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1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2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3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4页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2.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B.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4.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5.长乐公主出嫁,太宗打算比礼制规定加大陪嫁财产的数额,魏征得知后进行谏阻。最后太宗也不得不取消这一打算。材料表明A.谏官削弱了宰相的权力B.谏议制度发展到了顶峰C.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D.礼乐制度影响极深远6.如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宋史》(卷六十七)“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岠嵎山震十月不止。”《东都事略·仁宗纪》“知青州叶清臣言登州地震不止,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从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五十九)“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登州岠嵎山数震……彭年上疏曰:‘岠嵎极东方,殆东朝未建,人心摇动之象。宜早定储,以安天下之心。’”《渑水燕谈录》

(卷第四)A.地震促使宋朝确立储君B.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C.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D.北宋积极应对地震灾害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如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D.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8.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A.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0.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A.强化了特务统治B.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C.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D.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11.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界大战争,协约国竟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这一现象表明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C.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 D.一战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12.从下幅关于解决一战后赔款问题的漫画可以看出

A.美国借此成为世界霸主B.美国逐渐主导美欧关系C.使英国成为最大受益者D.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13.一战使大量男子参战,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战时工作。在此之下女权运动组织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人民代表法案”于1918年获得议会通过,年满30岁且拥有财产权的英国女性被赋予选举权。1928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据此推断出一战A.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B.消除了英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偏见C.妇女接替男子工作承担社会重任D.妇女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14.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划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A.波茨坦会议B.开罗会议C.德黑兰会议D.雅尔塔会议15.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A.扩大杜会主义运动的影响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C.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西周分封示意图图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图图3:公元前195年诸侯国示意图(同姓九国+长沙国)(1)据图1,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2)比较图1和图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原因。(6分)(3)结合图3及所学,说明当时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8分)(12分)材料一隋唐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所试内容有诗赋、策问、帖经、杂文等。科举制的推行,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隋唐至宋,官僚政治因科举逐步加强完善,贵族政治逐步被弱化和改造,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宋代实施“糊名”“誊录”“锁院”和殿试,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1)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科举制出现了哪些变化。(6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说明这一时期科举制的主要作用。(6分)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编号时间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①康熙十七年(1678)赠王渔洋(入直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②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扬州登览蜀冈楼灵寺、平山堂诸胜,御书“怡情”二字,留题于平山堂。③康熙二十三年(1684)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④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⑤康熙二十八年(1689)游览趵突、珍珠二泉,御题“作霖”二大字。⑥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⑦康熙三十七年(1698)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⑧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4分)(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6分)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历史大事记1882年德意奥三国缔结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1893年法国研制出第一艘以蓄电池电动机代替蒸汽机的现代潜艇。1907年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签订《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建立,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1914年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1910年前后,飞机出现在法国、德国等国的军事演习中。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集团一方。1920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规划战后世界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国际联盟,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而国联的发起者美国却由于国内的反对而未能加入国联。1935年美国制定了“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1939年潜艇技术性能得到很大改进,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100-200米,装有6-10个鱼雷发射管,1-2门火炮。1941年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之后,国会通过《租借法案》。1945年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联合国1949年北约建立,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军事包围圈。1955年华约成立,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史知识,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济宁2018级线上学习阶段性测验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ABBCCDCABCBACD非选择题16.(18分)(1)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4分)(2)变化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原因:兼并战争的进行。变化2:秦国势力强大。原因:商鞅变法,实力大增。变化3:周朝地位急剧下降。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3)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为主;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或旧六国地区);诸侯国统治区域广阔。(4分,答出2点给4分)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封国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王国势力膨胀后,削弱了中央集权。(或导致七国之乱)(4分)17.(12分)(1)程序更加严密,防止徇私舞弊;录取人数增多;更加强调公平、公正(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6分)(2)王安石变法废除以诗赋帖经取士的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惟才用人,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为改革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官僚阶层人员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6分)18.(10分)(1)儒学思想家与政府官员。(4分)(2)提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主要目的的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6分)19.(15分)示例一观点: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分)法德历史上积怨已深,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上矛盾突出,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英国在一战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欧洲大陆实行“光荣孤立”政策,随着实力的减弱,以及与德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加剧,加入协约国集团。美国在一战初期采取中立政策,与交战国发展贸易,随着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利益受损,随即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和约,英法获利巨大,美国未获取利益,因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主张战后建立国联,实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最终因为其计划落空及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最后未加入国联。美国在二战前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实行中立政策,随着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加剧,及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要求,美国实行《租借法案》。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都企图争霸世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任答3点,其他合理论据也可)(9分)结论: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要采取合理的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不应以本国利益为借口侵害他国利益。(3分)示例二观点:科学技术在战争中得到运用,战争客观上促进科技进步。一战期间,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问世使战争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一战客观上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飞机、汽车、化工等产业得到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