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例⑤汪元量①《湖州歌(其六)》:"北望燕云②不终点,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⑴汪元量:南宋诗人,此诗是元灭南宋时,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⑵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和元中府路,包括今XX、XX两省北部地区,简称燕云。参阅解释①我们就可以了解有关汪元量的背景,再联系"不终点'"水悠悠'"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和意象,就能够推断出作为元军俘虏的诗人此时的感情是茫然、沉痛和依恋的。

九、从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入手。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假如我们能把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好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比、兴,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比较,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

例①张九龄《感兴(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比兴手法:以丹橘自喻不媚俗的节操,同时又是"兴',由于它领起了下文。)

例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边。'(衬托法:用一连串意象衬托渲染"断肠人'的相思之情。)

例③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象征手法: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舒卷自如,泉水自由流淌,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例④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虚实结合:句中"故国'的"雕阑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写之景,将"雕阑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⑤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妩媚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托物言志: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特性的表达。)

2。修辞手法。

我们要擅长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诞、对比、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夸诞)、王安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