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设计岳麓版必修三讲义单元检测(一)_第1页
历史新设计岳麓版必修三讲义单元检测(一)_第2页
历史新设计岳麓版必修三讲义单元检测(一)_第3页
历史新设计岳麓版必修三讲义单元检测(一)_第4页
历史新设计岳麓版必修三讲义单元检测(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一)(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分).“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他认为()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即“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②是墨家的思想;④是法家的思想;①③均是孔子的思想。答案B.《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解析材料强调“民监”,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尚书》是儒家经典,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答案c.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土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土人是普遍现象;“新贵”的身份、“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都不能说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A.荀子不仅彻底否认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荀子反对天命论,把人从“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甚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是人文思想的表达;荀子之后的儒学仍带迷信性,A项错误;儒家本身是主张人治的,法家那么强调法治,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德政无关,D项错误。答案B.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开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材料中的百家争鸣思想学派强调在中国长期存在,墨家失传较早,影响较小,故C排除;其思想中强调个人修养的是儒家和道家,法家强调法律对人的管理作用,故D排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影响时间最长,材料中提到在中国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故A排除;道家的“无为”思想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答案B.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以下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选贤举能”是墨子的主张,都不能表达融合,故排除A、C、D三项。“礼法兼用”表达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融合。答案B.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说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经、义”均表达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的渐趋法制化,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答案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解析“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故A项错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战国时期荀子所述,故B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战国时期孟子所说,故C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是朱熹的主张。答案D9.《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身亡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表达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此题材料中“忠义堂”“替天行道”无疑是三纲五常思想的表达,而三纲五常是宋明理学“天理”的核心内容,再结合《水浒传》整个小说的情节可知,忠君报国等思想是其主旨。答案C.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开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脱离了儒学思想的范畴B.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转型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D.源自“西学东渐”的盛行解析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C.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均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宋明理学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没有儒家学者掌握“道”的主张,也未宣传过民主革命思想主张,也没有猛烈抨击宗教思想体系。答案D.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本钱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从材料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可以看出,“还魂纸”只在北方生产,故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可以看出,“还魂纸”的制作工艺更简单,③错误。②④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13,(24分升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那么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开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⑴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8分)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并说出其理学修04/6养论的核心命题。(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开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的重要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材料“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表达了三纲;材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表达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材料“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表达了大一统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朱熹主张“小学涵养此性;大学那么所以实其理也”可知,小学养性,大学穷理;第二小问“核心命题”是“格物致知”。第(3)问,第一小问“时代特色”结合材料“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可知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批判君主专制;第二小问“重要原因”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表现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⑵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答“格物致知”即可得分)(3)时代特色:批判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重要原因:商品经济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强化或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1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产生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初建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开展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普及全国。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鼎盛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那么,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存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6分)(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信息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说明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那么;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答出两点即可)信息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说明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土,孔庙成为传播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