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罗洪先《游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罗洪先《游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罗洪先《游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罗洪先《游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罗洪先《游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游石钟山记罗洪先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窾,遂为辩以补其遗。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寂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桶则震,貪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困,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文本二:辨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见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遣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睇而视/之垂者磐/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珙/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B.睇而视之/垂者磐/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块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C.睇而视/之垂者磐悬/侧者笋茁/铁者藕折/环者块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奖D.睇而视之/垂者磐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块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经》:北魏时期郦道元曾以(水经》为纲,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已另成专著。B.昆阳:古战场。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c.海若:即北海若,古代中国传说中北海的海神。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D.瓮盎:音为wèngàng;意思是泛指各种陶制容器,或比喻才能平凡的人,或谓卑视。文中应为第二个义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结合苏轼《石钟山记》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本二的作者是唐代的李渤。B.文本一第二段按照探洞自外而内的顺序,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上钟山多姿的景象。C.文本一作者与苏轼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观察角度不同。D.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文本二中的郦道元主张“水石相搏论”,白鹿先生主张“石头之声论”,和文本一样,属于“主声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4分)译文:(2)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4分)译文:14.从两个文本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得到哪些启发?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解析】10.答案:D;译文: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的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块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11.答案:D文中应为第一个义项。12.答案:D文本一属于“主形派”。13.答案:(1)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虛,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然则,风摩波荡,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每点1分。)(2)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扣,函胡,桴止响腾,馀韵徐敬,每点1分。).14.①要具备实地考察的实践探索精神。②敢于质疑权威/不迷信前人旧说。③虚心处事。(可结合文本一末段)④谨慎而不自大。(每点1分,需稍加分析。答上任意三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参考译文】[文本一]从前郵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郾道元的疏忽。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着,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的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缺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祥奇异的景色。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暗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奔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寂”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遺憾。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正对着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已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文本二]《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就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桃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如果不是潭水滋润了这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