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公共关系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RelationsAndPractice课程代码:0501011914学分与学时:2学分3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二、课程目标与任务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组织机构、组织内外部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对象构成分析、公共关系的传播技术和公共关系的策划等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熟悉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方法和技巧。初步学会运用公关关系理论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涵义2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2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及应用范围4第四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2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4第六章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介4第七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2第八章公共关系实务(一):公共关系调查4第九章公共关系实务(二):公共关系宣传4第十章公共关系实务(三):公共关系交际4第十一章公共关系实务(四):综合性的公共关系活动4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涵义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了解与公共关系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和范畴,了解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基本要求:1.掌握公共关系定义2.了解人际关系、传播、宣传等相关概念3.了解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状态、实务、观念、公共关系学;难点是公共关系状态、实务、观念。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一、公共关系概念公共关系概念主要涉及主体、沟通对象、工作手段、本质等。主体是组织机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本质是双向的信息交流,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几层涵义一、公共关系状态1.社会关系状态2.公众舆论状态二、公共关系实务三、公共关系观念四、公共关系学1.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行为、规律和方法2.与管理学和传播学的关系:与之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第三节相关的学科概念与实践范畴辨析一、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1.人际关系:概念,与公共关系的联系及区别2.人群关系:概念,与公共关系的联系及区别二、交际、宣传等范畴:交际、宣传、广告、营销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的起源,掌握其发展的几个阶段和促使其形成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对公共关系的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基本要求:1.了解公共关系的起源2.掌握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3.掌握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阶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难点是公共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容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一、现代公共关系的起源(一)公共关系职业的产生1.时间2.形成过程(二)公共关系学科的形成1.前期:19世纪以前,自发时期。2.孕育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即巴纳姆时期。3.产生期:诚实传播,艾维·李时期。4.发展期:双向传播,伯纳斯时期。5.成熟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双向对称”模式的确立。第二节公共关系兴起和发展的一般社会历史条件1.政治条件: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公众舆论的重视。2.经济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基本条件,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3.技术条件: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及应用范围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的信息、参谋、宣传、协调及服务功能,了解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熟悉公共关系学应用的发展趋势。基本要求:1.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2.了解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3.了解公共关系学应用的发展趋势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共关系的信息、参谋、宣传、协调及服务基本功能,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难点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功能一、信息功能1.公众信息的来源:内源信息、外源信息。2.公众信息的内容二、参谋功能1.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建议:超脱、客观。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整理、归类、分析、概括。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协调。4.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公众影响和社会后果,对决策的制约作用。三、宣传功能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2.强化舆论,扩大影响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四、协调功能1.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2.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五、服务功能(一)教育引导,培育有利的公众环境1.教育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培养公众意识。2.教育引导外部公众,培育适应本组织生存发展的公众环境。(二)中介服务,创造和谐的运行机制1.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和职能部门服务2.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应用范围一、公共关系的主要应用领域1.经济组织:组织性质、对公关工作的影响2.政治组织:应用特点、基本目的3.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必要性:资金筹措等二、公共关系应用的发展趋势1.市场公共关系的热潮2.金融公共关系的动态3.政府公共关系的热点4.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全球性沟通与合作的大趋势第四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分类,掌握组织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及其设置方式,了解专业公共关系公司、公关人员的日常行为及全员PR管理。基本要求:1.了解组织分类与公关行为特征2.掌握组织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地位,设置方式3.了解专业公共关系公司的基本类型及重要作用4.了解全员PR管理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地位、设置方式,公关职业行为准则及全员PR管理;难点是组织内设公关部门的原则、方式和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组织分类及公关行为一、组织分类与公关目标和对象1.互益性组织: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2.营业性组织: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3.服务性组织:学校、医院等4.公益性组织:政府部门、安全机关等二、组织分类与公关行为特征1.竞争性营利组织:组织性质、公关工作特点2.竞争性非营利组织:组织性质、公关工作特点及发展趋势3.独占性非营利组织:组织性质、公关工作欠缺及调整4.独占性营利组织:组织性质、公关工作特征及改进第二节组织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一、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在组织中的性质和地位1.公关部的性质:由早期分散、随机、不系统、缺乏统一目标和科学管理向现在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转变。2.公关部的地位:角色的边缘性和中介性。二、组织内设公关部的方式和特点(一)设置公关职能部门的方案1.部门隶属型:隶属于行政办公室、市场经营部门、销售部门等2.部门并列型:独立性和重要性3.高层领导直属型:独立性和自主权4.为专项公关活动设立公共关系协调委员会:成本和灵活性5.公关职能部门的名称: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二)组织公关部门的结构(三)组织内设公关部门的特点:了解内情、便于协调、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工作受到组织内部主观因素的过分制约三、公共关系机构的日常业务1.调查研究,收集信息2.制定公关计划,提供建议3.编制刊物和宣传材料等第三节专业公共关系公司一、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1.综合性公司2.专项性服务公司3.公关公司和广告公司二、公共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1.咨询诊断2.联络沟通3.收集信息4.新闻代理等三、专业公共关系顾问的作用和意义1.公共关系顾问的主要职责2.聘请公共关系顾问的意义3.聘请公关顾问的一般原则第四节公共关系人员与全员公关一、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1.文字撰写2.编辑3.设计与创作传播资料4.调查研究等二、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条件1.性格2.品德3.智慧和经验4.知识修养5.基本能力6.仪表仪态三、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准则四、全员PR管理1.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2.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3.组织的公共关系文化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的涵义及其分类的方法,掌握几大目标公众的特点,公关原则。基本要求:1.掌握公众的涵义,了解公众的特点2.掌握公众的几种分类: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临时、周期和稳定公众,顺意、逆意和边缘公众3.掌握目标公众分析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众的涵义,公众分类中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临时、周期和稳定公众,目标公众;难点是内部公众、顾客公众、媒介公众和政府公众。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公众及其分类一、公众的涵义公众的概念、基本涵义及特点。1.群体性2.共同性3.多样性4.变化性5.相关性二、公众分类的方法1.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2.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3.临时、周期和稳定公众4.顺意、逆意和边缘公众5.受欢迎、不受欢迎和稳定被追求公众6.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第二节目标公众分析举要一、内部公众(一)内部公众的组成(二)内部沟通的传播意义1.组织需要通过自身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强凝聚力:目标、对策2.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来增强外张力:目的、原则二、顾客公众(一)顾客公众的组成(二)对顾客公众做好公关工作的意义1.良好的顾客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利益2.良好的顾客关系体现企业组织正确的经营观念和行为三、媒介公众(一)媒介公众的构成及特点:敏感性和首要性(二)媒介公共关系的意义1.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确定议程、授予地位等2.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交流与沟通四、政府公众(一)政府公众的概念及特点(二)分析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1.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原因、形式2.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为组织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双向沟通五、社区公众(一)社区公众组成及特点(二)社区公关意义1.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环境:“准自家人”2.直接影响组织的公众形象:社区公众的传播作用六、名流公众名流公众具有特殊性,建立良好名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1.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2.借助于社会名流的关系网络3.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七、国际公众国际性组织建立良好的国际公众的重要意义。1.发展国际公共关系,为对外开放服务2.运用跨文化传播手段,促进组织形象的国际化第六章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传播及其基本要素,人类传播的基本方式,熟悉传播的主要媒介,掌握传播效果的制约条件及如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基本要求:1.掌握传播及其基本要素,传播的基本方式2.了解公共关系传播媒介的种类3.掌握传播效果及其制约条件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传播的过程及基本要素,传播的基本方式,传播的主要媒介及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难点是传播的过程及传播效果。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传播及其基本要素一、传播的涵义及其要点1.信息的传递:一方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2.双向的交流:传递后对方的反应、反馈及相互影响等3.信息的共享:信息只有在流通中才有价值二、传播的基本要素(一)传播的过程1.传播主体2.传播内容3.传播媒介4.传播对象5.传播效果6.对传播的反馈(二)传播的要素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2.现代传播学的主要内容: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反馈分析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一、个体自身的传播1.概念及特征: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基础性2.作用:个体自身传播越强,在人际交往中越敏锐、反应迅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有助于心态的平和等,反之亦然。二、人际传播沟通1.概念2.特点:显著的私人性、双方的参与性、传通符号的多样性、反馈的灵敏性、沟通的感情性及主观的制约性。三、小团体传播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种传播形式,具体特点有:1.沟通在特定的群体环境中进行2.沟通的意见多元化3.沟通受到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制约四、组织传播传播特点1.传播的主体组织化2.传播对象的公开化、大众化3.内部传播活动的双重性4.外部传播方法的综合性五、公众传播传播特点1.面对相对集中、较大的公众群体2.传播者与公众的大规模现场参与:传播对象越多,范围越大,公众的参与性就越低3.多媒体综合使用六、大众传播传播特点1.传播机构高度专业化2.传播对象高度大众化3.内容大众化、手段技术化、活动高效化、信息反馈困难第三节公共关系传播媒介一、大众传播媒介(一)大众传播媒介的一般社会功能1.报道功能:时效性、公正性2.教育功能:知识性、教育性3.娱乐功能:娱乐性与收视、收听率的关系4.监督功能:公众舆论、社会监督(二)印刷类大众媒介1.报纸和杂志的共同特点:优点及缺点2.各自特点:排版、内容、性质、发行周期等(三)电子类大众媒介1.广播的特点:具体优点和缺点:方式、效果、成本2.电视的特点:具体优点和缺点:效果、成本、受众自主性二、其他传播媒介举要1.小众化媒介:特点2.个人传播工具:电话、传真、个人电脑联络系统等第四节传播效果及其制约条件1.最佳的传播者条件2.良好的信息制作方式3.尊重受众的选择权4.注意环境气氛的影响5.完善传播沟通的技巧第七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流程,理解公共关系的四大工作程序,掌握分析、设计、传播和评估的具体原则。基本要求:1.了解公共关系调查----形象分析的步骤,掌握组织形象测量方法2.了解组织形象的构成,掌握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了解公众研究及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3.掌握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熟悉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4.了解公共关系检测的几种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形象分析,组织形象的构成,形象设计原则,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难点是形象要素、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形象分析一、自我形象分析1.组织状态和条件调查研究2.员工阶层调查研究3.管理阶层调查分析4.决策阶层的研究分析二、实际形象分析1.公众辨认与分析2.组织形象的地位测量: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状态;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状态;低知名度、低美誉度状态;低美誉度、高知名度状态。各种状态下的公关特点及其重点。3.组织形象要素分析三、形象差距比较第二节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一、组织形象的构成1.产品形象2.经营形象3.人员形象4.环境形象5.文化形象6.标识形象及其他方面二、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1.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内容及分析2.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具体涵义3.恒定性与变通性统一:恒定性与变通性的涵义三、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1.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利要求:员工、股东、顾客、竞争者、协作者、社区、政府等2.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各类公众要求的共同点以及特殊目标公众的特殊要求3.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和协调;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平衡和协调;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和平衡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一)制定公共关系计划和方案的原则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弹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二)公共关系计划和方案的基本内容1.年度公共关系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2.公关项目具体方案的内容(三)公共关系预算的编制方法1.销售量抽成法2.目标作业法第三节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一、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1.联系目标原则:目标与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的关系2.适应对象原则:对象的分类、分析,工具的选择3.区别内容原则:信息的特点分析4.合乎经济原则:成本计算二、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一)公共关系活动的业务方式1.宣传型公关2.交际型公关3.服务型公关4.社会活动型公关5.征询型公关(二)公共关系活动的行为方式1.建设型公关2.维系型公关3.防御型公关4.进攻型公关5.矫正型公关第四节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一、公关形象效果检测二、公关年度工作报告三、公关社会效益评价:“费用-----效益分析”四、新闻舆论分析报告(一)新闻报道量的分析1.统计报道的总次数2.报刊报道的篇幅3.广播、电视报道的时数4.其他媒介的报道数量(二)新闻报道质的分析1.媒体的层次性、重要性2.对本组织新闻资料的使用方法3.对有关本组织报道资料的舆论反响程度(三)新闻报道时机的分析1.及时性与适时性,与本组织发展的配合情况2.报道与当时新闻舆论主题的关系五、公共关系广告效果的测量第八章公共关系实务(一):公共关系调查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公关调查,学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基本要求:1、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类型和工作流程2、了解其他调查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抽样调查中的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的涵义及工作程序;难点是抽样、设计问卷、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抽样调查一、确定调查目的和方案二、确定调查人口的总体三、抽样(一)随机抽样1.间隔随机抽样2.分层随机抽样:分层同比抽样、分层异比抽样3.分区多级随机抽样:五个阶段(二)配额抽样四、设计问卷五、调查访问1.面访调查:优点、缺点2.信函调查:优点、缺点3.电话调查:优点、缺点4.深度调查访问六、整理资料数据:编校、登录、统计、整理开放式问卷七、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题目、调查原因、目的和方法、对象的总体、抽样方法、结果及有关数据、结论和建议、附件。第二节其他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剪辑检索:收集、整理、保存、检索分析2.公共关系效果审查:公关形象效果检测、社会效益审查、新闻舆论分析报告3.市场意见征询:动作观察、展销观察、实际痕迹观察、行为记录法、实验法4.公众意见征询:来信来访、热线电话、兼职信息调研人员的聘任等5.公共关系预测:传播内容分析、专家意见法第九章公共关系实务(二):公共关系宣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的特点及具体内容,理解公共关系广告宣传的类型和做好广告宣传的原则,掌握组织识别系统:CI传播。基本要求:1.了解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的特点,新闻资料的准备及策划新闻事件2.了解公共关系广告宣传的类型,掌握广告宣传的原则3.掌握组织识别系统:CI传播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共关系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广告宣传,组织识别系统:CI传播;难点是CI传播的功能及实施。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关系新闻宣传一、新闻传播的特点1.客观性强2.社会影响大3.传播成本低4.传播的主导性差二、准备新闻资料(一)新闻价值1.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厂房等方面的成就和发展,社会意义2.企业的产值、销售额、利润、创汇等方面的重要突破,对国家及地方财政的贡献3.重要的价格变动,对公众带来的影响等(二)新闻稿1.新闻稿的基本要素:五个W,一个H2.新闻稿的体裁:倒金字塔式、并列式、顺时式等三、策划新闻事件1.不是自发的、偶然产生的,是经过公关人员的精心策划安排2.比一般新闻更富有戏剧性,更能迎合新闻界及公众的兴趣3.能明显提高有关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四、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五、新闻界沟通的要点1.了解和熟识新闻界联络的对象2.熟悉新闻界的运作特点:编辑方针、发行周期、排版、印刷时间、栏目安排、印刷特点、发行范围、阅读对象等3.专人负责,长期联系4.与新闻界联络的原则:尊重、真诚、平等、信用等原则第二节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一、公共关系广告的特点二、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1.实力广告:特点及作用2.观念广告:特点及作用3.信誉广告:特点及作用4.其他类型的广告三、做好公共关系广告的原则1.传播面和传播效果2.广告主题的一贯性和内容的创新性3.广告的社会性、公众性、文化性、思想性,减少商业化痕迹第三节印刷品宣传1.公共关系报刊:组织内刊、组织外刊、报刊分发2.小册子和书籍3.其他印刷品第四节组织识别系统:CI传播一、组织识别系统的传播特点和功能(一)实施CI传播的特点1.形象的个性化、专业化2.形象的统一化、系列化(二)CI传播的功能1、识别功能:组织形象的鲜明是CI的重要作用,鲜明的形象能够帮助公众准确、迅速地识别本组织2、渗透功能:不同角度、不同渠道的渗透,潜移默化的作用二、组织识别系统的内容(一)基本要素系列(二)应用要素系列1.产品系列:工艺设计风格、款式、色调、商标铭牌、包装等2.办公用品系列:单据、表册、名片、文件夹等3.其它要素:宣传制品、环境系列、人员服饰、营销活动系列等第五节其他宣传方式1.影视宣传:培训示范、介绍概况、购物引导、展览活动、研讨交流、资料储存等2.实物宣传3.人员宣传第十章公共关系实务(三):公共关系交际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关交际事务的若干形式,熟悉若干社交礼节,对公共关系日常社交活动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基本要求:1.了解公共关系接待公作、会见与会谈、签字仪式等2.了解见面和交谈时的基本礼节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共关系交际事务的若干形式及基本礼节;难点是会见、会谈、签字仪式等。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例分析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关交际事务的若干形式组织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需要运用协调沟通手段,为组织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关交际的重要性。一、接待公作(一)办公室接待:接待原则、接待工作的具体内容、接待类型、接待条件等。(二)群体接待:参观团体、接待活动的综合性。(三)车站、机场迎送:基本内容1.认真研究客人的基本资料:身份、来访目的、与本组织的关系2.确定迎送规格3.做好迎送准备工作、严格掌握和遵守时间、介绍、到达后的安排工作二、会见与会谈1.会见:国际上一般有接见和拜会之分。会见的内容种类、会见的座次安排2.会谈:会谈类型、会谈的安排工作3.会见和会谈的注意事项:提出会见的目的和要求;接见方安排工作;准确掌握会见时间、地点和双方人员名单;如需合影时的安排工作等三、签字仪式签字文本的准备工作;出席签字仪式的人员安排;签字场地设施的准备;签字程序。四、宴请形式正式宴会、便宴、冷餐会、酒会、茶会、工作进餐、宴请席位安排五、其他社交形式1.电话与信函的联络沟通2.礼仪电报:庆贺电报、吊唁电报、礼品电报3.沙龙4.舞会和晚会第二节若干社交礼节一、见面时的礼节1.介绍:基本原则、自我介绍时注意事项、名片的送接2.握手:握手姿势、握手顺序、不同国家礼节不同3.致意二、交谈时的礼节1.声音与姿态:声音不宜过高,距离适当,手势动作不要太大,聆听时注意的问题2.话题:适当的话题内容及话题禁忌3.礼貌用语三、出席宴请时的礼节1.应邀礼节2.出席礼节3.致谢礼节第十一章公共关系实务(四):综合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种综合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掌握这些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原则,做到在实践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活动形式更好的开展公关工作。基本要求:1.熟悉展览会的传播特点、类型及组织与实施2.了解开放参观日3.熟悉赞助活动的类型、实行赞助的原则及实施赞助活动的程序4.掌握危机处理的基本对策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展览会的传播特点,赞助活动原则及实施赞助活动的程序,危机处理;难点是危机处理的基本对策。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主要内容:第一节展览会一、展览会的传播特点二、展览会的类型三、展览会的组织与实施第二节开放参观日一、对外开放参观的接待对象1.员工家属及社区居民,一般公众2.营业团体、股东、其他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