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第1页/共31页早期氰化法
1898年,德国A.弗兰克等人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又称石灰氮),进一步与过热水蒸气反应即可获得氨CaCN2+3H2O─→2NH3+CaCO3
1905年,德国氮肥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生产氰氨化钙的工厂,这种制氨方法称为氰化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主要采用该法生产氨,满足了军工生产的需要。氰化法固定每吨氮的总能耗为153GJ(1G=109),由于成本过高,到30年代被淘汰。第2页/共31页哈伯-博施法
1909年,德国物理化学家F.哈伯用锇(Os)催化剂将氮气与氢气在17.5~20MPa和500~600℃下直接合成,反应器出口得到6%的氨,并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立一个每小时80g合成氨的试验装置。第3页/共31页哈伯及其实验装置第4页/共31页
而在工业化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题,如高温下氢气对钢材的腐蚀、碳钢制的氨合成反应器寿命仅有80h以及合成氨用氮氢混合气的制造方法,都被该公司的工程师C.博施所解决。C.博施第5页/共31页
此时,德国国王威廉二世准备发动战争,急需大量炸药,而由氨制得的硝酸是生产炸药的理想原料,于是巴登苯胺纯碱公司于1912年在德国奥堡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日产30t合成氨的装置,1913年9月9日开始运转,氨产量很快达到了设计能力。人们称这种合成氨法为哈伯-博施法,它标志着工业上实现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第6页/共31页
由于哈伯和博施的突出贡献,他们分别获得1918、193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其他国家根据德国发表的论文也进行了研究,并在哈伯-博施法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先后开发了合成压力从低压到高压的很多其他方法。第7页/共31页到30年代初合成氨成为广泛采用的制氨方法(表2)。70年代以来,合成氨的生产不仅促进了如高压、低温、原料气制造、气体净化、特殊金属冶炼以及催化剂研制等方面的发展,还对一些化学合成工业,如尿素、甲醇和高级醇、石油加氢精制、高压聚合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8页/共31页
原料构成改变
自从合成氨工业化后,原料构成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煤造气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很多国家建立了合成氨厂,开始以焦炭为原料。20年代,随着钢铁工业的兴起,出现了用焦炉气深冷分离制氢的方法。焦炭、焦炉气都是煤的加工产物。为了扩大原料来源,曾对煤的直接气化进行了研究。1926年,德国法本公司采用温克勒炉气化褐煤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焦炭、煤为原料生产的氨约占一半以上。
第9页/共31页原料构成改变
烃类燃料造气时期早在20~30年代,甲烷蒸汽转化制氢已研究成功。50年代,天然气、石油资源得到大量开采,由于以甲烷为主要组分的天然气便于输送,适于加压操作,能降低氨厂投资和制氨成本,在性能较好的转化催化剂、耐高温的合金钢管相继出现后,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制氨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第10页/共31页原料构成改变
接着抗积炭的石脑油蒸汽转化催化剂研制成功,缺乏天然气的国家采用了石脑油为原料。60年代以后,又开发了重质油部分氧化法制氢。到1965年,焦、煤在世界合成氨原料中的比例仅占5.8%。从此,合成氨工业的原料构成由固体燃料转向以气、液态烃类燃料为主的时期。
第11页/共31页合成氨技术发展过程50年代以前,最大的氨合成塔能力不超过日产200t氨,60年代初不超过日产400t氨。1963和1966年美国凯洛格公司先后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日产540t和900t氨的单系列装置,显示出大型装置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占地少和劳动生产率高等显著优点。1972年建于日本千叶的日产1540t氨厂,是当时世界上已投入生产的最大单系列装置。
第12页/共31页
现在,世界最大单系列新建装置为阿根廷Profertil公司的2050吨/天装置,采用海尔德-托普索技术。印度尼西亚博廷拥有2000吨/天装置。巴斯夫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运转着2060吨/天装置,由乌德公司建设。KBR公司在特立尼达建有3套1850吨/天装置,第4套装置正在建设中,第3套装置由加勒比氮肥公司运作,产能已达2000吨/天,所有这几套装置都采用KBR公司KAAP技术(KBR先进合成氨工艺)用于氨合成。第13页/共31页节能型合成氨工艺
1凯洛格(Kellogg)工艺美国凯洛格公司设计的第一套低能耗大型合成氨装置于1983年建成投产,吨氨能耗为29.31GJ。2O世纪9O年代后,该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BP)合作开发的更先进的合成氨工艺一KAAP和KRES组合技术,将吨氨能耗降到25.96GJ一27.21GJ,这是对合成氨工艺的重大突破。KAAP技术采用低温低压下高活性的氨合成Fe系催化剂。KRES技术为自热式转化技术,设备由换热式一段转化炉和绝热式二段转化炉组成,从二段炉出来的热转化气通过换热向一段炉提供所需全部热量,使能耗大为降低。第14页/共31页节能型合成氨工艺2布朗(Braun)工艺美国布朗公司的节能措施主要是减少燃料天然气用量,即减少一段转化炉负荷(出口CH含量从原10%提高至30%左右),增大二段转化炉负荷并在此加入过量空气(产生大量反应热,提供残余CH转化所需热量),从而使一段炉温降低,燃料天然气用量减少。同时,采用深冷净化脱除过量的氮,并用燃气透平驱动空气压缩机,吨氨能耗为28.4GJ。我国对引进的布朗装置的一段转化炉采用了低水碳比节能技术,氨合成采用了三塔三废热锅炉回路流程,利用余热产生高压蒸汽,进一步降低了能耗。第15页/共31页节能型合成氨工艺3ICI工艺英国ICI公司的AM—V流程,除了采用布朗工艺的一些节能措施外,最主要的特点是开发、应用了在低温低压下活性好的氨合成Fe—C0催化剂。1988年,ICI公司又开发了流程简化、规模缩小的LCA工艺,建成2套日产450t氨的装置,吨氨能耗为29.31GJ,证明了中型合成氨装置也可达到与大型合成氨装置相当的节能水平。第16页/共31页
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历史
为了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70年代,我国建设了一批中型氮肥生产装置,合成氨单系列装置的生产能力达到6-12万吨/年,主要氨加工产品为尿素或硝酸铵,大部分装置采用我国开发的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固定层气化技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高浓度化肥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需求,增加生产能力,我国先后引进了30套以油、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除此之外,我国还自行研究设计制造了以轻油为原料的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的合成氨生产装置。第17页/共31页中国合成氨工业生产发展概况
中国合成氨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量已跃居世界第1位,已掌握了以焦炭、无烟煤、褐煤、焦炉气、天然气及油田伴生气和液态烃等气固液多种原料生产合成氨的技术,形成中国大陆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生产规模并存的合成氨生产格局。第18页/共31页我国目前有大型合成氨装置共计34套,生产能力约1000万吨/年;其下游产品除1套装置生产硝酸磷肥之外,均为尿素。按照原料类型分:以天然气(油田气)为原料的17套,以轻油为原料的6套,以重油为原料的9套,以煤为原料的2套。除上海吴泾化工厂为国产化装置外,其他均系从国外引进,按照专利技术分:以天然气和轻油为原料的有Kellogg传统工艺(10套)、Kellogg-TEC工艺(2套)、Topsoe工艺(3套),及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节能型AMV工艺(2)、Braun工艺(4套)、KBR工艺(1套);以渣油为原料的Texaco工艺(6套)和Shell工艺(3套);以煤为原料的Lurgi工艺(1套)和Texaco工艺(1套),江集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合成氨工艺技术。第19页/共31页我国合成氨工业的现状
我国合成氨工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路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3000吨/年——5000吨/年到45万吨/年,从碳铵到尿素。根据中国氮肥协会统计2011年合成氨产量5864.1万吨/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88%用来生产化肥;
30万吨/年工厂有74家约占49.4%,8万吨/年上以工厂有223家占82.4%,合成氨工业由3000吨/年发展到今天40万吨/年(单系列),全国从1000个厂到今只有300个厂,然而总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尿素2011年出口355.95万吨,从而保证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第20页/共31页我国合成氨工业的现状目前,我国有合成氨生产企业600多家,2001年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厂家有18家,新疆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厂家,2001年的产量为65.34万吨/年,约占全国合成氨总产量的1.92%.第21页/共31页我国合成氨主要生产厂家产量情况为:
新疆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2000年产量为71.31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65.34万吨/年)、甘肃宁夏石化分公司(2000年产量为48.26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55.47万吨/年)、四川泸天化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产量为52.92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52.39万吨/年)、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产量为54.78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50.37万吨/年)、大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产量为38.92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39.80万吨/年)、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产量为42.01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38.00万吨/年)、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产量为37.61万吨/年,2001年产量为37.45万吨/年)。第22页/共31页中国合成氨产量发展概况第23页/共31页市场供需情况分析及预测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也是化肥生产大国,合成氨生产大国。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合成氨生产能力大幅增长,2002年中国合成氨总生产能力约4500×10。t/a,实际产量3654×10。t/a,能力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国内氮肥消费量经过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十五”化肥发展规划,预计2000~2010年中国化肥需求增长率约为1.5%,化肥用氨稍有增长,而工业用氨变化不大。目前中国合成氨生产基本上已满足氮肥工业的需要,今后氮肥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对合成氨的需求将缓慢成长。
第24页/共31页合成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1.根据合成氨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估计未来合成氨的基本生产原理将不会出现原则性的改变,其技术发展将会继续紧密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行周期,改善经济性”的基本目标,进一步集中在“大型化、低能耗、结构调整、清洁生产、长周期运行”等方面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第25页/共31页2.大型化、集成化、自动化,形成经济规模的生产中心、低能耗与环境更友好将是未来合成氨装置的主流发展方向。单系列合成氨装置生产能力将从2000t/d提高至4000~5000t/d;以天然气为原料制氨吨氨能耗已经接近了理论水平,今后难以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以油、煤为原料制氨,降低能耗还可以有所作为。第26页/共31页
中国大陆合成氨产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1位,但单一设备规模较小,合成氮平均规模为5万公吨/年,无法适应全球合成氨的发展趋势。据相关资料统计,俄罗斯约有35套合成氨生产设备,合成氮平均规模为40万公吨/年;美国有50多套合成氨设备,合成氨平均规模在30万公吨/年以上。近年来合成氨设备的大型化是世界合成氨的主流发展趋势,目前全球最大单一合成氨设备规模已达130万公吨/年。因此中国大陆未来必须朝兴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宽城满族自治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数学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噶尔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呈贡县三上数学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实小集团共同体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行政管理专科语文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主管护师考试预测趋势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专业经典文献试题及答案
- 曲艺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海南会考试题及答案地理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测试三-国开(HB)-参考资料
-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和管理导则
- 实用美学第九讲饮食美学课件
- DBT29-295-2021 600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 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
- ISO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中英对照版)
- Q∕GDW 12157-2021 应急培训演练基地建设与评价规范
- 胃镜操作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