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资本主义起源_第1页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资本主义起源_第2页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资本主义起源_第3页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资本主义起源_第4页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资本主义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资本主义起源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第三节西欧工厂手工业的发展第四节世界市场形成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态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增长、成熟的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历史上的意大利很长时间内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实际上处于中国人所说的封建割据状态。既然没有统一的王国,所以意大利的封建统治基础就相对比较薄弱,农民也没有被牢牢地捆缚在土地上。所以,农民们也更容易离开祖地进入到城镇中,并在于城镇谋生的过程中,与劳动力需求者形成雇佣等新的生产关系。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在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直抵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以前,意大利这只深深踏入地中海的“长靴”,一直紧扼亚、非、拉三大洲交界处的海陆咽喉,所以,大规模的、洲际间的商品贸易最先在这里产生。一方面,商品贸易对非农业商品或者说手工业品的需求渐渐变大,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另外一方面,商品贸易活动本身需要大量人力参与其中。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使了意大利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扫清了思想障碍。文艺复兴以前的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陷于天主教神学的枷锁之中;文艺复兴第一次唤醒了人们的自由意识,并使人们开始思索,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与幸福的可能。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最早产生于意大利,资本主义国家却并非意大利第一个建立起来的。究其原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意大利原本优越的地理位置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政治的分裂也使得意大利没有形成统一而完整的国内市场;再者,意大利的新兴商人是由封建统治者身兼的,也就是说:没有封建传统势力与新兴资本主义阶层的尖锐冲突与对立,自然也不存在社会变革的动因。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先后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商品竞争中,手工业者中分化出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成为资本家。他们雇佣的大批学徒和帮工则成为雇佣劳动者。在欧洲城市中,封建主各等级间的附庸关系逐渐被资本家与工人间的雇佣关系所取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商人阶级的出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些城市中,商人们凭借对市场行情的掌握,提供原料和收购产品给家庭手工业中的小生产者,自己成为包买主资本家。小生产者则沦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三、尼德兰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尼德兰”意为低地(低地国家),旧时尼德兰地区所包括的区域相当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部分地方。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早在十四世纪就开始出现于尼德兰,十六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北部荷兰、西兰两省经营纺织和造船业的手工工场,南部佛兰德尔、布拉奔两省经营纺织、冶金、制糖、印刷业的手工工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麻纺织手工工场。但是南部毛织业的原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西班牙和英国市场。这里的大资产阶级同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尼德兰农村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三、尼德兰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一、新航道开辟与商业革命欧洲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第二,竞争制度的安排。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1)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后金融业的先驱。(2)“记账与划账”的结算制度逐渐成形。(3)出现了汇票。对于13-14世纪欧洲得自商业增长的收益有多大,定量计算十分困难,但是毫无疑问,商业组织和金融市场都获得较大的发展,提高市场效率所必需的知识已经为世人所了解,留待发展的就是扩大贸易规模。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二一促使探险家取得巨大收获的动机有三个方面:(一)葡萄牙试图在撒哈拉及以南非洲地区传播基督教,对抗伊斯兰教,并寻找东方的基督徒。(三)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由于近东贸易危机受到极大的阻碍。(二)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封建贵族对贵金属的渴求,这是地理大发现的原始动机。三一、新航道开辟与商业革命欧洲与东方国家的贸易通道基本上有三条:一条为北路,从地中海北岸东行到君士坦丁堡,再越过土耳其,沿黑海、里海,经伊朗、阿富汗,横穿亚洲大陆到达中国;另一条为中路,从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再越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再一条南路,自地中海南岸经埃及下红海,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一、新航道开辟与商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二、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西欧的探险活动得到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发展的有利支持。13-14世纪“地圆学说”的发展为探寻新航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人们对地球的表面积、陆地和海洋的距离方位等有了新的认识。在航海技术方面,14世纪普遍使用了中国发明的罗盘,还增加了观象仪、风向仪和绞盘、铁锚和锚链扥等其他器械。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一、新航道开辟与商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在西欧的全部探险活动中,最积极的参加者是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葡萄牙早在15世纪之初就开始提倡航海事业,这与素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亲王有关。由于葡萄牙控制了沿非洲西海岸南行的通道,使稍晚开始探险的西班牙人不得不沿另一个方向,即向西越过大西洋去进行新的探索。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一、新航道开辟与商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在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海外探索并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西欧其他一些国家,诸如荷兰、英国、法国和丹麦等也紧随其后,积极地开展探险活动。所有这些地理大发现产生的经济后果,都意味着世界市场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一、新航道开辟与商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封建社会的农业体系通常使用敞田制。在每个庄园领主的土地上,都会安排一片“公有地”。最早追溯到12世纪,在英国,而这一运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迅速展开。16世纪至17世纪,圈地行为被罗马天主教会公开指责,反对圈地行为的法令也被颁布。然而18世纪欧洲农业的机械化要求宽阔、集成的农田,之前的敞田制成为了瓶颈。之后一系列的国会法案,使英国圈地运动于1801年被合法化。

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二、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圈地的方式包括土地所有者买断农民的使用权的较为和平的方式,和通过立法强制终止非土地所有者对其使用的权利。其中强制的手段常常会造成冲突甚至叛乱。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的历史进步的过程中,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各种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是明摆着的阶级掠夺”。这种情况在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家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最为典型。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一种说法是在这段时期,羊毛制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商人们为了增加羊毛的数量以满足市场,因此使用不同方法圈占、合并耕地,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私有化、强迫小农民售出土地等,以增大牧场面积。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二、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圈地是英国农业革命的前导。土地集中管理以及其他农业技术的革命造成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并使工业革命成为可能。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和暴动,客观上确实是工业化的一个必要前提,提供了土地集中后的规模耕作增加产量,被驱赶出的农民则投入工商业成为劳动力的来源。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二、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16-18世纪欧洲支付工具和支付体系有了重大发展。16世纪中期以后,背书汇票在安特卫普十分流行,可转让支票在意大利也很普遍。这两种支付工具使得银行之间的支付体系得以建立。这时期还建立了世界贸易的结算体系。1660-1710年,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依靠荷兰世界贸易中心地位,成为世界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18世纪英格兰银行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国家结算中的地位。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三、金融革命与资本市场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南海泡沫事件”是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金融泡沫之一,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它牵涉到政府、财政、民众等多个方面,涉及政府腐败、金融欺诈等问题,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绝非一般单纯的经济事件。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三、金融革命与资本市场第二节资本原始积累1711年,经过议院批准,伦敦有名的商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名为“南海”(指现在的秘鲁和墨西哥湾)的公司。南海公司成立之初,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为了支付每年约60万英镑的利息(政府债券年利率6%),作为交换的筹码,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和其它一些商品实行了永久退税政策,并许可他们享有南海贸易的垄断权。在当时的英国,几乎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量的金银矿藏,只要英国的商船到达那里,数以万计的“金砖银锭”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令可怜的普通民众始料未及的是,这不过是南海公司的“喙头”。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的欧洲强国西班牙已垄断了欧洲与南美的海上贸易通道与贸易基础设施,英国政府给南海公司开出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英国、西班牙两国政府的协议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英国商船要使用西班牙在南美的港口设施,需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唯一免税的是贩运奴隶,但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由此可见,南海公司的南美贸易垄断权并不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益。为了欺骗投资者购买南海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造谣说西班牙已承诺放弃智利和秘鲁海岸4个港口的征税权,以此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公司股价。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是南海公司的经营策略。1719年年底到1720年年初,南海公司承诺以公司股票换国债的方式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公司发行的新股票。英国国债口碑不佳,使得投资者对南海公司的股票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甚至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南海公司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南海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1720年4月,南海公司新发行的300英磅面值的股票在一个月内便上升了近一倍,3个月后的7月份便涨到了每股1000英磅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这股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完全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人们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股票价格全线暴涨,1720年1月1日伦敦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只有190点,到了7月份突破了750点,半年之内翻了3番。最荒谬、也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南海泡沫中,一个骗子注册了一个叫南海投资的公司,在他的招股书上写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个诱人的投资项目,现在需要融资,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暂时不能透露”。第二天,当他打开公司的大门时,外边挤满了给他送支票的股民,他在6小时之内卖出了2000英镑的股票。第三天,这个骗子就消失了。新的发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组建,鱼龙混杂,骗子横行,股价暴涨,股市蕴藏着极大的风险,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损害英国的国家利益,也会损害南海公司的利益。1720年6月,南海公司执行长说服英国国会,应出台法律对新公司的设立及新股发行实行严格管制。1720年6月11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TheBubbleAct,即《泡沫法》),结果有140家公司被注销。众多皮包公司被解散之后,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并无实质业绩的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外国投资者首先抛出南海股票,撤回资金,军队下达了要求军人回到岗位的命令。随着投机热潮的冷却,南海股价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为124英镑,“南海泡沫”终于破灭。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南海泡沫事件”的启示:其一,股灾之前,爆发了股市投资狂潮,股价飞涨,普通民众纷纷加入股市投机大军,——这几乎成为其后历次股灾的前奏。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其《大恐慌》一书中这样描绘当时英国民众购买股票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傲和虚荣。”其二,金融创新是柄“双刃剑”,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也可以放大金融市场的风险。南海泡沫事件实际上缘于金融工具创新,它试图通过用债券兑换股票的方式化解国家债务危机。这种创新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减缓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企业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就会形成泡沫——“南海泡沫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三,股市操纵是股灾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股灾都是“人造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提供和散布虚假信息、买空卖空、恶性透支等,不仅在早期股市上屡见不鲜,在现代股市上也时有发生,它导致了世界上多次重大股灾的爆发。其四,投机者获利,普通投资者遭殃,——这也是历次股灾的“铁律”。1720年10月,南海公司股价跌到170镑,12月跌至125镑,公司总资产由1.64亿英镑跌至6100万英镑,许多普通投资人血本无归,丧失养老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与此相映成趣儿的是,当国会通过了《泡沫法》之后,南海公司的管理层已经预感到公司面临灭顶之灾,于是纷纷抛出了全部的股票,避免了个人财富的缩水。其五,金融监管也是一柄“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在泼出脏水时连“孩子”一起泼出去。1720年6月,英国政府为抑制股市投机颁布《泡沫法》,其用意是好的,但由于操之过急,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泡沫法》的颁布减少了市场上股票的发行量,因而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反而使南海泡沫进一步膨胀。《泡沫法》推高了泡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其六,任何时候,官商勾结都是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元凶。借用那句经典的形容词,一个有序的社会,政府不过是公益的“守夜人”。在每一个企业与普通民众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政府成为企业的利益攸关方,都难免出现政府无论处理好坏都“里外不是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它会损害政府的权威,甚至强行制造出一个对立面。第三节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一、重商主义的演变重商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着不同的主张。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表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第三节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工场手工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这两种手工工场本来早在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进入16世纪后它们之间的区别才日益分明。分散的手工工场是工场手工业的初期形式,商人将原料提供给众多的小手工业者进行加工,生产分散进行。家庭手工业者虽然失去了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早期雇佣劳动者。但他们仍然是生产工具的所有者,除了在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上受商人的制约外,还独立进行生产,保存着形式上的经济独立地位。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商人对手工业者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不仅供应手工业生产的原料如羊毛,而且还供应生产工具如纺机等。这就使手工业者彻底地从属于商人,变成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商人将这些劳动者集中在大型作坊中,生产是在一起进行的。16~18世纪西欧工场手工业是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但无论在哪一种形式下,商人都执行着组织与管理等重要职能,在生产与销售两个基本环节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节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三、工场手工业性质和特点在17~18世纪,英国至少有1/5的人口靠毛纺织业过活,毛织品占了英国出口额的1/3。此时英国的毛纺织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中心:在北部地区,手工业生产往往与土地经营结合在一起,雇用帮工,外购羊毛进行加工;在西部地区,小手工业者已逐步丧失了独立的地位,由包买商控制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十分普遍。英国其他行业如制盐、啤酒、丝绸、棉织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也很快,并且技术水平较高,内部分工较细,如制针的劳动约分为18种不同的作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英国从18世纪60~70年代起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进入了产业革命时期。第三节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三、工场手工业性质和特点在法国,由于专制制度力图通过重商主义的措施来缓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使得工场手工业有可能在封建关系的约束下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法国从亨利四世时代就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扶植工商业的发展。到了路易十四时代国家大臣J.-B.柯尔贝尔更将重商主义政策推向了顶峰。柯尔贝尔积极使用国家力量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在其支持下,法国创办了上百个拥有特权的王家手工工场,为了扶植手工工场,国家还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措施,如拨给手工工场以大量的津贴和贷款,工场主及其工人可以免交租税、免服兵役等。第三节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三、工场手工业性质和特点在尼德兰地区,由于地处北欧贸易的交通要道,16世纪以前工场手工业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安特卫普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分散的和集中的工场手工业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着发达的毛纺业、丝绸业、麻布业以及造船业。但是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在于它的对外贸易和运输业占有优势,这一点到以后便成了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弱点。到了17世纪末,荷兰在西欧的经济地位便被拥有强大的工场手工业的英国所代替。世界市场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其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地,广义的世界市场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国际金融、劳务、信息和技术市场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在1450-1640年这个时期世界市场形成了。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一、世界贸易区域的变化16-18世纪,在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西欧,随着历次海外航行,陆续发现大片地区。在航线固定和贸易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贸易关系也逐渐正常化,全球形成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贸易圈。太平洋贸易圈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大西洋贸易圈涵盖了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关系。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历史悠久,自中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就在探险、捕鱼和殖民三个方面动力的推动下,沿着西、南、北三个方向向大西洋扩展其势力,其在通往东方的远洋航运中的垄断地位维持了近一百年。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一、世界贸易区域的变化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欧亚贸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欧洲进口大于出口,进口商品的种类逐渐增多。18世纪欧亚贸易重要的变化时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品。欧亚贸易分为两部分:传统的、缓慢的、高回报的昂贵的商品贸易和直接的、快速的、低回报的廉价的商品贸易。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形式截然不同于与亚洲的贸易形式。欧洲对新大陆的政策是殖民化,对新大陆的殖民拓殖是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世界贸易区域的变化欧洲向美洲出口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马匹、家具、各种工具、酒类和其他消费品,这些都是殖民地人民必备的生活用品。在旧大陆向新大陆输出的商品中,人口是比较特殊的一项,并且很快称为跨大西洋贸易的特征。从美洲流往欧洲的主要是金银和其他一些美洲盛产的物资。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三、商业战争与商业文明在重商主义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财富的总量是既定的,国际市场是有限的,贸易就是常年的战争,谁在贸易中占据首位,谁就可以充当战争与和平的裁判者。商业原因引起的国际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第三节重商主义二、商业利润和市场开拓三、商业战争与商业文明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发生冲突。荷兰独立后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从商业革命中获得好处,开始了海外扩张。18世纪初,英国取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霸权。贸易在1500-1750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欧洲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成了推动整个社会机器运转的巨大机轮。第三节重商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