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复习提升卷(解析版)1.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三个省会城市“自开商埠”另外,一些市镇和地区如山东潍县(今潍坊)、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这一做法()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B.推动了我国近代城市化进程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开商埠”有利于促进中国城市和市镇地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自开商埠”无法抵制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期间开埠通商主要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与主动融入世界无关,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中“自开商埠”的做法旨在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2.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改革,清政府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替科举,但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宣布废除科举制;对于立宪改革,清政府原确立预备期为9年,但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这表明()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材料中清政府将科举制改革和立宪改革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反映了改革的紧迫性,表明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故A项正确;民主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成效并不是很显著,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职或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自行解散参议院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置可否。此现象()A.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C.体现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参议院权力的规定明确详细,而对总统和内阁权力的规定不够明确,这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结果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的形成,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划的政体存在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明确内阁是对总统负责还是对议会负责,也没有规定行政权如何制约立法权,这说明其规划的政体存在重大缺陷,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没能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D项。5.1913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一副春联,上写“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幅春联反映出()A.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深厚B.普通农民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有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3年”“某地农村百姓家”“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可知,辛亥革命后,在某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封建思想,这表明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有限,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6.孙中山在《建国大纲》的宣言中说:“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适用于中国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大多数人民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态度漠然,这反映出社会变革的群众基础薄弱,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7.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此后,在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已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A.是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积极应对B.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D.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并参考西方法律,制定了经济法规,该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近代化潮流,故D项正确。当时并未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故排除A项;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故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故排除C项。8.1912年12月,北洋政府工商部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工艺上之物品及方法首先发明及改良者,得呈请专利”;1914年颁布了《矿业条例》和《审查矿商资格细则》;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又颁布了《农商部奖章规则》等。北洋政府上述举措旨在()A.振兴民族实业B.抵制列强侵略C.完善经济法规D.指导社会建设答案:A解析:“呈请专利”有利于鼓励发明创造,颁布《矿业条例》《审查矿商资格细则》《农商部奖章规则》等法规有利于农工商业的发展,故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振兴民族实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9.胡适在其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B.西学已占据文化主流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胡适对“孔子知识观”的反思,即胡适通过对“孔子知识观”的论述来检讨儒学的得与失,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孔子知识观”的反思,没有涉及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10.陈独秀说:“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这一论述意在()A.促进文化转型B.用“孝悌”文化改造西方文化C.号召青年摆脱陈旧状态D.引导青年正确理解“孝悌”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