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化差异_第1页
谈谈文化差异_第2页
谈谈文化差异_第3页
谈谈文化差异_第4页
谈谈文化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文化重分析.东方文化重归纳.

简单举例农业研究:你给东西方学者一样的一块田

让他们分别种一些不同的食物.然后要他们报告心得

西方的学者会给你一份各种不同食物的生长资料

东方学者则通常会直接告诉你哪种食物最适合这块田

西方文化的缺点是经常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东方文化的缺点则经常把复杂的事简单化

不过现代东西方文化经过交流界限已经不太明显了

语言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显然这里所说的"文化〞二字与"他没有文化〞中的"文化〞有所不同,与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不达意(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涵义也不一样。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的涵义更广泛。这是一个社会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局部,并对文化教起着重要作用,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局部,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无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展"四会〞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展,最终使学生具有运用能力。我们职业高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中,应该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加注重外语的生活实用性,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得体的语言运用将对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交际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目的: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通常,人们习惯上奖文化又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另一类是交际文化。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谈话中的问候、辞别、称赞、致谢、抱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至身势语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防止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当然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则作为文化之一局部的不同语言之间也广泛存有共性。例如:中国人说:"伤心欲碎",英国人说heart-breaking;汉语隐喻"他是一只狐狸〞,译成英语是"Heisafo*〞,可以说是非常贴切,因为东西方均把狐狸与狡猾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误解;再如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在许许多多的文化中,共性是占绝对多数的,在此不想多表达。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阻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特殊现象。这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end〞,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中国学生对下面这道题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

例如:Whichisthemiddleoftheweek?Itis。

A、TuesdayB、WednesdayC、ThursdayD、Friday

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选择了C,因为周一到周日,星期四正好在中间,我们的电视预告节目就是这样安排的,殊不知英闰人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场,如果让英美国家的学生做这道题,那将毫无争议,但中国学生做这道貌岸然题,就出现了麻烦。这就是交际文化差异所致。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人所说的"西风〞或"西北风〞,指的是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对westwind〔西风〕的联想却是温暖的风。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面吹来的风总是暖和的。诗人雪莱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西风颂",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上述这些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英国人对"西风颂〞所持有的这种感情的。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youeatenyet?〞"Whereareyougoing?〞"Wherehaveyoubeen?〞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问我吃过饭没有,有何用意?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对未婚青年来讲,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朋友呢。同样,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用这两句英语打招呼,大局部讲英语的人听后会不快乐,他们的反响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这也难怪外国朋友生气,原来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是问候语。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了礼貌而已。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只说Hello、或Hi。在与朋友第一次相识时,我们会说"幸会〞,译成英语就是Iamluckytohavemetyou。对方听了轻则以为你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重则以为你想在他身上打什么样主意。而在这种合下,讲英语的人只说:"I’mpleasedtomeetyou.〞〔认识你很快乐。〕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nicemeetingyou或Good-bye,Bye-bye〞。〔能认识你稻快乐,再见〕之类的话。在中国,如有贵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或Walkslowly,听起来便十分生硬。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行了。

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要于其它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假设在此称呼一位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子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别人也会认为这孩子不懂规矩。这里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域上的差异。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在此人所担任的职务前加上他的姓,如"*经理〞、"王校长〞、"*教师〞、"赵阿姨〞、"李叔叔〞变成英语就成了〔MangerZhang、PrincipalWang、TeacherLiu、AuntyZhao、UncleLi〕等。这样的称呼都是属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实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英美人称呼男的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够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等。

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认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快乐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他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妇女很快乐,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答复说:"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这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在这个例子中,这位青年妇女的答复不能被人理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答复是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的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再如,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答复"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答复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答复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如:

"YouspeakbeautifulChinese.〞

"Thankyouverymuch.〞或"Doyoureallythinkso"〞"Oh,really"Thankyouverymuch.〞

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剧烈,年青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却常常被嫌弃。因此,"老〞就意味着风独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例如:*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这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解。

对大多数的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情况,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信仰等,是不得体的。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还应该防止以下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Howoldareyou?〔您多大年纪?〕

Howmuchdoyoumake?〔您挣多少钱?〕

Areyoumarriedorsingle?〔您结婚了吗?〕

Doyougotochurch?〔您信教吗?〕

如必须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说明理由。例如:在旅馆里,在医院里或在填写表格时,可以这样说:"为了登记,我要了解一些情况,您能告诉我您的--〔年龄,是否已婚等〕吗?〞或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况,您告诉我吗"礼仪之邦与交往方式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存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信仰(信仰什么**)、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但凡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预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预。比方,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为难,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慎重。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认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例如,"yourEnglishisverygood,〞"No,no,myEnglishisverypoor〞;"you'vedoneaverygoodjob,〞"No,Idon'tthinkso.It'stheresultofjoint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认了自己,还否认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承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承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预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管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交际文化差异还表达在思维方式上。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例如*院校的一位外籍教师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这话令在场的几个中国教师捧腹大笑,并告诉他应说:"大后天〞。这个外籍教师感到不解。再如,中国人讲故事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美人这样说,"Butwearegettingaheadofthestory.〞由此可见,中国西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时间观上的差异。

酿酒原料与酒品的差异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习惯上称作粮食酒;西方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白兰地等,不妨统称作葡萄酒。

酿酒工艺的差异在酒的酿造工艺上,中国主要以粮食为原料,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西方主要以葡萄为原料,则重在讲究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酒文化核心的差异在酒文化的核心上,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比照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开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效劳,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展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比照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则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安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根底;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到达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假设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构造,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构造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