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编者:柯冬青一、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材分析1.《别董大》这首诗是高适有名的送别诗。董大,即董庭兰,著名琴师。送别诗大都凄清低回,这首诗一反悲酸之态,显出豪健之神。一、二句写送别暗淡景色,黄云密布,天地昏暗,朔风怒吼,群雁乱飞。三、四句忽然一转,“莫愁~~~识君”,词意慷慨,既使人快慰,又使人鼓舞,于送别诗中独具一格。比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有感人力量。诗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壮的气概是现代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是一篇“以诗育德,健全人格”的好教材。2.《送元二使安西》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三、教学目标1.学会“曛、知己、君、浥”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两首诗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诵读法

2.品味法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4、合作探讨。教学策略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一首送别诗《赠汪伦》。生品读后引出送别诗(板书:别)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觉得京城无法呆下去便决定离开。)【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归纳学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本首古诗,训练学生品读感悟诗意,领会诗情的能力,并理解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1)指名读前两句诗。(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住如下重点: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感觉到的是微风,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两句连起来读。(个别读,小组读)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1)指名读。(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大落魄,高适当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他在另一首《别董大》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积极地面对着人生。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5.再读整首古诗。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别人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引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读出情感和韵味,让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再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凭借诗文想象当时的景象,拓展延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运用能力。】(三)对比参读,积累感悟。过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出示古诗:《芙蓉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跟今天学的《别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1.生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汇报。(这里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4.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诗词,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介绍,并将诗词中送别的名句板书到黑板上)5.指导诵读送别名句。(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尝试整理送别诗词名句专辑。【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参读,积累感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拓展延伸,积累送别诗,体会不同诗镜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学们,下课铃响,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请你们也用一句话送送今天听课的老师,好吗?(五)作业背诵及默写《别董大》第二课时(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1.(课前播放《送别》)板书:送欣赏了乐曲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你来读一读课题?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理解课题,引出新课内容,为学习新课设下悬念。】(二)读全诗,掌握节奏。1.生自由反复地读。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2.指名读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ā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è”,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4.有味道了。朗读高手来读读看!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6、生齐读诗歌。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设计意图:通过自由反复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读出情感和韵味,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三)知诗人,以画解诗。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设计意图: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凭借诗文想象画面景物特点,研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品诗意,三叹“更尽”。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学生可能会写: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