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_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_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_第3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_第4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2008年考查单篇阅读】第1段:叙述幼年时求学之苦、成年后求师之艰。先写得书之难。开篇即揭示了“嗜学”和“家贫”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下文求学的勤奋和艰难做铺垫。“天大寒”“弗之怠”,将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学习的刻苦。再写求师之艰。“尝趋百里外”写出了求学的艰难和决心。“未尝稍降辞色”,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2段:写外出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先写行:“负箧曳屣”,表明家境贫困;“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表明气候恶劣;“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以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来反衬自己求学之心的坚定。再写衣、食、住。“被”“戴”“腰”“佩”“备”,以一系列动词着力刻画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服饰的粗劣进行对比,突出“以中有足乐者”。“勤且艰”是对前文的归纳,也是作者学有所成的原因。第3段: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越却怠于学习。“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前面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坐大厦之下”与前面的“行深山巨谷”对比。“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前面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通过这四层对比,指出处于优越条件下而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第4段:叙述撰写此篇赠序的背景和意图。先赞马生善学。“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表明马生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再交代写作意图。“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表明作者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刻苦向学。❶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东阳,今属浙江。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❷〔致〕得到。❸〔假借〕借。❹〔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❺〔走〕跑。❻〔逾约〕超过约定期限。❼〔以是〕因此。❽〔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❾〔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一、内容主旨作者通过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之人。二、结构图解三、写作特色1.使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文章从叙述入手,写自己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带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和太学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最后推出题旨。全文结构紧密,水到渠成。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富家子弟的奢侈生活和作者自己的贫寒作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作对比,说明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的道理,具有说服力。1.文体知识。【序】也作“叙”或“引”,类似今日的“引言”“前言”。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也可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唐初,亲友离别之时会互相赠言规勉,于是又有了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2.年龄称呼。【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3.古代教育。

4.古代官职名称。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至少划1处)(1)从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2)负箧曳屣

/

行深山巨谷中(3)不知

/

口体之奉

/

不若人也(4)余

/

故道为学之难/

以告之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2008]译文: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很多书。(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译文:有时遇到他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解。(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008]译文: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6)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文: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书信的)文辞很流畅。(7)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译文:他将要回乡探望父母,所以我谈谈自己学习时的艰苦给他听。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2.文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文中表现作者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同舍生”的“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三、课文内容探究(一)理解文章内容1.围绕“嗜学”二字,作者写了哪两件事?得书之难;求师之艰。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幼年得书之难,需借书抄录;成年从师之诚,毕恭毕敬;求学生活条件之苦,一心向学。3.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5.本文是作者写给马生的赠言,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等。(二)分析写作手法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2019·黑龙江哈尔滨改编]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时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2.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019·黑龙江绥化]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或: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求学精神)。3.作者在叙述求学经历时插入对同舍生优越条件的描写,有何用意?[课后练习第三题变式]与同舍生对比,反衬自己求学之苦,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三)阅读启示探究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示例一:不可取。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长。示例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严师”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读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