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
A.植物个体的迁移和散布B.动物个体的迁移和散布C.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D.植物繁殖体的爆发
2.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捕食链B.腐屑链C.寄生链D.混合链
3.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氧气
4.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物积累比热带雨林高,主要原因是()
A.没有分解者B.分解作用强C.分解作用弱D.微生物代谢旺盛
5.下列概念与“生物地理群落”含义相同的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6.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是250日·度(d·℃),则其在日平均温度26℃条件下完成发育所需要的天数是()。A.20天B.30天C.40天D.50天
7.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人为因子
8.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9.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10.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11.下列属于群落交错区的是()。
A.森林和草原之间的灌丛地带B.湖泊到山地的森林地带C.山地到农村的农田带D.海陆交界的潮间带
12.引起种群数量非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水因子B.光因子C.气候因子D.土壤因子
13.生长在珊瑚虫周围的藻类大量死亡而引起珊瑚虫群体的死亡,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间有()作用。
A.竞争B.共生C.寄生D.他感
14.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的科学家是()
A.坦斯利B.林德曼C.达尔文D.海克尔
15.利用()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快增长。
A.正反馈B.负反馈C.多元重复控制D.多层次控制
16.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拟寄生D.偏利共生
17.以空贝壳为家的寄居蟹和作为其伪装的海葵之间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偏利共生D.竞争
18.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A.寒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
19.下列现象中反映了共生关系的是()。
A.小麦与稗草共同生长在一片土地上
B.青蛙与蟾蜍在同一个池塘内生活
C.鹿与斑马生活在同一草原的不同范围内
D.豆科植物根部有固氮菌的生长
20.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其主要污染物是()。A.汞B.铅C.砷D.镉
21.全球水循环的关键是()。
A.海洋B.大气C.陆地D.森林
22.种的多样性的涵义是(),
A.丰富度和均匀度B.丰富度C.均匀度D.多度
23.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A.稀有种B.伴生种C.优势种D.亚优势种
2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
2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D.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和循环
26.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27.在光秃的岩石表面,最先出现的是地衣植物。在这个演替的过程中,地衣为()。
A.先锋种B.演替种C.过渡种D.顶级种
28.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A.长江流域B.淮海流域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
29.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30.高温引起生物()。
A.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B.细胞脱水、蛋白质沉淀C.细胞重量增加D.细胞内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
31.下列生物种群,数量呈季节性消长的是()。
A.旅鼠B.海洋浮游生物C.北极狐D.蝗虫
32.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A.高位芽植物B.地面芽植物C.地上芽植物D.隐芽植物
33.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34.植物适应强风的形态结构是()。
A.树皮厚、叶小而坚硬等减少水分蒸腾的旱生结构
B.根系浅、材质脆软、树冠大
C.花一般都不鲜艳,但花的数目很多,常成葇荑花序或非常松散的圆锥花序
D.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
35.莲藕的通气组织属于()
A.内环境B.外环境C.微环境D.区域环境
36.石油、煤在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中为()。
A.贮存库B.交换库C.循环库D.混合型库
37.次级生产力最高的系统是()。
A.森林B.草原C.农田D.海洋
38.农业生产中玉米地的玉米螟卵块,常呈()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39.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A.净化环境B.涵养水源C.保护生物多样性D.增强温室效应
40.下列因素属于非周期因素的是()
A.光B.暴雨C.季节D.温度
41.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A.盖度B.频度C.密度D.重要值
42.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A.海洋B.草原C.海陆交接地带D.荒漠
43.小型动物、低等生物的存活曲线为()。
A.A型B.B型C.C型D.混合型
44.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进入了过多
A.氮、磷B.有机物C.泥沙D.微生物()
45.下列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起直接作用的因子是()
A.光能B.水分C.养分D.以上三者皆是
46.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
47.在一定范围内按不同密度播种的三叶草,其最终产量与播种密度无关,这是()
A.养分制约的结果B.空间制约的结果C.密度制约的结果D.人为影响的结果
48.下面的动物既是三级肉食动物,又是第三级消费者的是()。
A.狼B.鹰C.蛇D.鼠
49.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A.根系发达B.肉质茎肥厚C.角质层厚D.叶面积大
50.相同的群落类型()
A.可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B.不会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C.只能出现在同一地区D.只能出现在不同气候区
二、填空题(20题)51.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______。
52.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个体数量关系可用______金字塔来表示。
53.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幼虫内,随着发育过程逐步消耗宿主的全部内脏器官,这种介于寄生和捕食之间的种间关系称为______。
54.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__________。
55.在完全发育的森林群落中,地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______、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四个基本结构层次。
56.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是以______来表示林分的年龄阶段的。
57.在一个植物群落中,如果频度在21%~80%范围物种的比例在增高,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说明此群落可能会出现______的趋势。
58.我国内蒙古有些地方羊繁殖得过快,反而会导致减产的原因是______。
59.按人类的需求,由人类设计制造建立起来,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__________。
60.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______和人为因子。
61.我国的鱼类学家______于1937年出版的《动物生态学纲要》,是中国第一部动物生态学著作。
62.当资源不足的时候,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称为______。
63.高等动物常见的婚配制度是__________。
64.一般用______来衡量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高低。
65.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______。
66.典型草原是()内陆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67.物种地理变异的类型可分为梯度变异、生态型和______。
68.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______。
69.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_______、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
70.层片是指在群落中属同______的生物不同种个体的总和。
三、判断题(10题)71.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72.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A.正确B.错误
73.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
A.正确B.错误
74.种群增长率的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A.正确B.错误
75.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A.正确B.错误
76.
77.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群落是同义词。()
A.正确B.错误
78.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并且耐受性可以人为改变。()
A.正确B.错误
79.植物群落的发生是指在一定的地段上,植物群落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A.正确B.错误
80.第一性生产是指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意义。
82.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83.简述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个基本类型的特点。
84.典型旱生群落演替系列分哪几个阶段?
85.简述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87.论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六、单选题(0题)88.苔藓、蘑菇、白蚁、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为生,这些生物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链
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C
6.A
7.D
8.D
9.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10.A
11.D
12.C
13.B
14.D
15.B解析:负反馈是指一种生物增长引起另一种生物减少,这种内部调节能够控制种群过快增长,故选B。
16.B双方在共生中都能得到益处,并且完全相互依赖,不能分开。
17.A
18.C
19.D
20.A
21.B解析:水循环的关键是大气,从降水到蒸发进入大气都离不开大气运动,故选B。
22.A
23.C
24.D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物种比较贫乏,其结构特征类似于旱生植物。
25.C
26.C
27.A
28.C
29.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30.D
31.B解析:海洋浮游生物在温暖的春秋两季,大量繁殖生长;在环境过热或过冷的夏冬季节则明显减少,呈现季节性消长,故选B。
32.A
33.B
34.D
35.A
36.A解析:石油、煤贮存于地表底层,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只有将其采出来利用,才能开始能量转化,故选A。
37.D解析:次级生产力是指消费者层次上的能量贮存速率,通常指净生产量,海洋中能量流动与贮存多维持在消费者层次中,故其次级生产力最高,选D。
38.A
39.D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①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②是环境的净化器;③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④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⑤是巨大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库;⑥提供大量木材、水果及中药材。
40.C
41.B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F1(频率)=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42.C
43.C
44.A
45.D
46.A
47.C
48.B
49.D
50.A
51.优势种
52.数量数量
53.拟寄生拟寄生
54.结构单位
55.乔木层乔木层
56.龄级
57.植被分化和演替
58.种内斗争
59.人工生态系统
60.生物因子
61.费鸿年费鸿年
62.资源利用性竞争
63.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64.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
65.旱生原生演替旱生原生演替
66.半干旱半干旱
67.地理隔离地理隔离
68.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69.种群种群
70.生活型生活型
71.Y
72.A
73.B
74.B
75.A
76.N
77.A
78.A
79.A
80.B
81.农田防护林生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防风效应;(2)温度效应;(3)湿度效应;(4)胁地效应。农田防护林生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防风效应;(2)温度效应;(3)湿度效应;(4)胁地效应。
82.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豁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豁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
83.①增长型种群:增长型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②稳定型种群:稳定型种群的老、中、幼个体的比例差别不大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③下降型种群:下降型种群中幼体比例在减少而老年个体比例在增大种群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趋于萎缩。①增长型种群:增长型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②稳定型种群:稳定型种群的老、中、幼个体的比例差别不大,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③下降型种群:下降型种群中幼体比例在减少而老年个体比例在增大,种群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趋于萎缩。
84.旱生群落演替系列的顺序发展阶段可简单表示为:地衣植被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旱生群落演替系列的顺序发展阶段可简单表示为:地衣植被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85.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①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结合。绝对性是指在一定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相对性是指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而不同,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②地区不同或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不同。
86.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状况报告
- 电玩城技术知识培训课件
- 高科技显示课件
- 北京七年级考试新题目及答案
- SBT-100-生命科学试剂-MCE
- Clothiap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京安管人员考试题型及答案
- 报关员考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广东高考试题及答案
- 历年自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Welcome+Unit+Reading+and+Thinking+高一上学期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护士长科室预算管理报告
- 外墙翻新施工方案
- 交运交通运输工程课件道路交通安全
- 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
- 第二章 挂面生产技术
- 全厂失电应急预案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2.7 数轴与动点的四大经典题型(浙教版)(解析版)
- 千字文-带拼音A4完美打印版
- 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巡检报告
- 主动脉夹层-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