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感悟语言的文字的美。2.领会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3.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会联想,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教学重点:走进作者的“荷塘”,体会“月色”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计划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2、关于《荷塘月色》: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同学们一起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作者散步的路线是怎样的?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第一部分(第1节)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2—3节)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4—6节)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7—10节)忆江南采莲,向往憧憬。四、研读文本(一)讲读第一部分。1、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节奏要慢,思考:这段话交代了哪些内容?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原因(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想到荷塘散步,舒缓一下情绪)。那么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呢?这个,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当时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使作者感到愤怒,情绪激动;一种认为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因为结尾有一句话“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因为作者家庭生活不和谐。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不宁静,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才有了这一次荷塘之行,才写下了这篇文章。(二)讲读第二部分。2、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写了哪些景色?——小路,树木,月色。“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3、朗读第3自然段,第3段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这句话的重点在后面部分,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我们可以从后面看出来“这是独处的妙处”。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全班朗读课文二、讲读第三部分。(赏析4、5、6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1、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各自用了哪些修饰词来描写?(1)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叶子非常稠密。亭亭:姿态优美。)层层:高低有序,错综相间。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了。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用到了哪些修饰词?荷叶:田田(多,密)亭亭(优美)层层(高低错落)(2)零星:花之少。点缀: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袅娜: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羞涩:年轻女子的神情。这里用来摹写花的形态,把花比作了人,它们有人一样的柔美和风姿婉约,有人一般的神情,含羞脉脉不肯绽放。小结:以上写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用到了哪些词?荷花:零星点缀(少)袅娜羞涩(姿态美妙)明珠星星美人(光亮纯净)(3)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且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缕缕:细微,时断时续。缕缕不绝。渺茫:远,不真切,依稀可辨。小结:以上写了荷香。清香给人什么感觉呢?荷香:缕缕歌声(细微,不易察觉)(4)微风送来了清香,也使得叶子与花有了一丝颤动。请大家注意“也”,与上面的微风相呼应。叶与花的颤动形成了一道波痕。一丝:幅度小。时间短。(不是一阵,不是一股,与微风相呼应)颤动:幅度小,频率快。(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闪电:快。微风送来了荷香,微风还使叶子与花颤动起来,但也是轻微的,只那么一丝,可见动的幅度不大,像闪电般快,见出这道波痕的不易察觉。密密:与上文田田,层层相呼应。“凝碧”的波痕,何谓凝?应该是叶子非常紧密,一动起来,重叠的部分颜色加深,好像荷叶的绿凝聚到了一处,而这点凝聚的绿很快传到了荷塘对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小结:以上写了荷波。荷波:闪电(快)凝碧(颜色深)(5)脉脉:无声,深情。在作者想象中,如此美丽的荷花生在水中,而人们只见荷叶映衬下的荷花,不见流水,若非流水的深情养育,哪里会有这丰姿绰约的荷花呢?流水:脉脉(深情)——所以,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以上是对词语的品评。朱自清的散文历来为大家赞赏的是用词的传神,刚刚已经体味过他用词的妥帖生动,此外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鲜和贴切也常令人拍手叫绝。他的比喻,比拟,通感等手法用的非常好,观察和想象很新奇。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第4段中的几个修辞句,体会它们的动人的魅力来自哪里。问题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段,把用到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体会每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好在哪里。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极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人一读之后,就想起了舞女那曼妙的身姿,而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也就跃然纸上。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比喻。“袅娜”和“羞涩”两词我们大家非常熟悉,是写年轻女子的体态、神态的,两者予人的印象都极美,非常赏心悦目。我们常见用花比人的,但在这里却用人的神情姿态来比拟荷花,似乎荷花在作者眼中,也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它们在月夜的荷塘上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美丽。它们在月色下泛着白光,像一粒粒的明珠发出光芒,映在稠密的荷叶上,又使人觉得是碧天里的星星,它们的纯净明澈,又像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这里连用三个比喻,但每个比喻侧重点不同,引发人的联想也是不同方向的,多角度地调动起了我们的想象力,这样我们对荷叶,荷花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印象,而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活了。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花少(零星,点缀),微风(不是大风),空气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时断时续,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这是它们的共通之处。“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我们日常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似乎听到一丝声音,但凝神细听之下,又听不到什么,不留意了,它却又轻轻地鼓荡你的耳膜,这声音不辨方向,不知来自何处,却又依稀可辨,这就是渺茫。)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难以捕捉。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互通修辞学上叫做通感,或者联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细细体味这种“感觉的转移”,非常巧妙,常常出乎我们意料,也超出一般人的常识范围。)2、朗读第5自然段,进行赏析(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直接写——静静地泻,隔了树照,光与影和谐。间接写——叶子和花:仿佛……又像;青雾:浮;云:淡淡的;灌木:落下……黑影;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3、朗读第6自然段,进行赏析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点面结合③“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三、小结:文章第三部分456自然段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四、布置作业背诵4.5.6段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二、讲读第四部分。(赏析最后四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里作者从景色欣赏中清醒,想到自己和景色的差别,由淡淡的喜悦回到现实。最后三段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企合同范本(2篇)
- 《机器学习技术应用》课件-pro1-3-1 食堂就餐行为分析
- 2025年新版购房合同模板下载
-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
- 2025房屋借款抵押合同文本
- 2025私营企业非全日制标准合同范本
- 2025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机电工程实务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2025合同签订新风尚:双方用工务必“严谨对待”
- 头部良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护理
- 二尖瓣腱索断裂的临床护理
- 2025劳动合同范本下载打印
- 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三类人员安全员c3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
- GB/T 45434.3-2025中国标准时间第3部分:公报
- 北京市消防条例解读
- 2025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维修行业投资潜力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 公司转让租赁合同样本
- 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函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 海南省海口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期中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