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5 2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阅读指导_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5 2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阅读指导_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5 2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阅读指导_第3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5 2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阅读指导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5.2(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阅读指导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1.通假字。有的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有的和本字的读音不同,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的意思来理解。如: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wú)”,没有)。②百废具兴(“具”,同“俱(jù)”,全、皆)。2.古今异义。(1)范围变小。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只指难闻的气味;“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2)范围变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成为河流的通用名称。(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指“鼻涕”;“狱”古代指案件,现在指监狱。(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中“卑”指社会地位低微,“鄙”指见识短浅,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3.一词多义。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但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4.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①一狼洞其中(打洞)。②公将鼓之(击鼓)。(2)名词作状语。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②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①此皆良实(忠良的人/臣子)。②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③百废具兴(废弃的事业)。(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①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②陈康肃公善射(擅长、善于)。(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6)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①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如:A.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为亲(赡养);以……为子(抚养)]。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如:A.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B.一览众山小(认为……是渺小的)。(7)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A.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B.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C.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A.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劳累)。B.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二、文言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三、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一般不只用判断词“是”,其常见形式有:(1)多用“者”“也”,如“……者……也”“……者也”等。如: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2)用“乃”“悉”“为”“则”“即”“非”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如: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②中轩敞者为舱。(3)用“是”来表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2.省略句。文言文中省略句类型比较多,主要是省略主语,其次是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谓语的省略较少。如:①(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③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3.倒装句。指古汉语句子成分排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种句式。如: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定语后置)4.被动句。标志性词语是“为……所”“于”,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受事者。如:帝感其诚。考点指津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中考除了考查句子之间的断开,即断句,也会考查句子内部的停顿,也就是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划分,可以划分细一些,也可粗略一些。下面是需要掌握的一些规律,懂得了规律,划分与理解文意会更准确,理解文章也更准确。1.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待君/久不至。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如:盖/以诱敌。3.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然则/何时而乐耶?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如:①对子/骂父。②相委/而去。5.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优先停顿)。如:可/以/为师矣。6.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学而不思/则罔。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①投/以骨。②过中/不至。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是否停顿。如:①元方/入门/不顾。②其一/犬坐于前。此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0.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上述只是划分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二、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可照录不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如“帝感其诚”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应补出。3.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夫战,勇气也”中,“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4.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今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中,“汝”应换成“你”。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词序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换成“汝之不惠甚矣”。三、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技巧1.注意将课外语段的阅读与课本的学习结合。一是阅读课外语段时,要联系课本学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二是对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要联想、回忆课本所学,要学会迁移,触类旁通。2.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比兴”“卒章显志”等。3.重点关注语段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解答比较阅读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文章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分析。5.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模棱两可,有时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因为古人的主张往往有它的进步性,也有历史局限性。同时,要尽可能将理由表述充分,一定要持之有据,论证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