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_第1页
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_第2页
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_第3页
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_第4页
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深化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促进对外对台工作王才秀客家文化源流初探由历史上的群体移民与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是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生成之后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以及由于客家人较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而形成的相对稳定性特征但这些特征毕竟不是不能打破的坚冰。随着客家地区对外交往的频繁以及近代以来客家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燃起迁徙热情走出山门走向世界客家文化的地域性和稳定性不断受到冲击客家文化的多元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可以预见在新的世纪里客家文化将与飞速发展的客家社会一道朝着进步、繁荣、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一般认为与客家大本营赣闽粤边区相邻的汉民族其他民系如湘赣民系、粤海民系广府民系、福佬民系闽南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早于客家民系其中比客家民系更远离中原的粤海民系甚至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客家民系是在周边各民系的包围、挤压、侵蚀之下顽强地茁壮成长的客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上周边各民系文化的明显的印记。在文化的载体之一的语言方面一般认为客家方言是中原古汉语与赣闽粤土著语言尤其是闽西土著语言相融合而形成。但据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原汉族移民进入赣闽粤边区并不是一次性地经过万里长征完成而是长期波浪式推进。大部分客家先民的祖先已滞居江淮或鄂赣间数代人到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边区时已融入江淮、鄂、赣社会成为吴语民系或鄂赣诸系的一员他们所操语言或者是江淮官话或者是吴语、赣语。因此由客家先民带入赣闽粤边区的中原古汉语已经变味与真正的中原古汉语相去甚远。可见客方言的形成首先与江淮官话、吴语、赣语有直接关系。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客方言也不断受到周边各民系方言的影响和侵蚀如赣南客语与赣方言有较多的沟通粤东客语则受广府话影响较大。因此当代客方言已融进大量周边方言的因子。甚至融进一些外国语言的因子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客家地区闭塞“山高皇帝远”曾经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但无论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或在其之后这一片土地始终与中华大地一起迎来春夏越过秋冬。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一片土地由于相对闭塞等原因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但由于文化是无形的其独具特色也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而文化的互动、交融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因此客家文化从其产生伊始就处在与其他民系或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永不停息的动态发展之中。在风俗习惯、民间信仰、民间文艺和民居建筑等方面。这种现象都非常明显。客家地区向来男女地位相对平等与北方中原及南方汉族其他民系广泛盛行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风尚有明显不同。无论上山伐木下田耕耘撑船摆渡挑担赴墟还是民间祭祀扫墓迎神赛会演戏对歌都可男女同行夫唱妇随甚至“男女饮酒混坐醉则歌唱。”“月夜男女浩歌”⑤不避长幼婚否不见男尊女卑。但在与闽南民系交界的龙岩、永定客家地区村镇这种现象较为鲜见在新罗区红坊、永定高陂、坎市等地家中来男客时女主人婆媳均不入席与客人一起就餐。龙岩新罗区原龙岩县唐代以前隶属汀州府据各姓族谱记载许多新罗区先民由长汀、上杭迁来有些姓氏族人如邱姓、李姓、张姓、谢姓、傅姓等与上杭客家同姓原为同祖同源族人。如果不是因为唐大历12年公元777年改隶漳州府也许新罗区至今仍是客家县市。正是由于这种行政区划的改隶使新罗区与客家地区长期割断在语言、习俗方面受闽南民系影响增大因而形成了虽属闽南语系却带有许多明显的客方言底层语的龙岩话。也盛行男主外女主内的风尚女性服饰则与大部分客家地区拒绝裙装有所不同连老太太也穿裙装。这些习俗也影响其毗邻的客家村镇。在民间信仰方面客家地区受其他民系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妈祖信仰和三山国王信仰。妈祖信仰由闽南民系传入客家地区闽西客家人最为虔敬许多村镇有妈祖庙或天后宫并将其所司海神职能加以改造和追加成了当地村镇保境安民、消灾除害、有求必应的地方保护神从而进一步扩张了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内容妈祖庙的香火越来越旺。三山国王祖庙在广东潮州后来传入梅州、惠州、闽西、台湾等地成了闽、粤、台客家人的普遍信仰。据元代刘希孟《明贶庙记》载“考潮州西北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峰之右有乱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越二十里有巾山其地名霖田,,当隋时,,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因庙食焉。地旧有古枫树降神之日树生莲花绀碧色大者盈尺咸以为异。乡民陈姓者白昼见三人乘马来招己为从忽不见。未几陈化。众尤异之乃谋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前有古枫后有石穴水旱疾疫有祷必应。”由此可见三山国王信仰始于隋朝。当时客家民系尚未形成倒是福佬民系已经活跃于潮州地区成为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三山国王信仰原先并非客家人的信仰后来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信仰最根本原因是因为梅州、惠州与潮州为邻同属韩江流域且梅州地区很长一段时期隶属潮州府政治、经济诸方面交往频繁。再者潮州地区是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杂处的地区、三山国王信仰早已成为福佬人与客家人的共同信仰。至于三山国王信仰传至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后三山国王庙宇成了“客家庙”主要信民为当地客家人其原因是台湾及海外的三山国王庙最初主要由粤东客家人移民创设自然成了当地客家人主祀的神祇。在民间文艺方面客家地区与周边不同民系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现象更为常见其他民系的艺术之花被移栽到客家地区之后茁壮成长、叶茂花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例如近代以来在客家地区尤其是闽西地区盛行、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提线木偶戏最早是由上杭艺人赖发奎、李法佐、李法佑、温发明等于明朝初年从浙江杭州学回来并组建闽西第一个高腔木偶戏班。其后逐渐向闽西各县和梅州、潮州流传。闽西木偶戏的唱腔曾经历从单高腔、双高腔到乱弹、半荤斋的发展过程。最初的高腔有越剧高腔的痕迹后来受同样由外地传入闽西的外江戏的再次影响引入皮簧唱腔成为乱弹班或半皮簧半高腔的半荤斋班。闽西木偶戏源自外地融入本地后仍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而发展繁荣的事实清楚地说明客家文化并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像客家地区无数的潺潺清溪一样有着不断吸纳涓涓清泉和流淌滚滚洪流的宽宏气派。 曾经在客家戏剧舞台上盛极一时的汉剧也是从外地移栽而来的艺术之花。其源流有“源于湖北汉剧”、“来自徽班”、“秦戏班底”和源自湖南祁阳戏等多种说法。专家以为源自祁阳戏亦称楚南戏一说最为有据。因为自清乾隆丙辰 1736年间祁阳戏“新喜堂”班到闽西宁化演出后便陆续有祁阳戏班经赣南到闽西客家地区演出有的班主发现客家人喜欢看戏在客家地区有良好的演出环境便滞留不归收徒传艺。一些艺人尤其是本地成长起来的艺人在客家各地的长期巡回演出中为精益求精不断吸收木偶戏、西秦戏、闽南歌仔戏、潮剧及闽西的中军鼓乐、十番和民间歌曲的艺术素养使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诸方面得以丰富发展形成了既保留祁阳戏风貌又有别于皮簧剧种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客家地方戏。俗称“外江戏”上世纪三十年代始称为汉剧。流行于赣南南康、大余、兴国、瑞金和闽西、粤北部分县市的南北词也是由外地传入并本地化了的客家民间曲艺形式。据说南词原为江苏扬州一带的清唱滩簧于清乾隆年间传入赣南北词原为湖北黄梅的文曲于清道光年间传入赣州二者结合形成南北词。后再传入闽西被称为“赣派南北词”还有由苏州经浙江传入南平再传闽西的“苏派南词”。南北词传入客家地区后也和木偶戏、汉剧一样经本地艺人和民间艺术爱好者不断加工、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样式。客家民居受其他民系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著名的永定客家土楼无论方形、圆形一般都是敞厅内通廊式建筑楼上楼下都有迴廊可以绕楼转一周。但在与闽南民系交界处的有些地方则出现一些与闽南民系土楼相类似的内部单元式隔断的土楼。如与闽南交界的永定下洋镇初溪村有一座圆形土楼集庆楼被当地人称为“忤逆楼”楼内住户之间互相隔断自成单元各有一部楼梯从一楼通往四楼与闽南的内单元式土楼无异著名的永定高陂镇上洋村巨型土楼遗经楼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其前楼为内通廊式四层建筑后楼则由三座方形内前厅碉楼式五层建筑排列而成每座碉楼式方楼自成单元由底层大门进入门厅厅内有一部楼梯通向五楼整个大楼充分体现了内通廊式和内单元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近代西风东渐以来一些飘洋过海见过世面善于创新的客家人也把西式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应用于土楼建筑中。如著名的永定湖坑镇洪坑村的圆土楼振成楼内环楼正厅正面有四根西洋式古典立柱柱间设瓶式栏杆二层廻廊用精致的铸铁花饰栏杆花饰中心为百合楼内厅、井、栏多处使用水泥等洋材料。振成楼在建筑上的中西合璧鲜明地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毗邻香港的粤东深圳等地在民居建筑上更是得风气之先粤东北客家围屋也在有意无意中沾上了洋味。如深圳的典型的“丰田世居”和“大万世居”围内建筑是“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护厝”的客家民居典型的建筑布局形式而正面大门无檐牌楼式三合土浮雕高墙则明显受到香港西式建筑的影响。正统的儒、道、佛宗教在客家地区传播立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吸收当地土著宗教成分不断被侵蚀改造的过程同时儒、道、佛各教派也被客家人有意无意地掺和揉合改造成能适应当地文化的民俗儒教、民俗佛教和民俗道教以至在客家地区有许多与正统宗教迥异却又不同于土著原始宗教的宗教现象。例如蛇崇拜原属于古百越族图腾崇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闽蛇称”。赣闽越边区古代为百越族聚居地闽北、闽西都有以蛇为图腾的土著民。人们在提到长汀县城西门外罗汉岭的蛇王宫时有所谓“未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之说说明早在唐代开元二十四年设立汀州府之前汀州蛇王宫即已存在其时客家民系仍未形成蛇王崇拜属当地土著民间崇拜无疑。再者北方汉民族并没有崇拜蛇的习俗恰恰相反汉族人自古以来视蛇为邪恶的象征“蛇妖”、“美女蛇”在汉语言中是“害人精”、“淫邪者”的代名词连追求自由幸福的白蛇娘娘和忠肝义胆的青蛇姑娘都被视为妖怪要让法海和尚置之死地而后快。然而客家人却非常自然地接受和继承了蛇崇拜汀州和客家地区各地的蛇王庙、蛇王宫香火甚旺。长汀和上杭县交界处的灵蛇山上的蛇腾寺里所塑的蛇神干脆被塑成白蛇娘娘成了客家人心目中美丽善良救苦救难的菩萨。客家地区还有着每年阴历6月19日至9月19日观音菩萨回娘家期间当地护境佑民的责任归白蛇娘娘的美丽神话传说寄托了客家人蛇崇拜的虔诚。再如客家“公王爷”崇拜极盛客家地区村镇水口都有公王坛凡客家人迎神赛会、节日祭祀、婚丧喜庆各村镇公王坛都是最重要的场所。“公王爷”成了客家人祈福得福、求财得财、祈官得官、求子得子的有求必应的万能神祇。在汉族移民进入之前赣闽粤地区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生活的土著都崇拜山神在土著民心目中每座山都有山神上山打猎、砍伐竹木都要征得山神同意祈求山神保佑。汉族移民将北方中原的土地神崇拜带到南方将土地神所司职能和土著山神所司职能合二而一便成了保境安民、有求必应的“公王爷”。关于“水口公王”的确立长汀县涂坊乡有一个近似于“河伯娶妇”的神话传说。说的是最早迁入涂坊的涂大郎和赖八郎欲结为儿女亲家但当地山神要求村民每年供奉一对童男童女作祭品涂、赖儿女不能幸免终被轮上。涂大郎和赖八郎为救儿女一起到黎山去学法很快学成归来与山神决斗山神不敌落荒而逃逃至水口终被降伏涂、赖二氏念其真诚出于仁慈答应让其住在水口负责保境安民并要其发誓今后不再要求童男童女作牺牲仅让村民以禽畜鱼虾果品之类作供品。于是水口立起公王坛该山神也乐得清闲蜇居水口接受村民和路人的供品并成为村子的守护神其所司山神职能弱化保护村庄的土地神职能则得到强化。在客家地区无论本地神祇还是外来神祇像山神一样根据客家人的需要转变其所司职能者还有很多。最突出者莫过于妈祖和关公。妈祖原为莆田湄洲湾贤良港民女林默生于公元960年海难后当地渔民盛传其显灵护航而被尊为护海女神后经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托道教尊神老君之口将其列入道教神祇系列并经有宋以来历代皇帝一再册封贵为“天妃”、“天后”成为东南沿海及台湾乃至海外华人普遍虔信的海神。妈祖信仰在宋代就已传入远离海洋的客家地区。在汀州落籍之初妈祖主司汀江航运保佑急流险滩无数、船只经常触礁撞滩的汀江航运安全。妈祖在汀州虽然由海神降职为河神但毕竟有航运可管似也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但到了后来妈祖崇拜在客家地区逐步蔓延、发展、升级“妈祖庙”、“天后宫”随处可见香火越来越旺。连远离江河、十年九旱的永定高陂西陂村和武平太平山等地也建起天后宫、天妃庙。究其原因则大多为当地有林姓族人聚居以林姓女贵为“天后”引以自豪而建起天后宫有的地方则因为乡人多往南洋、台湾等地谋生建起天后宫为祈求飘洋过海的亲友平安往来。然而妈祖所司职能则不断被改造和扩大其主司“航海安全”的职能被人们所淡忘有的地方甚至连妈祖是海神都鲜为人知。客家人崇拜妈祖大多不是把她作为海神而是把她作为如同佛祖、观音、玉皇、关帝、公王一样能够降福于人、保境安民、抗灾救疫保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多功能神灵加以崇拜罢了实在是勉为其难。关公传入客家地区原先也是如同公王爷一样的保境安民的神祇从客家地区的关帝庙都建在村中的咽喉要地以及关公塑像旁有带刀的周仓侍立便可证明。但有的地方关公却被当作财神爷来崇拜外出谋生或赚了钱荣归故里的成功人士都要到当地关帝庙祭拜一番。从而违背了建庙者的初衷。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华侨和港澳 台胞较多的地方受海外华侨及港澳台人将关公作为财神祭拜的影响。这种现象说明即使到了现当代客家地区神祇所司职能还在不断发生变化。 客家人对正统宗教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地化的民俗宗教的另一种突出现象是将不同宗教系统的神祇同供一庙共纳香火让其“合署办公”齐心协力保佑乡人以及不同宗教系统的神职人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表现出不同宗教的模糊和混杂。如在武平太平山天妃庙内道教天妃妈祖、佛教观音菩萨与林姓祖先林奇卿公在那儿“合署办公”。庙内大殿“有三座神座。中间供奉妈祖座像像的体积在全庙为最大像前又置一尊小小的观音像其左侧平置石碑一块上镌,林氏十二世开山祖林奇卿公?字样碑前设香炉供人插香礼拜。”④妈祖娘娘与观音菩萨虽是不同宗教的神祇但客家人并不介意她们在客家人心目中同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女神武平乡人将她们揉合在一起让其“合署办公”齐心协力保境安民似也无可厚非而将林姓祖先也供奉其中让神佛与世俗鬼魂“合署办公”神明崇拜与祖先崇拜混杂则是武平客家人的一大创举。再如在永定下洋镇东联村中心峡口他山甲有一座颇为宏伟壮观的孔庙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并兼作村学学堂。不知从何时开始村人在其偏殿供奉着观音菩萨曾一度香火极旺于是儒教的孔子先师和佛教的观音娘娘虽不同殿却是同庙邻居恐怕很难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让力主“克己复礼”、创“三纲五常”、“男女授受不亲”等清规戒律的孔子先师与如花似玉、冰清玉洁的观音娘娘在凄冷的古庙里相依为命实在不成体统但当地客家人并不在意。因为在客家地区“道不道俗不俗”或“僧不僧俗不俗”的合流和综合崇拜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客家人已熟视无睹。在客家地区与神、道、佛像和祖宗像杂陈于一庙“合署办公”的现象同样诙谐滑稽的是僧人、道士、神汉、巫婆混迹于一庵或同一套人马侍奉不同宗教的现象。据明代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出版的《归化县志》载“大姓则或创庵立神佛刻亲像一旁内僧道而奉之本县僧道特多率无度牒其故皆由于此。”尤其在近代以来客家地区这种“无度牒”的兼职神职人员比比皆是人们很难弄清楚他们所侍奉的是哪一教哪一派。在民间丧葬做法事时富庶人家同时请七僧八道两伙人马同坛诵经作法为死者超度亡灵并不鲜见。令人奇怪的是有的人家只请一伙人马却有僧道杂陈或同一神职人员身兼僧道二职刚刚脱下道袍又穿上袈裟刚刚念完道教咒语又吟诵佛教经文令略懂常识的人惊诧莫名。许多地方做丧葬法事的人员并不是出家人而是非专业的兼职神汉他们都居家过世俗日子生儿育女遇有法事则俨然成为道士或僧人不论其功课做得如何丧家主人都对他们虔敬有加。此外许多客家地区的寺观其主持人也不是专职僧人或道士而是世俗人士平时作工务农遇有人进香求神则煞有介事地司起神职善男信女询凶问吉他们对答如流还能作法施术袪灾除病人们对他们也虔敬有加。这类人披着正统宗教的外衣实际兼神、道、佛、巫于一身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将正统宗教本地化了。 三、客家文化与周边非客家文化 孕育客家文化形成的赣闽粤边区尽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也正因为这种相对的封闭有一定独特性的汉民族客家民系才得以孕育形成。然而这片“山高皇帝远”的土地毕竟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或彼岸世界。客家文化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不仅原先生活在当地的土著和千百年来先后从不同地域迁入的移民对客家文化的形成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片地区周边活跃着与其有天然的或人为的千丝万缕联系的其他民系或民族这些民系或民族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交往中对客家文化施以影响源源不断地向客家文化大观园流入清洌的清泉也带进或多或少的泥沙。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摘要]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既是中华文化的外延发展,也是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开展侨务工作的平台。客家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对海内外客属侨团加强团结合作的感召作用;在客属地区招商引资中的桥梁作用;促进海外侨社和谐发展的亲和作用;促进海内外客家族群交往的影响力。和谐

[

关键词]族群交往

客家文化 中华文化传播

客属侨团 侨乡经济建设

侨社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族系群体。与客家人形成相伴生的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脱胎于中华文化,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为既保持有中华文化的内核,又深具自身特点的民系(或称族群)文化,客家文化随着客家人的迁居海内外各地而衍播天下。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侨务工作三个大有作为,其中之一是在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针对侨联工作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四个作用”的目标任务,其中要求侨联工作要充分发挥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的桥梁作用,为新时期的侨联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强中华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各民系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是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侨联组织的重要职责。对外交流与侨务工作相辅相成,中华文化因素是我国开展对外交流与侨务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客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既是中华文化的外延发展,也是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开展侨务工作的平台。一、客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普遍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 他们代代相传,保持浓厚的家乡情结,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都强调中华民族这个“根”,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祖辈的乡土语言。定居海内外的客家人非常重视对本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展,他们是弘扬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地缘和历史渊源,中华文化很早就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文化因素被认为是中国与东南亚加强交往、发展长期合作的深层次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族群语言、文化的传承延续产生影响,海外华人普遍面对原有族群文化和意识日渐淡薄的现象,因此发扬、传承和推广族群优良传统文化便成为海外各宗乡社团及各族群有识人士的重任。东南亚不少国家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如新加坡,其人口种族包括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以及其他族裔,多族文化组成的新加坡文化是新加坡国家文明的基础,作为华族文化一部分的客家方言族群文化,丰富了新加坡文化,促进了新加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定居新加坡的客属人士,一向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而作为新加坡客家社团领导组织的南洋客属总会,建馆八十年来自觉有责任也有义务负起弘扬客家文化的任务。对于推动会馆的会务,延续和发扬客家人固有的刻苦耐劳以及凝聚力强大的精神,南洋客属总会历届会长和董事花费不少心血为会馆的发展做出许多重大贡献的同时,认为宣扬传统文化,并没有捷径,需要一点一滴,经年累月慢慢推广开来。随着时代演进,客家会馆的活动已经多元化,涉及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不少客属会馆继续举办有关客家文化活动,如客家美食品尝会、客家文化讲座、汉乐演出、山歌观摩会、客家会话班以及教导使用互联网等手段,继续发挥客家精神,传延客家文化。同样,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政府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主张各种语言、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并存,让每个民族都能保留和发扬各自祖籍国的文化传统。在毛里求斯华人社会里,客家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在毛里求斯的发展,以及在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华人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客家文化在毛里求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客家人——这个客家文化主体——的活动中,既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的持续生命力,也使中华文化在主体活动中得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关系重大。海外客家人特别是客家新生代子弟,在当地主流社会文化熏陶中,如何继续维系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系,保持本族群体的特性和核心精神本质,华文教育和客家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语言是最能让人感到亲切和认同的,年轻一代客家人哪怕是会说一些客家话,都会被乡亲所认同和接纳。在传承客家文化方面,方言的流传不容忽略。海外华人普遍认为身为华人既要说母语──华文,也要学习本身籍贯的方言,尤其应该鼓励华人子弟说方言。新加坡的客属会馆重视举办客家会话班,以让年轻一代能够说一些他们父母的“家乡话”,增强认同意识,在发扬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中,推动中新文化经济交流的发展。毛里求斯政府一向为其多元文化感到骄傲,鼓励华人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认为不论是唐人街特色还是原乡方言都应成为毛各族人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毛里求斯全国通用法语、英语和克里奥尔语,但是毛国政府提倡国民掌握一门本民族语言,如印度人后裔能讲印度语,华人后裔能讲汉语(主要是客家话)。毛里求斯客家人在保存捍卫客家文化方面很显著的表现,是客家方言在毛里求斯客家华人社会中的流传,客家话也成为了毛里求斯华人社会中的“流行语”。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保持和展示节日民俗,是传播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在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在毛里求斯已成为法定节日,节日当天,无论是客家华人还是广府或其他籍贯华人都要燃放鞭炮以驱灾辟邪,这一天的特别庆祝活动便是在路易港的唐人街举行中国的舞龙和舞狮表演。传统中国儒家思想注重伦常关系,所以中国人讲求尊老爱幼,凡遇传统节日,探望老人是重要的活动内容。在南部非洲,成立于 2005 年的南非客家联谊会,一直延承着每逢中秋节前往约翰内斯堡康宁安老院看望老人们的这项优良传统。 他们用月饼、水果,把温暖带给了安老院的老人们,在他们看来: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秋是中国的重要节日,来看望老人们也是客家联谊会的一个光荣传统,让老人们在节日里也同样能感受到亲人的关心和温暖,我们会把这个活动坚持下去,把中国人尊老的美德发扬光大。 ”该院负责人劳伦斯LaurenceKingston认为:“在这个喜庆的节日,老人们体会到了社会和侨界的关心和爱护。正是客家联谊会等侨团,让中华民族扶老助幼的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1]二、客家文化对海内外客属侨团加强团结合作的感召作用客家文化作为客家人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对海内外客属侨团加强团结协作、力争合作共赢中发挥了强势的感召力。侨社和侨务部门有识人士普遍意识到实现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团结,是构建海外和谐侨社的前提和基石。做好团结工作,是侨团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侨团的发展命运和影响力。基于此,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客属社团,本着为共谋台海和平稳定、以中华文化为先导,在互信互助、共创和平双赢新局面方面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祖国大陆的发展贡献力量, 也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做贡献的目的,曾在 2005 年发出《两岸四地客家乡亲话乡情活动倡议书》,认为天下客家一家亲,为了继续两岸四地客家乡亲话乡情的活动,参加活动的客家社团及客家乡亲愿意: 1、共同建立一个机构在经济、文化及旅游交流方面落实具体项目开展工作;2、每隔一年在两岸四地轮流互访加强沟通、了解,进一步推动两岸四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他们的倡议目的在于在团结海外客属侨团的同时,自己也要“以中华文化为先导”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目前,全球客家人有近8000万至1亿人,在大陆有6000至7000万人,港澳台三地有700多万人。在海外,约有500多万客家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有300多家客属社团。1971年由香港崇正总会倡导、全球客家人首次携手合作,举办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简称“世客会”)。世客会举办目的在于宣扬客家精神,加强客家人的了解和团结,凝聚客家人力量,推动全球客属人士的工商业和文化活动,从而在全世界形成一股受人尊重的组织力量。世客会是海内外客家乡亲和各界人士以客家文化和经济为主题内容举办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盛会。世客会活动经过三十多年的演进,已由最初的客属乡亲联谊,发展为融乡亲联谊、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为一体的活动载体。世客会能持续不断地召开,与它对海内外客家人所具有的感召力息息相关。在历次举办的世客会中,全球客属侨团与客属人士的参与性较高。世客会至2008年共举办了22次,参加会议的世界各地的客属社团达1568团次,51394人次[3]。在中国内地举办的六次大会,参加会议的海内外客属社团共约有 759 团次,17100 人次。其中2004年11月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的第十九届世客会,由63家海外客属社团或会馆的781名客家乡贤组成41个海外代表团参加世客会,以及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还有近百名特邀嘉宾、签约客商和参加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的海外客属学者,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以及赣州本地客家乡亲数十万人参与,充分说明了海外客家乡亲对客家族群国际性活动的重视和高度的参与性,以及海外客家人对族群的强烈认同感;真正实现了把世界五大洲的主要客属侨团、主要客家侨领和客家人代表聚集在一起,这是侨务资源的核聚;也是侨团及侨领以客家文化为号召,在客家社会中所起的促进团结、和谐的凝聚作用。目前中国侨务工作重心之一,是充分利用好海外侨务资源。以客家文化为纽带,加强客家文化的感召力,以此为团结协作的文化基础,联系召集数千海内外客属乡贤的活动,促进全球客家人与客属社团的团结,进而达到构筑和谐侨社,这是侨务工作大有可为的重要手段。三、客家文化在客属地区招商引资中的桥梁作用客属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联谊、交流活动,为促进客属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客家文化在客属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客商回大陆祖籍地投资发展当地经济上起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桥梁作用。国内客属地区的侨务部门深刻意识到客家文化所具有的这一优势和号召力, 积极开展促成客家文化与客商联手行动。最具说服力的也许是以客家文化为桥梁搭建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国内地的召开。世客会的召开,在中国内地实际上就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传承客家文化、联谊叙乡情中展开经贸合作洽谈,旨在中国内地客家人聚居区建立海内外经济合作网络,以促进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活动形式对客家侨乡或原乡在招商引资方面尤其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梅州市在第十二届世客会举办期间,经贸洽谈会共签订投资协议、意向书52项,总投资金额6亿多美元。在福建省龙岩市举办的第十六届世客会中同样搭就客家文化台,唱出精彩经贸戏,在会议期间举行的项目推介暨签字仪式上,龙岩市共签订经贸合作项目20项,总投资4.8594亿元,利用外资3.3568亿元。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十八届世客会经贸洽谈也取得丰硕成果,在大会期间签订的合作项目35个,总投资额达到27.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4亿美元。在江西赣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世客会,会议期间共签订了76个合作项目,签约外资2.48亿美元,内资21.08亿元人民币。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二十届世客会上推出洽谈项目400余项,签订协议近40个,投资总额达170多亿人民币。[4]2009年10月首届“梅州·世界客商大会”在梅州召开。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代表,专家学者共1200余人相聚梅州,其中客商代表850多人。这次世界客商大会的宗旨是“崇商论道、彰显卓越、联谊合作、共谋发展”。大会通过世界客商大会这一新的平台,加强各客属地区和各地客商之间联谊联情,互通信息,携手合作,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应对形势,共同推动客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大会活动之一的“世界客商高峰论坛”,在理论上总结客商成功之路,归纳客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独特个性,激励后辈发扬光大客商精神。客家商帮是明清时期广东四大商帮之一。客商在其发展中承传客家文化,秉持诚信为道、知识为本、家国为魂、四海为商,彰显客家精神,在海外取得较大成就。根据此次客商大会主办单位的统计,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大会通过了《梅州·世界客商大会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实现客商之间交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大会共有签约项目128个,而且全部是合同投资项目,初步统计投资总额为303.8亿元。梅州首届客商大会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连接海外客商与国内客属地区共谋经济发展所起的桥梁作用,新、老客家人发扬勤劳勇敢、开拓进取、重教崇文的客家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爱国爱乡、崇尚礼教、吃苦耐劳的优秀传统,为建设和谐发展的客属地区做出贡献。四、客家文化促进海外侨社和谐发展的亲和作用目前,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发展新思路,提出要以侨界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在海外侨团和侨胞中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他们加强团结、和谐发展;要大力支持海内外侨胞发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热心慈善事业、参与公益活动,以爱心促和睦,以奉献促和谐。[5]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新思路为海外华人社会和华人华侨社团提供了发展方向,即和谐侨社,和谐融入。和谐是以高度认同为基础,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促进侨社的和谐;居住国的国家政治认同可以促进和谐融入。和谐不仅是追求与主流社会之间的融合,而且也是追求华人之间的融合。海外客家人士认为,在此21世纪大时代趋势下,身为炎黄子孙,缔造一个中华文化世界大同的宏观理念,形成一种不容侵犯与侮辱的机制,既在所处之境自强不息,也与其他族群互惠互利。[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融会了中华大地众多民系族群文化精粹,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统一。即坚持“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原则,建设和谐文化。[7]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实质,也是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道德观和传统文化习俗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对于海外华人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同时也是华人、社团的行为准则。海外客家华侨华人的核心精神品质仍然是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即节俭、刻苦耐劳、重视教育和家庭伦理。以毛里求斯华社为例,客家侨胞在竭力提倡和推动侨社和谐的同时,与毛里求斯人民和睦相处,成为中毛友好关系的民间友好使者。其中,客家文化充分发挥了其促进和谐发展的亲和作用。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份,其思想道德观同样传承了儒家文化思想。“仁义”、“政和”等儒家之道,对客家人的影响同样深远。成立于清咸丰年间的毛里求斯“嘉应同乡会”在1869年(清同治八年)改名为“仁和会馆”。初创立的“仁和会馆”,没有会章,也没有向政府申请注册,只是为了崇祀关帝,敦叙桑梓之情,即所谓“维风化,正人心,举正直,息纠纷,兆祥和之气也”。当仁和会馆在1877年建成馆舍时,其门楹对联是“仁风驰异域”、“和气话中原”。[8]在仁和会馆所存的木匾反映了客家原乡文化特点,如“仁厚本梅风,中外同风占凤起;和风敷异域,奂轮继美庆新居”;“仁义达乎华夷,以和为贵;嘉谋扬于中外,相应同声”,等等。多年来,仁和会馆秉持其“举办华侨福利,恤孤济贫,排忧解纷”的宗旨,在客家华人社会中发挥着促进团结、扶危济贫、文化教育和道德发展的作用。其在140多年来推崇的仁义、政和,在今天提倡构建和谐侨社方面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华人在海外有着高度的适应性,他们在海外的发展最是追求和平共处、经济共赢、光宗耀祖。客家人有着近千年的迁移历史、顽强的环境适应力、锐意进取心和对客家传统文化的坚持,客家人具有勤劳、刚强、创业、保守、团结、智慧等特质,其传统和谐文化内涵,在毛里求斯华人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毛里求斯的客家人与其他族群人民的和谐相处,以及和平地融入毛里求斯社会。其实,客家族群移居世界各地,都会遇到本土化的问题。以本土化运动而言,毛里求斯客家人在力促本土化中也寻求其中的平衡点,既成为毛里求斯的主人之一,又不要完全失去客人的身份。以客家意识的角度来看同样的问题, 在毛里求斯客家人的努力下,客家文化元素也能在毛里求斯本土化运动中争一席之地, 使得毛里求斯成为客语与客家意识仍然保存并被居住国政府认可的地方。客家人在毛里求斯不仅借助多元文化背景增强客家文化的影响力,而且携客家文化的亲和力在毛里求斯获得政治、经济上的较高地位,是海外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典范。五、客家文化在促进海内外客家族群交往中的影响力客家文化作为客家人的思想源,它在海内外客家族群交往中,成为相互认同的一种文化基础和元素。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五千余年。姓氏是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以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氏族人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经过专家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姓氏文化和中国谱牒学如今不仅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而且被应用到生命科学研究中,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在客家文化的基本特性中, 保存着对根源意识和尊祖敬宗、 维护道统的精神。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闽粤赣地区,其聚集的客家人数占国内客家人总数的90%以上,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客家人绝大多数祖籍在闽粤赣地区。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客家人是台湾第2大族群,台当局客家事务主管部门委托调查发现,台湾泛客家族群达人口比例25.6%即台湾每4个人即有1个人是客家人。全台湾泛客家族群总人数推估

,为587万7千多人。客家人族群最多的县市仍是新竹县、苗栗县、桃园县,但花莲县、新竹市也有超过20%人口为客家人;客家人口数最多的乡镇为新竹县横山乡、北埔乡及苗栗县铜锣乡,比例都接近95%,苗栗县公馆乡、头屋乡及新竹县峨眉乡也有90%人口是客家人。[9]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梅县、 蕉岭、五华、大埔、陆丰、饶平等地。闽西客家人向台湾移民,早在宋南渡之后就开始了,而大量移民则于明末清初之后,历史上直接由闽西去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11]寻根、探族源,客家文化的根源意识对海峡两岸客家族群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福建省上杭县是纯客家人聚居县,至今保留着三十多个客家姓氏始祖的祖祠、祖墓,其裔孙遍布海内外,每年吸引海内外乡亲前来寻根谒祖。上杭客家族谱馆收集了众多的客家人家族史料藏书,其中客家族谱收藏有 115 个姓氏、1600 多部、数万册,这是客家人向外播迁、繁衍生息的重要史料和寻根谒祖的珍贵文物。2009年3-4月,两岸客家族谱文物展在台湾展出。 此次客家族谱展先后在台湾台北、台中、高雄、苗栗等地举行,共展出客家族谱 180 多部(册)、88个姓氏展板约 130 幅,还有图片及“六十姓客家宗族史记 ”等多媒体读物展品,深受台湾客家乡亲的欢迎和关注。 两岸客家族谱文化研究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和合作; 两岸族谱展示为海外客家人追溯族源、探究族系播迁图、印证血脉渊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两岸族谱收集以及相关的文书、契约、祖图等历史史料征集,汇总而成为世界客家人的家族史料藏书,必然会推动海内外客家族群加强交往、 弘扬客家精神、凸显客家文化影响力一、我市所具有的客家优势1、作为客家祖地形成的独特地位的地缘优势:闽西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区域和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客家先民都把闽西作为告别中原中文化旅程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闽西由此成为播迁至海内外8000多万客家人公认的重要祖居地,古汀州府客有首府长汀和“客家母亲河”汀江成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因此,闽西具有地位独特而带来影响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具有众多姓氏客家始祖的血脉亲缘优势。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长历史时空中,中原汉族人南迁闽西带来了农业社会传统家族的结构方式,大约130多个姓氏的客家先民在闽西聚族而居,普立宗祠,这些姓氏先民因而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公认的客家一世祖。他们留下大量的祖祠、祖居、祖坟、祖谱,吸引了一代一代海内外客家游子前来寻根谒祖、敦睦乡宜,成为闽西与海内外客家乡亲联系的印记与纽带,也使闽西客家祖地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具有500万台湾客家同胞重要祖地的“五缘”优势。据史料记载,闽西客家人早在明、清时期就沿三个方向迁台垦殖发展:一是从闽西直接迁台;二是从闽西沿汀江流域迁居广东梅州、惠州、潮州等地后迁台;三是从闽西迁居本省闽南的平和、南靖、诏安等后再迁台湾。在台湾的客家人虽仅占全台人口约五分之一,但在近现代台湾社会政治生活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台湾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台湾几乎所有客家姓氏的根都在闽西,两地客家同文同种、同宗同源,一脉相传,成为我市加强海峡两岸文化经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优势。4、具有独特的客家祖地人文生态环境优势。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长汀,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被誉为“客家首府”,成为亿万客家人的精神家园。②闽西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客家祖地文化孕育了“岭南画派”的鼻祖上官周、“扬州八怪”的黄慎、华垒等一批名震海内外的闽西籍文化艺术的一代宗师,成为闽西影响深远的重要的历史文化人物,培育了林默涵、张胜友⋯⋯③永定土楼、连城培田、芷溪古民居、长汀涂坊围屋等客家民居建筑,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客家民居共???处,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博大精深的闽西客家文化的活化石。特别是永定土楼成功申报“世遗”,成为闽粤赣边客家中大本营唯一的享誉世界的世界级文化品牌。④⑤闽西客家有众多秉承中原古风的民情民俗,有被誉为“客家狂欢节”的连城罗坊走古事、姑田游大龙和武平“上刀山下火海”等大量丰富的客家民俗节庆活动;有独具魅力的客家山歌、闽西汉剧、客家十番、客家木偶戏和明清时期著名的全国四大印刷基地的连城四堡雕板印刷基地,构成了闽西独特的享誉海内外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6项,成为我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优势。5、闽西武平岩前的“定光古佛”是海峡两岸客家人共同信奉的保护神,成为我市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的独特优势。二、在发挥客家文化作用促进对台交流中已做和正在做的主要工作1、2000年11月19日至21日我市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全球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个客家社团及特邀代表共3503人出席。原担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现为主席、祖籍永定的吴伯雄先生率团出席并在开幕式大会上作了讲话,成为大陆解放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访问大陆的高层人员,揭开了两岸交流交往的一页,谱写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2、为充分发挥闽西客家祖地的独特作用,在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同志的倡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2003年9月,“客家文化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2007年改为中国闽西客属论坛组织,该组织对外称“客家文化论坛组织,对内称客家文化研究会),在闽西正式成立。郑必坚同志担任总顾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张胜友同志任客家文化论坛组织主席,原市委副书记、现市政协主席林仁芳任执行主席,陈雄、陈建寿、张秀娟兼任副主席,张耀清担任秘书长兼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曾耀东、罗柏荣担任副会长。成立“客家文化论坛组织”这一高层次、有相对固定和共同主题且能把客家精神发扬光大的组织,目的在于通过发挥闽西的优势,整合闽西的各种资源,打好“客家牌”和“对台牌”,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促进闽西的新一轮大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3、中国闽西客属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为打造对外对台宣传平台,根据郑必坚和张胜友同志的提议,经市委同意,客家文化论坛组织于2004年10月正式创办《环球客家》杂志,郑必坚任总顾问,张胜友任编委会主任,林仁芳任社长,张耀清、曾耀东、罗柏荣为副社长,张耀清兼主编。2006年8月,《环球客家》杂志获福建省委外宣办批准为对外宣传的正式期刊。该刊重点突出对台交流,以文化为媒,主动架起与台湾交流的桥梁,邀请台湾知名人士担任编委,每期都有刊登台湾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的文章。几年来,该刊入岛交流达3000多册,在台湾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在促进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中国闽西客属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积极组织开展闽西客家祖地人文历史以及闽西与台湾血脉亲情 关系的研究挖掘工作,从 2005年起,几年来编撰出版客家文化论坛丛书共四册(包括《客家论坛丛书》、《客家祖地——闽西》、《闽台客家情》、《闽台客家血缘 关系》等)。5、突出闽台“五缘”关系,突出客家祖地优势,积极筹拍反映闽西与台湾客家历史文化渊源关系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客海往事》,争取入岛交流。6、积极筹备做好以上杭客家族谱馆为主的客家族谱赴台展览有关准备工作,将于今年3月第三届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入岛巡展。三、存在哪些突出问题1、近年来,在打“客家牌”、“对台牌”方面,我市各级都很重视,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认为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全市客家文化资源和力量缺乏有效的整合,尚未形成合力,在做“足”对台文章,搞好长远规划和落实保障措施方面还不够。2、在充分利用闽西客家祖地独特地位的影响和闽西与台湾客家具有深厚的“五缘”关系的有利条件,构建两地客家高层次的交流对话平台还不够。3、在深入挖掘闽西博大精深的客家祖地文化、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对台交流的文化品牌还不够,主动走出去,组织影视、戏曲、山歌和民间绝技等客家文化精品入岛交流还远远不够。4、对于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闽西客家姓氏始祖的入闽时间及分布、闽西客家迁台的姓氏及分布、闽西客家祖地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发挥客家祖地区域文化特色等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如何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严谨的逻辑理论来回答闽西客家祖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非常不够。5、充分利用客家祖地区域特色文化优势,加强客家祖地文化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龙岩中心城市,目前,没有一座客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客家文化的氛围不浓。四、今后的工作打算1、积极配合参与制定海峡客家文化中长期发展的规划,拟制推进闽西客家与台湾客家两地文化交流的目标和措施,构建具有闽西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2、积极主动协调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做好申报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有关工作,为更好地保护、开发、传承客家文化遗产奠定良好基础。3、围绕建设“海峡客家”品牌,积极推动构建“海峡客家文化旅游节”这一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市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4、充分发挥《环球客家》杂志在对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两岸主管部门的支持,共同与台湾客属社团联办《环球客家》杂志,扩大杂志入岛交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