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_第1页
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_第2页
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_第3页
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材(一)、教材分析《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在单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也曾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设置如下:1、知识技能目标:①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品味文中语句和蕴涵的情感,并勇敢地表达出来。(设计意图: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中有这样一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此,我将品味情感、勇敢表达作为知识技能目标的第二部分。)③

初次尝试仿写训练,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具体形象上。(设计意图: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学而能理解、学而能创新”。但从初一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看,多数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我认为仿写训练是大有好处的。)2、道德情感目标:①朗读课文,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②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设计意图:历来,我国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将“思想教育”列入“教学要求”,并且强调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基于“教学要求”的这一阐述,加上现在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亲情、不知感恩,因此我将唤起学生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作为本文教学的道德情感目标。)3、教学重点:①朗读课文,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②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设计意图:在新编大纲的“教学要求”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教学法也指出要“重在学生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感受。”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朗读则能够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读”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巷深处》叙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可在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很难通过字面分析理解。此外,记叙文是七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把事情写清楚在他们已不是难事,但要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则是初一年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这篇文章的外貌、神情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动情之处,正是学生学习用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用典型形象来抒发情感的好例子,我认为这必将为今后记叙文写作积累必要的素材与写作技巧。因此,我把以上两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4、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赞美爱。(设计意图;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理解、领悟和赞美,相对于他们的心理特点、生活阅历来说,比较缺乏。而这又是他们初上中学的首次尝试。因此我将理解爱、感悟爱、赞美爱作为教学中的难点。)二、教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稍加点拨法: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不做过多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2、创设情境法: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浓浓的母爱氛围。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3、朗读品味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加深对母爱的理解。4、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讨论,既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又能赏析本文细腻生动的描写手法。这样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赞美母爱,学会做人。三、学法:

《小巷深处》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所以要求学生通过读、品、写的方式来学习。读,重复的读,要读出感情来;品,在读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质朴感人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写,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化为诗一般的语言。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设计意图:播放这首歌曲,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共鸣,为真正理解、感悟母爱打下良好的基础。)2、师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提出本课目标。(二)、感知赏析1、明确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态、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大屏幕展示)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对盲母外貌进行描写的三处语段。指名读出相关语段齐读3、品味文中对母亲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幻灯片展示)(1)、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侯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突出母亲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和希望。也写出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这段对母亲苍老、无助的外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孤独、无奈的心理,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虚荣的深深自责。(3)、“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和对“我”的信念以及深切的期望,相信“我”一定会回到她身边。(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品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而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这样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部分。)(三)、拓展延伸1、品味经典出示朱自清《背影》语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注解:他——父亲情境:父亲年近50岁,当时家中祖母过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我要与父亲分离北上求学。父亲送我去车站,过铁道去给我买橘子。适时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出示仿写要求(二)仿写训练:写一个片段仿写要求选取生活片断创设具体情境运用描写方法写出真情实感例如:下雨了,天凉了,夏语晗的妈妈来给她送衣服;昨天,老师嗓子哑的说不出话,张欣月同学悄悄的买来金嗓子放在电脑桌上……学生写作学生交流,师生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再次激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